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当前,互联网处于从移动互联网到价值互联网转型的重要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区块链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在支撑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提升治理能力等方面呈现出巨大潜力和价值。为了促进区块链产业良性、有序发展,我国推出了一系列区块链相关政策助力区块链产业落地应用。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正式将区块链纳入新基建中的新型技术基础设施。区块链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成为由国家意志推动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

区块链由于其去中心化、开放性、自动化、匿名性等特征,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等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区块链代表的是价值互联时代的到来。

在农耕文化时期,人们生产、生活活动一般局限于熟人社会关系网络,生产力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催生出以蒸汽机、电气为代表的两次工业革命。在大工业时代,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霍桑实验等为代表的西方管理学开始发展。工厂生产制度将社会分散的生产力集中,形成规模生产优势,以流程化的生产过程变革手工作坊生产模式,改善社会生产秩序,提升社会生产力。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全球经济社会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社会生产生活呈现即时点对点信息传输、共治共享、基于虚拟空间聚集的协作等特征,摆脱了地理空间及信息割裂对生产力的束缚。

但无论是信息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都无法高效解决虚假信息、数据孤岛及建立在数据孤岛之上的价值孤岛难题,这些难题对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造成阻碍。而区块链基于多方协同、去中心化、可留痕等特征,能够有效保障链上数据可信流转,通过链上可信资产存证保障多方可信合作,极大地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使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得以发挥,参与生产与分配过程,最大程度释放生产潜力,优化社会分配体系,从而进一步扩大内需、推动国内大循环。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区块链所代表的是以智治、信任为主旋律的社会进程。

从熟人社会到社会化大生产再到信任社会演变的过程中,人们生产、生活领域逐步扩大,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彻底打通了世界各地交流渠道,传统熟人信任关系不再适用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需求。虽然合同关系通过设置失信后的惩戒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任难题,但仍无法从源头保障信任关系。随着社会范围愈加广泛,社会发展对于信任的需求愈加强烈。

而区块链数据不可篡改、分布式存储等特征可有效保障链上的数据信息真实可信,特别是在社会数字化趋向完善的现阶段,链上数据的真实性可从源头上最大程度地保障社会信任关系,实现覆盖事前预估、事中监督及事后追查等全生命周期的信任关系,助力可信社会发展。

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而言,区块链是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

传统社会管理模式过度追求秩序稳定,导致相关主体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证,难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有效作用。在国家秩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只有社会各主体充分参与到社会治理体系中才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区块链数据的分布式实时共享、不可篡改,智能合约能够保证透明化、自动化,让社会管理的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社会治理规则的设计者,并由机器来保证实施,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从而能够为供给侧和需求侧双侧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抓手,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区块链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在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效率,并减少人为干预,从而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

因此,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要充分认识发展区块链技术的战略意义,抓住区块链技术发展机遇,有序推动区块链技术与产业创新发展、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赢得战略主动权。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不仅需要加强前沿基础和共性理论研究、加强区块链人才队伍建设,为区块链应用技术研究提供更多源头活水,还需要在区块链底线思维的前提下,深化区块链技术在政务、金融、商务、城市管理、民生、公共安全等领域应用试点,进而推动区块链产业发展。

但现阶段,无论是产业应用还是学术研究,对于区块链的认识尚未形成共识。区块链是什么?区块链系统如何搭建?区块链如何赋能传统产业?区块链技术能否让现实经济体系产生颠覆性变革?区块链能否转变生产关系使之适应于现阶段生产力?因此,本书旨在通过对区块链理论、技术的深入研究,对区块链应用、产业的科学剖析,凝聚高度共识,形成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前瞻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区块链知识体系。

本书主要从区块链的概念、技术、应用及产业4个方面具体阐述以上问题。

本书旨在通过以上对区块链4个维度的论述,使读者对区块链技术形成系统、完善的认知,为高校和各行各业的区块链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助推区块链产业发展。

本书由王思远、张华编著,参与编写者还包括王中伟、戴志颖、孙通成、张博文、胡悦阳、虎振兴、张劲松、刘宇航、马扬、张李航。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区块链相关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以及从事区块链研究、应用、管理等的专家学者、企业员工和教师阅读、学习。

教学课时安排

本书综合了区块链的概念、技术、应用及产业等多个方面进行讲述,现给出本书教学的参考课时(共64个课时),主要包括教师讲授54课时和学生上机实训10课时两部分,具体课时分配如下表所示。

最后,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区块链研究院执行院长、长江学者杨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况伟大教授,浙江省区块链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巴比特副总裁马千里先生,金链盟区块链战略合作联盟负责人鲍大伟先生,西安市区块链技术应用协会赵亮监事长等在区块链理论、历史及应用概述方面提供的帮助。

感谢BSN(区块链服务网络)发展联盟秘书长、中国移动设计院数字经济技术推进组组长谭敏女士,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农业农村工作组秘书长徐佳男先生等在区块链技术方面提供的帮助。

感谢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付喜国行长,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前高级经济学家胡捷教授,兴业银行长春分行王宏伟行长等在区块链金融领域应用方面提供的帮助。

感谢北京奕江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郑立松先生,职链创始人陈晓峰先生等在区块链社会治理应用方面提供的帮助。

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张黎明总编辑等对本书出版提供宝贵的指导与支持。

关注“博雅读书社”微信公众号,关注公众号,输入本书的资源下载码:21111,根据提示即可获取习题参考答案和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以及与书同步的PPT课件。 06t7cvKvKeKObJytVSgsZzH1HKqJ0j9fxbFkf+d+iI7lj/mTNdVI33jzuw8MPPn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