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发明并用于文献记录,是文明时代来临的一个基本标志。
中国古来即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其实,文字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漫长世代由无数先民集体创造的。第一章曾论及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这种尚未破读的陶符可能是文字前身。中国正式的古文字,最初发现于商代,有甲骨文、金文、陶文和玉石铭文等类型。自殷商起,中国历史方开始有直接的原始文字文献可考。
今日所见到的商朝文字最多的是甲骨文,其主要发现地是河南安阳小屯殷墟。殷墟甲骨文是殷商王室从事祭祀、征伐、田猎等活动时进行占卜的记录,因刻于龟甲、兽骨上,故称甲骨文;又因内容为卜问记录,故又称甲骨卜辞,殷商时即作为国家档案集中保管,清末光绪年间从殷都遗址大批出土,故称殷虚卜辞,或殷虚书契(“虚”即“墟”字,“契”为“刻”意)。
甲骨文主要发现地是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图为出土的甲骨文。
甲骨文字形结构,已出现后世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即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所概括的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尤以象形字为多,如 (日)、 (月)像天体, (土)、 (田)
像地貌, (人)、 (女)像人体, (羊)、 (牛)像动物。此外还有会意字,如 (明),取日月交辉意;形声字,如 (盂),上声下形;指事字,如 (上)、 (下);假借字,如 (正)借为征;转注字,如 (考)、 (老)互注。
殷墟出土的带字甲骨有十六万片,约六千单字,能认识的约一千五百字。它上承陶符,下启金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古代称铜为金,金文即铜器铭文。商前期(盘庚迁殷以前)的铜器均无铭文;商后期带铭文的铜器也不多见,即使有铭文,一器物也只有一两个字,多者几字,最多三十余字。金文到周代方发达起来,一铜器铭文洋洋百余字的并不稀罕,文字在一两百以上的有《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铭文,最长的《毛公鼎》铭文,达四百九十七字。
金文是王室大事的铭记,多为歌功颂德的文字,大半铸在礼器“鼎”和乐器“钟”上,所以又称钟鼎文。
古代称铜为金,金文即铜器铭文。图为金文拓片。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丰富,反映在文字上,盛于周代的金文比盛于商代的甲骨文单字数剧增。如甲骨文中一个“衣”字,金文中发展为十一个字:衣、衮、裹、裔、襄、亵、裕、卒、 、 、 ;甲骨文中一个“食”字,金文中发展为十个字:食、饙、饔、饴、养、 、飨、馑、飤、 。
金文的造字法,与甲骨文相较,形声字比例加大,已显示汉字形声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