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奥德修斯的隐喻
——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流亡情结 [1]

张 芳

关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研究,已经是国内学界的新常态。值得注意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与成员个人经历及学派史密不可分,理论的生成语境和理论家的个人体验,一定意义上制约着理论内容的格局。实际上,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阶段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流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阶段。“通过对流亡中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关注,我们得以瞥见处于一个危机和转型时刻的批判理论,在那个时代对研究所及其学识规划的未来,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和公开争辩。” [2] 可以说,“流亡”是法兰克福学派永恒的印记,一定意义上,“流亡”成就了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的流亡研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本文尝试以“流亡知识分子”的视角切入,将学派史、理论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研究法兰克福学派在“二战”期间的流亡问题,通过考察学派成员的流亡体验,分析其对学派思想形成的种种复杂影响,进而揭示法兰克福学派与美国社会文化的深层关系。

特别是围绕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的“流亡体验”与《启蒙辩证法》中的“奥德修斯分析”进行互文阐释。一定意义上,“奥德修斯”就是法兰克福学派流亡美国的形象隐喻,这种理解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反思法兰克福学派及其理论,从而为进一步的跨文化理论对话,提供一种参考。

[1]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法兰克福学派的流亡情结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8BWW007。

[2] Thomas Wheatland,The Frankfurt School in Exile,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9,p. 3. 6fXtcyO8W3sO7AmlX5ojCj767uX1qGJ5+Ah5KxTkmUo3oG1TWU7no5rHkTu3hQ0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