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7 “生命线”

王志伟

我们要尊重病人,敬畏生命。病人能让我们诊治,是对我们的充分信任,我们需要付出的不仅仅是技能,还有情感,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一份温暖,帮助别人,历练自己。

2018年底,寒风凛冽,我一早来到诊室,打开电脑,翻看门诊病人列表,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这是一位91岁高龄的老先生,在我们医院已经治疗了近十年。我刚开始工作不久就接诊过他,当时我还是助手,现在已经是他的主管医生了。

2009年,老先生因胆管腺瘤术后复发,胆管感染转至我科(放射科介入治疗组)。我们给他插了一个胆管的引流管,后来因为患者的营养问题,进食量少,我们又在他的胃上打个洞,插了一个胃造瘘管。因为患者的年纪太大,我们没有再做进一步的手术治疗,这样两根管就成了他的“生命线”——虽然会带来一些生活上的不便,但却是维持身体运转不可或缺的。

这两根“生命线”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堵塞。如果胆管引流管堵塞了,患者就会胆管感染发热;如果胃造瘘管堵塞了,就不能注射营养液,老人就要挨饿。所以,无论是医生、护士,还是家属,都需要时刻关注老人的状况,以维持“生命线”的畅通。

这位老先生与老伴儿的感情非常好,老伴儿也总是将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平时在家,引流管都是老伴儿帮着护理的,每天都会按时冲洗导管,观察导管周围皮肤有无红肿溃破。这么多年的精心照顾,老人导管通畅的时间远远多于别的患者。

由于老先生行动不便,他的老伴儿定期都会来我的门诊,告诉我老先生的情况,也听听我的建议。一旦她发现管路出现问题,总是第一时间给我发短信,我也会尽快安排处理。老先生有几次因为胆管感染,高烧情况非常危重,但好在处理得非常及时,都转危为安。

这么多年下来,我们之间的关系既是医患,又是朋友。因为“生命线”之于老先生实在太重要,我自己也学习了不少导管护理知识,练就了一身相关的本领。

除了疾病本身,老两口的性格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老先生风趣幽默,偶尔还飙几句英文,而他老伴儿精明干练,非常有特点。

这一天,老先生的老伴儿再次走进我的诊室,说了一下近况——一切都还不错,胆管的引流液比较清亮,他们可以踏实过个年了。临走前,她还将老先生的亲笔信交给了我。

王大夫:

您好!

春节即将来临,回顾一年来着实给您增添了不少麻烦。每次两个内管出问题,都是突然去找您处理,而您在手术繁忙和床位紧张的情况下都想尽办法挤出时间为我进行治疗,从而使我及时解除危难和痛苦,为此我衷心感谢您的关心和精湛的治疗。

值此佳节,祝愿您和您全家人春节愉快、幸福安康。

In the peace and warmth of the festival I do hope you will be happy throughout the coming year.

看到这样一封信,既温暖又感慨。温暖在于能为病人做一些工作,解决一些问题,缓解一些痛苦,得到病人的认可;感慨在于通过对病人的精心诊治,我自己也在成长。我当时正好工作了十年,在放射科从事介入治疗工作,从一名住院医师成为一名副主任医师,每天都跟各种导管打交道,可以说最熟悉的物品就是各种导管了。

十年对一个医生的工作生涯不算长,但第一个十年对医生的成长却是至关重要的。从医学课本到临床实践,是医生成长的必经之路。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医学教材也好,文献指南也好,其实是大部分医生对大部分病例的经验总结。但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在临床实践中,也没有病情完全一样的两个病人,更没有与课本描述完全一样的病人。

对于医学来说,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深刻地理解、掌握并最终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医学不是数学、物理和化学,不是一门理论计算的科学,普遍性的知识可能并不是在每个人身上都适用,有些知识是靠不断地摸索及总结才最终得到的。临床上的病人给了我们不断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结合课本、文献深入了解疾病的全貌、治疗的效果和病人的反馈,一个医学生才能成长为一名医生。

医生在诊治的过程中为病人解除痛苦,同时也在积累经验,以此来帮助更多的病人。医生和病人往往需要携起手来,共同对抗一个敌人——疾病。我们要尊重病人,敬畏生命。病人能让我们诊治,是对我们的充分信任,我们需要付出的不仅仅是技能,还有情感,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一份温暖,帮助别人,历练自己。

在协和,我周围有太多这样的前辈,对待病人,医者仁心始终如一,谦虚而严谨,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只有耐心的倾听、精准的判断和合理的治疗,日积月累,才有今日之成就。虽然医学发展很快,但未知领域更多,我能做的就是学习前人的经验,尽最大努力来帮助病人。我的能力越强、经验越丰富,我能帮助的病人也就越多。若我帮助的病人越多,我的能力和经验也就增长得越快……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是医生和患者共同描绘出了一条“生命线”,恰恰是在患者的帮助下,医生才得以成长。

正如张抒扬院长所说:“好医生需要一生的历练,点点滴滴,贯穿于对每一个患者的诊治,因此而构成医者的仁心。尊重患者,是医生对生命的敬畏、对医之科学真谛的遵从。”

作者简介

王志伟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放射科主任助理,介入治疗组负责人,硕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装备人工智能联盟影像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普通放射专业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专委会血管介入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血组呼吸系统疾病介入专委会委员,北京介入学会综合介入组委员,北美放射学会(RSNA)和欧洲放射学会(ECR)会员。

Chinese Journal of Academic Radiology、《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等期刊审稿专家。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公益性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课题等10余项,发表40余篇文章,参与撰写专著8部,国内外专题讲座50余次,荣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奖励。

主要从事肿瘤的介入治疗和影像评估,分子影像技术应用研究。作为医院优秀科研骨干成为第三批“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 Institute”学员,接受了UCSF精品培训课程,系统学习科研方法。 xk08/oiOitYpyVlQYjVuPHSzJuzS6PbXLzvaFQchq1nuQnI2nj7fgIDNK0p0pOP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