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会说“被上司骂了,今天真是‘压力山大’”。压力这个词已经成为日常用语,不过准确地说,前面这句话中的压力指的并不是真正的“压力”,而是“压力源”。
压力是指主观的负担或重压状态,而压力源是指与个人相关的环境刺激等。因此,从科学角度来看,“考试有压力”的说法并不正确,正确的表达应该是“考试造成了压力”。当然,在日常会话中我们不需要如此注意措辞严谨。
另外,我们经常会听到一种说法:“有些人能感受到压力,有些人却感受不到。”也就是说,虽然考试作为压力源是客观存在的,但对此有些人会感受到压力,有些人却感受不到。对于压力的感受因人而异,即便是同一个人,也可能曾经对某一事物感受到压力,换一个时间又感受不到了。换言之,压力源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当事人的主观感受,即是否有压力可能会发生变化。说到底,这意味着压力是可以克服的。
图 2-1 易怒的上司=虽然压力源相同,但……
“不怯场”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些人本不擅于在人前讲话,例如在婚礼现场致辞时会感到紧张,不过他只要多经历几次,适应以后自然会变得从容不迫。“在人前讲话”这个外部环境,也就是压力源并没有发生变化,但人的反应却从紧张变成从容不迫。那么,到底是什么发生变化了呢?答案是他自己。因为自己在面对相同的外部环境时认为没有必要感受压力,这就相当于克服了压力。
这听起来好像理所当然,但其实非常关键。换言之,“适应 = 记忆”。适应是逐渐不再去感知压力源的过程。修复感受能力,并将其转换成记忆,这就是所谓的克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