中国历代史籍,不唯以浩如烟海而令人叹为观止,而且还以其编纂体裁的完备而自豪于世。编年、纪传、纪事本末若三足鼎峙,源远流长,争奇斗妍,为史籍编纂确立了基本格局。其间所派生的各种专史,或通古为体,或断代成书,或记一族一姓,或述一地一时,博及政治、经济、军事、学术文化诸领域,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晚近以来,又融域外史籍编纂之精华为我所有,推陈出新,别辟蹊径,开创了中国历史编纂学的新局面。作为古代学术史的特有编纂形式,学案体史籍的兴起,是宋、元以后的事情。南宋朱子著《伊洛渊源录》开其端,明、清间周汝登、孙奇逢以《圣学宗传》《理学宗传》畅其流,至黄宗羲《明儒学案》出而徽帜高悬。乾隆初,全祖望承宗羲父子未竟之志成《宋元学案》,学案体史籍臻于大备。清亡,徐世昌网罗旧日词臣辑《清儒学案》,学案体史籍至此极度成熟。梁启超并时而起,融会中西史学,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而别开新境,学术史编纂最终翻过学案体之一页,迈入现代史学的门槛。
谈中国学案史而推祖于朱熹《伊洛渊源录》,自梁启超先生首倡,今日已成史学界共识。然若究其发轫,则渊源甚远,来之有自。诸如先秦诸子之述学,汉唐纪传体史籍的挺生,佛家宗史、灯录的风行,北宋中理学的崛起,等等,凡此皆从不同角度为其提供了文献学和思想史的依据。在中国学术史上,学案体史籍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见盛观衰,述往思来,认真回顾这一历史过程,总结其间的成败得失和学术规律,对于推动学术史研究的深入,无疑是会有益处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笔者曾就此做过一次梳理尝试。承台湾文化大学邱镇京教授错爱,拙稿《中国学案史》有幸送请台北文津出版社付梓。自一九九四年习作在台湾问世,十余年过去,研究中国学案史,在今日的中国学术史研究中,依然还是一个可以深入开拓的领域。由于研究对象处于思想史、哲学史和史学史、文献学的交汇点上,随着学术史研究向纵深推进,它愈益吸引研究者的注意。有鉴于此,遵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莫贵阳先生之嘱,谨将旧日书稿酌加增删,订讹正误,奉呈读者诸高贤,敬请方家大雅多赐教言。
陈祖武 谨识
二〇〇八年五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