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和赞助下,“审美、社会与批判理论的旅行”这个话题让大家齐聚一堂,道出了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因此,让我首先尝试界定它的一些边界。今天的批判理论对于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不同人来说,意味着不同的东西。这一点儿也不违规。然而,鉴于我所理解的会议主办方一直以来的核心灵感,我将认为批判理论这个词(如果不专门说明的话)首先不仅仅指所谓的“法兰克福学派”,而是更具体地、历史地指霍克海默、阿多诺以及在社会研究所支持下与他们共事的成员的最初化身。大家知道,这个研究所很早就开始了旅行,它的旅行绝不仅仅是自发或自愿的,而是对魏玛共和国日益严酷的局势的一种反应,这种局势最终导致了1933 年国家社会主义政党(纳粹)夺取政权。但是,尽管法兰克福学派被迫离开了给它命名的城市,社会研究所却被一种批判的观念所激励,尽管这种批判是对某种普遍主义的批评,但它本身也有一种强烈的“普遍主义者”(universalist)倾向,立足于一般范畴,比如“社会”“自然”“历史”“文化”“同一性”“自我”“神话”“启蒙”,当然,最后但并非无足轻重的是“辩证法”——这里仅举几个定义其知识范围的词。这些范畴在欧洲的思想和文化传统中为人们所熟知,该传统既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也包括不限于欧洲的一神论的各个方面。虽然法兰克福学派离欧赴美是纳粹迫害的结果,但它的理论立场包含了一种对“出身”的批判——无论是国家的、种族的还是文化的——这使得“旅行”既势在必行,又引人神往。因此我想在允许的时间内聚焦于两次“旅行”(ex-cursions)中的第一次 [3] ——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旅行形式——旨在阐述和举例说明“启蒙辩证法”的主要论点。《启蒙辩证法》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写的书,但只在1948 年出版了德文版,出版社位于阿姆斯特丹,有一个西班牙名字Querido(奎里多出版社) [4] 。书中所描述的“启蒙辩证法”是一种既解放又统治的理性的双重矛盾倾向。为了说明这个理论的某些方面,这本书离开了纯理论的老路,将一种解释性的“旅行”(excursion/Exkurs)变成了一个文本,并称其为“欧洲文明的基础文本” [5] ,这便是荷马的《奥德赛》。由于我们在这里关注旅行,而且大家即将在语言之间旅行——主要是德语和英语,但也有拉丁语和希腊语——所以应注意德语中的Exkurs和我将在整个发言中用来翻译它的英文单词“excursion”在用法上有很大差别。在英语中,“excursion”通常指“一段短期的路途或旅行,尤其是某人去参加休闲活动”。相比之下,在德语中,它在一段时期内获得了更理论、更学术,甚至是更语文学的含义,表示为了讨论或说明问题而从主路径中岔出的题外话。例如,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就可以被认为是德语意义上的Exkurs,而不是英语意义上的“excursion”。我正在从貌似的主路上偏离,却是为了阐明它的某些方面。接下来,我将试图表明,讨论奥德修斯时的“离题”(excursion)不仅仅是“阐明”(clarifies)——在德语中称作aufklärt——主要论点,而且也是把它复杂化,这样做可以为将来的解释打开方便之门。从这个意义上看,这种“离题”(ex-cursion)可以说是证实了这个词的词源历史,它源于拉丁文excursus,可以被翻译为“来临”或“耗尽”。换句话说,这场旅行(excursion)并非仅仅是英语用例中的“休闲活动”,它可能开辟争论得以延伸的道路,而不一定有游戏消遣性质。我对德语词Exkurs歧义的初步离题(excursion)就谈到这里。
[1] 原文题目为“From Hades to Heimat: Quo usque tandem? The Travels and Travails of Critical Theory”。小标题为译者所加。
[2] 高竞闻,女,1994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20 级博士生。姜皓月,女,1994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20届硕士生。
[3] 《启蒙辩证法》第一篇文章“启蒙的概念”含有“附论1(Exkurs I):奥德修斯或神话与启蒙”和“附论2(Exkurs II):朱莉埃特或启蒙与道德”,这里指聚焦于前者。——译者注
[4] 西班牙语中“querido”意为“亲爱的”。——译者注
[5] Max Horkheimer &Theodor Adorno,Dialektik der Aufklärung: Philosophische Frag-mente,in Adorno,Gesammelte Schriften III,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1997,S. 63. English translations are mine.—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