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智慧金州顶层架构

一、智慧金州顶层架构设计

智慧金州顶层架构设计,是智慧金州愿景目标在应用实践层面的具体化设计,是以云政府治理架构理论为指导,以黔西南州社会治理业务面临的问题和发展需求为导向,运用顶层架构方法论和工程化思维方法,将智慧金州建设目标进行层层分治细化,并针对细化目标规划建设内容和实施路径,确定所需技术手段和资源要素的宏观规划设计过程,如图3.1所示。

图3.1 智慧金州顶层架构的设计过程

智慧金州顶层架构,是根据顶层架构方法论,从社会治理的业务、资源、数据、应用、技术和保障6个维度出发,对智慧金州社会治理业务的核心要素及要素间关系进行的抽象整体描述。其中,业务架构定义智慧金州社会治理业务需求,分析业务相关者、目标及其关键流程;资源架构定义智慧金州建设涉及的资源集合及其关系;数据架构重点说明智慧金州建设关键的数据资源及其组织方式;应用架构提供应用系统开发和使用的蓝图、系统间相互作用;技术架构描述支持核心和关键应用的软件基础设施,保障体系说明推动智慧金州高效高质建设和运行所需的保障体系。

二、社会治理业务架构

社会治理业务架构包括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职能和社会治理的业务架构。

(一)社会治理体系

从词义学的角度,现代治理观念产生的时间并不长,经历了从统治到管理再到治理的演进进程。20世纪90年代,詹姆斯·罗西瑙将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合二为一,提出“治理”概念。此时的“治理”具有如下特征: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种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和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社会治理,是在社会走向成熟,政府、社会和私人之间的互信合作关系不断加强的前提条件下,在政府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重新定位的基础上,公共管理权力在各种社会组织间重新配置,形成政府主导、个人和各种经济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

在我国,社会治理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政府组织主导,吸纳社会组织等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社会治理体系,是参与和实施社会治理的全部要素、手段、方式和环境的总和,即体系的治理结构和要素。社会治理体系,首要要素是制度,此外还包括参与社会治理的各种主体力量、治理的机制和规则、治理的方式方法,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整合、治理的全部过程和因素。根据组织行为理论,现代社会的治理体系应该包括: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其中,组织体系是主体,制度体系是依据,运行体系是路径,评价体系是标准,保障体系是支撑。它们既相对独立,又互为一体,架构起治理社会的互为前提、互相制约与互相推动的社会网络。

1.社会治理组织体系

根据我国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的主体包括:政治组织(党和政府)、经济组织(企业单位)、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主体,其组织架构如图3.2所示。

图3.2 社会治理组织体系

社会治理要求整合多种力量,包括“党、政、企、社、民、媒”六位一体。我国的社会治理主体包括中国共产党及民主党派、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政府、混合型市场企业(国有、私有;内资企业、外资企业;跨国企业、本土企业等)、各类社会组织(科技型、公益型、服务型等;全球型、本土型等)、广大人民群众、各类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六大类,缺一不可。主体之间应该分工合作、平衡互动、协作共治。政府重点履行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规则等职能,把本应该属于市场、社会的职能,完全交给市场和社会处理。

在社会治理组织体系中,党政机构拥有非常严密完整的组织体系,从垂直方向看如图3.3所示,水平方向看如图3.4所示。

图3.3 中国各级政府的垂直组织体系

图3.4 地方一级政府的水平组织体系

2.社会治理制度体系

社会治理制度体系是社会治理一切活动的根本依据。按照制度体系的功能,它由基本制度体系、运行制度体系和保障制度体系三个子体系构成;按照制度体系的来源,它由立法体系、决策体系和自治体系三个子体系构成;按照制度体系的内容层级,它由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地方治理制度体系和基层治理制度体系三个子系统构成。

