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6 帮助

霍力

从常规意义上来说,医患关系中医生对患者的帮助应该更多、更大,而我想讲的这个患者却是帮助我胜于我帮助他的人。

从常规意义上来说,医患关系中医生对患者的帮助应该更多、更大,而我想讲的这个患者却是帮助我胜于我帮助他的人。他离开我们已经快16个年头了,但老人家给我的感动和教诲铭记至今,激励我不断努力向前。

他就是清华大学李传信老师,2005年10月去世,遗体捐献北京协和医学院用于医学研究。

仔细算算,认识李老师也就短短的三年时间,其间他在我们科室做过几次检查,可以算是我的直接病人。在他回家休养阶段,因为两家住得比较近,我经常帮忙带药、解答有关病情的问题,李老师也算我的间接病人。更多的时候,老人喜欢和我聊天儿,我是他众多的“小”朋友、忘年交之一。

李老师1944年入西南联大,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文化大革命”前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文化大革命”后曾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见证了巨变中的中国社会和教育发展,体味了各个阶层的人生百态。我喜欢和他聊历史,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他就是亲历者之一,从他口中讲出来的历史事件栩栩如生,偶然和必然,社会和个人,都有清晰的前因和后果。

他坚信中国共产党是唯一能够带领全国人民走出苦海的政党,是因为亲眼看到西南联大校舍后面饿死者的累累尸骨,从那时起,他的信仰就没有变过。他坚定地说,高校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为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北平解放前,他冒着死亡危险辗转穿过敌占区到解放区去找党,支持新中国成立后的高校教育思想改造。他还常常跟我谈起改革开放初期遇到的问题,继承传统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各种不同思潮在社会和高校中的碰撞,国家和学校如何应对复杂的历史事件,把握正确的方向不动摇,等等,让我受益匪浅。

说这些话的时候,他的目光炯炯有神,恍若昨日,历历在目。

李老师非常喜欢协和,“你看,协和院区里的每个厕所,每天都保持干净整洁,没有异味儿,如果哪个医院能够做到这点,才有可能赶上协和”。随后他还要加一句“清华就做不到”,我们相视一笑。李老师对清华校园每个角落、每块碑的典故和来历都如数家珍,他这样说一定是有道理的,但也透着孩童般的纯真和不服气,他一直认为协和人做事风格和传统与清华很像,务实、努力、有韧劲儿。

老人喜欢协和的医生,医生的每一句话对他而言都是“圣旨”,他都会用清华人习惯的做学问的态度认真执行。他对我这个小大夫也很尊重,关心我的发展。认识李老师时正是我有些迷茫的时候,我经常会和李老师说起那些正在困扰我的问题,比如“事业与个人关系”。我至今都记得他说的一席话:“每个人都是事业这条纽带上的一环,个人消失了,只要纽带能一直延伸,就是个人生命的延续。”“对待事业要严谨认真,为事业发火不会得罪人,迟早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即使火发错了,去找人道歉,也会得到原谅!”

很幸运,在我迷茫的时候遇到了李传信老师,他用语言和事例让我相信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着一心为公、不计个人得失的人,他的言传身教也在鼓舞、激励着我去成为这样的人!

后期在医院门诊治疗期间,都是我带着老人家去员工食堂吃饭,在我科找个地方坐会儿。有时候,他连我都不愿意麻烦,等待放疗时坐不住了,就躺在硬硬的长条椅上休息。我偶然路过发现,老人还有些不好意思。其实,以李老师的资历,随便给哪个校友打声招呼,都会有人伸出援手,但是,他不愿意那样去做。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真正的教育家给予他人的帮助是全方位的、立体的,“润物无声”而又持久绵长。李老师没有具体指导过我一个课题、一个研究合作,但他用睿智的语言和鲜活的事实启迪、引领我做人、做事的方法,让我受益终生。

他告诉我要学会一分为二地对人对事,不偏激。告诉我没有一个事业是靠个人的力量完成的,要学会带队伍而不是单打独斗,要学会主动将个人奋斗融入到集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潮流中。他告诉我一定要爱护传统,坚持传统,有传统才有发展的根基和灵魂,同时还要有向国际顶尖水平看齐的勇气,掌握先进方法,根据自身条件做突破现状的创新,创出新的传统。他说创新一定会犯错误,不要因为怕犯错误而故步自封……

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患者伴随着我们整个职业生涯,他们中很多人是行业翘楚,在共同面对疾病的日子里,我们帮助他们的同时,他们面对疾病的达观、勇气和思维方法、思想高度,也在潜移默化地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事业、认识奋斗。

在李传信老师离开我们的日子里,我专注业务水平提高,负笈远游学习欧美先进技术,不知不觉从一个独善其身的协和普通医生成长为全国排名第一科室的掌门人,变成一名有能力带领更多医生帮助更多患者的人。

李传信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给予医者帮助的患者,一位真正的教育家。

作者简介

霍力

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核医学质控中心主任,北京医师协会核医学分会会长,北京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临床核医学工作30年,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北京市基金项目,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文章近80篇,曾赴美国JHU放射科核医学部(2012)及芬兰国家PET中心(2017)访学。 q/AhM+2A8/aS4q3iR5TJ6Dtym4+9ParSVqmfaQG7PQ6gm0ZOpOy6KJiw79H/Jrx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