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也即距今七八千年前后,中华先民生活发生意义深远的变革:从直接攫取自然物的采集、渔猎经济,开始向生产型的农业、畜牧经济转化,先民获得较稳定、丰富的生活资料,从而实现文明的一大飞跃。有的西方学者将这一转化称之为“新石器时代革命”“农业革命”,或“第一次浪潮” 。其实,中国人很早便意识到攫取经济与生产经济分离的划时代意义,不过将其功勋归之“神农”这位文化英雄——“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 传说制耒耜、教民耕稼的“神农”,实则是母系氏族时代众先民的代称,而其间发明农业、培植农作物的主要劳绩应当归功于妇女,当时男子主要从事渔猎。
东亚大陆是世界上的农业发源地之一,一些重要的农作物在这里培育出来,如黄河流域由野生狗尾草培育出粟子(小米),长江流域由野生稻培育出水稻。此外,还从狼驯育出狗,从野猪驯养出家猪,从原鸡驯育出家鸡。家畜、家禽饲养业与农耕业相辅相成,并行发展。
与农业、畜牧业发明相伴,这一时期的主要生产工具——石器已由粗放的打制阶段转为精细的磨制阶段,从而进入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导致的谷类熟食生活,提出对耐烧炊具的要求,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便应运而生,陶器是人类使之改变分子化学结构的第一种制作物。此外,麻类等农产品则推动纺织的兴起。这样便出现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
以生产经济为主导的新石器文化如满天星斗,散布东亚大陆,其富于典型性的有如下几种——
距今五六千年,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生产工具有磨制的刀、斧、锛、凿等,骨器精致,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饲养猪、狗等家畜。属母系氏族社会的繁盛期。由于遗物中常有彩陶,又称“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遗址在西安东郊的半坡村。1958年在遗址建立半坡博物馆。
仰韶文化距今五六千年,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图为表现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生活情景的雕塑。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千年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生产工具有磨制的石镰和蚌镰。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开始用轮制。出现卜骨。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发达。属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因遗址掘出黑陶,又称“黑陶文化”。
1973年首次发掘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六千年,生产工具有石斧、石凿、骨耜、骨镞,陶器为黑陶,有大量稻谷遗迹和猪、狗、牛遗骨。这说明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同先后,在长江流域也有灿烂的原始文化。
1954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分布于江汉平原。以薄如蛋壳的小型彩陶、彩陶纺轮、长颈圈足壶为主要特征。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粳稻,饲养猪、狗等家畜。年代晚于仰韶文化,而与早期龙山文化相当。
此外还有山东的大汶口文化,甘肃的齐家文化、辛店文化、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浙江的良渚文化,江苏的青莲岗文化,内蒙古的红山文化等。
河姆渡文化1973年首次发掘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六千年。图为河姆渡文化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