社会治理制度体系主要产生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自治组织,其中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是主体。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最高立法机关,肩负着我国法律体系建设的重任,同样肩负着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建设的重任。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制度的基本精神,对地方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建设负有主要责任。国务院及其组成部门和地方政府,按照行政职权的界定,针对现实社会问题,制定各种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落实法律制度,解决实际问题。在社会治理实践中,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构成运行制度体系的主体。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制度规范构成社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民间社会制度体系。自治组织的“自治章程”、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规定”、各种社会群体的“乡规民约”和宗族房头的“祖制家训”,甚至群体活动的“君子协议”等,都是社会治理制度体系的有机构成。

(1)基本制度体系

社会治理的基本制度体系由国家治理的基本法律制度构成,是社会治理的根本制度,具有普适性、稳定性、基础性和衍生性。基本制度的根本是宪法,规定了社会制度和国家政体,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组织的权力与责任,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是一切组织和个人活动的根本准则。按照宪法精神和立法原则,围绕社会“善治”,对于带有根本性、基础性、普适性和稳定性的社会领域的行为准则必须专门立法,如《物权法》《合同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对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等人类活动的领域,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基本法律体系。基本制度体系还包括对全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基本政治制度、组织制度以及其他带有根本性的规章。

(2)运行制度体系

运行制度体系是在基本制度体系基础上对社会治理实践进行制度指导和规范。运行制度体系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出发点,以规范社会组织与个人行为活动为目的,确保社会和谐有序运行。运行制度体系主要由与社会治理相关联的各专门法律、法规、制度和章程等构成,产生于立法机关、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

(3)保障制度体系

保障制度体系是确保依法治理,确保社会一切组织和个人按照制度体系规范行为的制度体系,是在基本制度体系和运行制度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制度间的相互约束机制、制度运行的监督机制和推动制度落实的保障机制。

3.社会治理运行体系

社会治理运行体系是社会治理的实现路径,包括基本、专业和特殊运行体系三种类型。基本运行体系是指现代社会治理的一般性、普遍性和本质性的运行体系,如依法有序治理、社会自治、合作协商治理、社会综合治理等;专业运行体系是与专业技术相结合的社会治理体系和如信用治理体系、安全治理体系、文化治理体系、虚拟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稳控体系等;特殊运行体系是指不同地区、不同领域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的特殊治理方式,如民族区域自治、城市网格化管理、农村民间乡绅治理等。专业运行体系和特殊运行体系是基本运行体系的具体内容、形式与过程,是社会治理在有关领域、区域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下面对基本运行体系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

(1)依法有序治理

法治是人类迄今所创造的最有效、最合理和最完善的治理手段和制度文明。依法有序治理是社会治理首先要采用的方法,对违反法律的一切行动,都要依法严厉打击和制止,创建法治型国家。此外,依法有序治理还包括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作为一个拥有庞大行政体系的大国,在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适时采取高效的行政命令、指示和规定等措施,仍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社会自治

社会自治(林琳,2019)是指各种社会自组织对于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的自主管理,管理的主体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管理的内容是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管理的手段是法律、文化、经济、政治和习俗等的综合运用,管理的方式是平等、协商与合作。社会自治是我国当前需要加以高度重视和强化的社会治理形式,是我国未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取向,它对于推动社会民主、实现社会和谐、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防范与化解社会矛盾和风险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的社会自治组织结构中,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是两种最重要的形态,是推动社会自治进程、政府职能转变进程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主体。

(3)合作协商治理

现代社会的治理主体由政府“本位”向多元转化。除了国家和政府之外,还强调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和公民个体等社会力量的参与。在合作协商治理过程中,各治理主体通过相互的协商和谈判,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和妥协达成一致意见,促进社会公共事务的解决。通过合作协商治理,公共权力被分解为多个层级和多种维度,政府不再是公共权力的唯一拥有者,社区、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享有公共权力。政府不再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行政、市场和社会机制共同作用,为社会问题和矛盾的解决提供了多元化途径。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处于社会治理网络的三个重要节点,共同承担着对公共事务的责任。

