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新生欢迎辞
(2006/9/8)
两个月前,香港的大学到内地来招生,一时间媒体上沸沸扬扬,似乎中国最优秀的考生都将云集香港,北大、清华从此将沦为二流甚至三流大学。但此刻,风流云散,秋高气爽,北大校园里有了你的、你们的身影……
代表法学院全体师生,我热烈欢迎你们!欢迎你们成为北大法律人。
其实,香港的大学在内地招生,对相关各方都是一件大好事。对香港来说,这意味着它同内地的交流日益紧密。对中国的大学来说,意味着更大范围内的竞争,由此可能推动高教体制改革和教学科研水平提升。注意,是中国,而不只是内地;因为竞争是一种互动。近些年来,香港各大学对教员开始要求学术发表(而内地的许多高校早已如此),就是有力证据;香港大学法学院把法学教育从英式的三年改为四年,则是另一证据。
而对于你们,这个意味则更为具体、真切。俗话说,“各庄的地道都有许多高招”“青菜萝卜,各有所好”。人的偏好不同,社会供给也应丰富多彩。既然“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们当然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找到自己心目中的“西施”。更多的选项意味着你们,以及未来的考生,在学业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大的自由。
你们选择了你们的热爱,行使了这种自由。
能有这种自由,做出这种选择,当然首先因为你的努力,但不仅仅是个人努力。你们当中许多人未必是你们县、你们中学甚或你们班学习最刻苦的同学;或多或少,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方说,个人天分,临场发挥等等。
这不是贬低你们,也不是想给你们泼点凉水;我只是想让你们更多思考一下,构成你自由选择中的社会因素。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亲朋好友的帮助,还包括一些也许不如你幸运、没能选择北大甚或根本没考上大学的同学的鼓励;这些说滥了的语词在你的心中应该是生动的,甚至是动人的。
还有一个因素也许更重要,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高等教育发展、社会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法治需求。30年前的明天毛主席去世,当时中国内地只有两所大学保留着法律系;再此前几年,全国甚至一名大学生也没招,更不要说法律学生了。即使是28年前,我进燕园时,北大法律系在各省平均也只招两名学生!而今天,你可以选择香港的大学,即使最终你没有选择。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看上去完全是个人的自由选择,背后也总有许多超越个人的社会因素。
也因此,选择一定隐含了某种责任。你也许是你们家庭的第一位大学生,你们中学的第一位北大学生,或者你们县的第一位北大法学院学生。睽睽众目,殷殷期待,谆谆嘱托。我相信,无论你是多么心高气傲、狂放不羁,也一定会感到某种压力。
仅仅感受到这一点还不够,因为你选择了法律。法律其实是一个非常世俗、琐碎并因此才神圣起来的社会事业。它努力以制度化的但又细致入微的方式来化解各种社会纠纷,无论是杀人放火,还是家长里短;它努力协调同时也规范社会生活,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经济发展;它追求实现公正与和谐,但这个公正与和谐不来自教科书的定义,而是由无数普通人长期的日常生活体现或界定的。这是一个只有前方,不会有到达的跋涉!选择法律就是选择更大的社会责任。
也因此,选择不仅意味着获得,它必定还意味着某些放弃,包括与任何选择相伴的自觉的或下意识的放弃。不是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吗?自由选择因此总有其“不自由”的一面。由于法律的社会实践性,无论你是否愿意,选择法律就意味着选择一种审慎的生活。不是胆小,不是保守,不是放逐想象或摒弃情感,审慎只因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法律涉及利害关系,包括他人的身家性命,甚至会引发一系列事先很难想象并予以掌控的重大社会后果。这就注定了,法律学习不只是,甚或主要不是一种智力的训练,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办事能力的培养。
只是由于生命和精力的有限,更由于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远离某些个人喜爱的科目,必定会错过一些法律学习或实践必备的其他知识。这是任何自由选择都难以避免的一种宿命,此事古难全。但北大并不是这些被称作教室和图书馆的楼房,法学也并非那些被称作教材或专著的书本。你的北大就是这里的生活世界,是你交往的每个人,是你的每个选择,是你即将经历的每一件生活琐事,包括成功,也包括失败。因此,千万不要因为某些知识贴着其他学科的标签,或者某些经历似乎同法律无关,就有意无意地回避、排斥或拒绝。学好法律,但不拘泥于法律;因为生活并不仅仅有法律,也不仅仅是法律。
也因为,今天的选择并没有,而且也不应,规定你的未来;未来仍然开放。你还将面对无数选择,不仅有专业和职业内的选择,而且包括选择其他专业和职业。发现你的热爱,不追随社会时尚,但也不必“从一而终”;在知识上,你应当“喜新厌旧”。
这不是鼓励见异思迁、随心所欲,更不是提倡自我中心或趣味主义。我已经说了,个人选择的实现在相当程度上是整个社会的建构;我们都有责任。我只是希望你们每个人都充分意识到并努力开发自己的爱好和潜能,选择并创造自己。人不会有一劳永逸的选择,除了死亡。
而且,无论选择了北大、清华或是港大,即便哈佛、耶鲁,其实也只是选择了一个品牌,与买手机时选择海信或摩托罗拉没有根本区别。品牌是对他人的,而不是对自己的担保,不能保证你的未来不是梦;否则,你的未来真会成了梦。真正的选择其实是对当下、对自我的超越。北大希望并要求你们不断超越自己;不仅因为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时代要求创新,要求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且因为,这种选择也是每个个体实现自由的现实、具体和实在的形式。而我们每个人的自我超越,又会在微不足道但实实在在的意义上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并为他人的更多自由选择创造可能。
去年的“超女”后,社会上流行起一个英文缩写——PK,大致意思是“单挑”;而我们学校的英文缩写恰恰是PKU。PK you,或许这是北大给你下的第一道战书?PK yourself,或许这是北大对你的另一种提示?因为,你选择了北大。
我相信你们的选择,相信你们的PK。
祝福你们!还是一句老话:在这里,你将度过的也许不是你最幸福,肯定不是你最灿烂,但必定是你最怀念的一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