(4)社会综合治理

社会综合治理是我国社会治理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充分发挥政法部门特别是公安机关骨干作用的同时,组织和依靠各部门、各单位和人民群众的力量,综合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通过加强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和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实现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违法犯罪,化解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持续稳定的一项系统工程。

社会综合治理的“综合”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治理主体的综合性,不仅仅依靠政府部门,而且要求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都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第二,治理手段的综合性,在治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想教育、行政、法律、经济和文化等手段的作用,对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进行及时处理,防止社会矛盾积累和激化,把危害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第三,治理目标的综合性,不单是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还包括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弱势群体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等方面。社会综合治理既有源头治理又有合作治理,既有重点治理又有全面治理。

4.社会治理评价体系

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善治”。社会治理评价体系是衡量“善治”的一套标准,核心意义在于对现状的准确判断和推动社会治理的发展,具有检验、评价、导引、规范、监督与推动功能,对社会治理各种体系的运行具有追踪和矫正的作用。社会治理评价体系是社会治理基本价值取向的反映,包括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国家与社会安定有序的价值取向、激发社会活力与推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治理评价体系建设的价值基础。

社会治理评价体系,可以根据被评价的主体分为三类:国家或者区域性的宏观综合评价、行业或者专业运行体系的专门领域评价、微观层面的具体事务或者组织机构的第三方社会评价。① 宏观综合评价体系,是对社会治理的全面评估和判断,对于国家和区域社会治理和社会现实形态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 专门领域评价体系,是指各种治理主体,以评价定位主体的任务、责任和功能,如信用评价体系、公共安全评价体系、虚拟社会治理评价体系、社会心态评价体系、文化治理评价体系、社会稳定评价体系、决策风险评价体系、政府公共服务评价体系、社会自治功能评价体系、社会组织发育程度评价体系以及公民认同度评价体系等;③ 第三方社会评价体系,是指独立于评价主体和客体之外的一方负责组织实施评估的体系,主要包括高校专家、专业公司、社会代表和民众参与评估等方式,避免上级“评”下级、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对于社会治理的核心主体、要素和问题,可以展开专门的评价体系建设。

(1)法律、制度、政策评价体系

法律、制度、政策评价体系对人们价值观形成和社会行为选择具有直接的影响,是整个社会评价系统的核心。评价体系对社会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法律、制度、政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上。政策、法律和制度执行不力,造成的后果往往比条文缺位还要糟糕,如普遍存在的法院执行难问题,如果说对一些生效判决执行成本太高,那么不执行带来的后续成本会更高。“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2)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行为评价体系

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是人格化了的组织(金桂芹,1989),是政策、法律和制度评价的具体落实者,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人民群众从党员领导干部身上、从身边公职人员(尤其是执法类人员)身上汲取的道德经验,远比接受无数次空口说教收获得多。如果社会文明的倡导者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所有的教育内容不但不能使人信服,而且会使道德虚伪之风盛行,文明教育不仅难收其效,反而会南辕北辙。

(3)舆论性评价体系

舆论性评价体系主要由各类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构成,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具有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优势地位,业已成为人们形成价值取向的重要信息来源。它们发布的各种信息,在满足人们求知欲望的同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施加着不间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5.社会治理保障体系

社会治理保障体系是确保社会治理体系科学建立、有效运行与深入推进的环境与条件,主要包括领导组织体系、人才体系、监督体系和支撑体系。

(1)领导组织体系

根据“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党委领导和政府负责,是保障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组织体系。

国家的领导组织体系,直接领导和组织着国家宏观领域的社会治理,决定一个国家治理的方向、基本制度、战略部署、基本运行体系以及地方治理的宏观统筹等。

地方的领导组织体系,则直接组织和推动社会“善治”,直接实践社会治理,地方党委、政府应整合现有机构、力量,建立统筹社会治理的核心组织,统筹社会治理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公民参与等各种要素,统筹国家治理与地方社会治理的联系与发展,统筹地方社会治理各种体系的建立,统筹社会治理的战略部署、制度建设、机构设立、重点地区和专业治理等全局。地方政府对社会治理必须发挥直接主导作用,要结合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围绕一个地方社会治理的主要任务改革政府部门构成,要在体现依法治理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重点集中于公共服务领域、行政管理领域、社会保障领域、社会稳定领域、公共安全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经济安全领域与社会自组织领域等方面,随着社会转型,结合地方实际不断深入地推进改革,逐步建立起相对稳定、有效有序的社会治理体系。

(2)人才体系

社会治理需要人才队伍保障,主要集中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现代新型智库建设与相应技术专业化领域,具体体现为治国理政、依法治国、现代公共管理、专业化社会治理以及基层社会自组织与治理等各方面战略性、专业性和实践性人才队伍。

对于社会治理而言,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有四个方面:第一,各级党委领导和政府部门领导对社会治理思想、理论方法的学习和运用;第二,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专业领域人才的培养,如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公共安全、社会稳控、社会建设、依法治理和各类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第三,社会治理智库建设,建立综合型和专家型专业咨询社会团体,为社会治理各类主体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第四,培育从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社会治理人才。

(3)监督体系

社会治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需要强有力的监督体系,包括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层级监督和自我监督等。要强化各级人大的监督职能,健全和加强人大常委会综合、全面、统筹的监督制度与职能,加强人大各专业委员会的专业领域监督职能;要充分发展、培育和利用社会监督机制,充分运用社会舆论监督,大力发展“第三方”社会监督主体;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和各人民团体的民主监督作用,真正实现体现人民监督的民主政治局面;要正确运用政府层级监控机制,并推进地域社会治理和专业治理领域的自我监控,强化政府监督职能,建立社会自我约束机制。

(4)支撑体系

社会治理的支撑体系,核心是财政支撑体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对《预算法》做了修改,体现《预算法》从“国家管理工具”向“国家治理工具”的转变,“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推进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修改后的《预算法》坚持民主与法定、权力制衡、公开透明、以人为本和公共财政的原则,顺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调整财政政策方向,确保有限的财力集中于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

(二)社会治理职能

社会治理是各类治理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和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根据社会公共事务的性质,可以把社会治理划分为人类发展、社会公平、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参与6个维度的治理活动,涉及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个体行为等各个方面。根据治理的主客体关系,可以把社会治理分为政府治理、多元共治、社会自治。

以政府、社会和市场为社会治理的三极,则所有的社会治理活动本质上就是围绕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的,包括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监督、管理、服务和保护。因此,总体而言,社会治理活动的内容包括:政府对自身、市场和社会的调节、管理、服务和保护;市场对自身、政府和社会的服务、保护和监督;社会对自身、政府和市场的服务、保护和监督。社会治理职能的总体框架如图3.5所示。

图3.5 社会治理职能的总体框架

1.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行政管理承担着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和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政府必须在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保证社会治理体系的正常运行。根据政府职能的管理过程,政府职能首先要包含一系列的运行职能:

① 决策职能:行政管理过程的首要职能,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

② 组织职能:为有效地实现既定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建立行政组织机构,确定职位、职责和职权,协调相互关系,将组织内部各个要素联结成有机的整体,使人财物得到合理使用。

③ 协调职能:设计和保持良好的行政环境,使人们能在组织内协调地开展工作,有效地完成行政目标。

④ 控制职能:按行政计划标准衡量计划完成情况并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确保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

⑤ 监督职能:按照制度、法律、规范标准,引导、监督社会各个生产生活环节。

2.政府的社会治理职能

我国的社会治理模式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模式,党委和政府在社会治理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承担宏观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能。

(1)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职能

将社会资源有效分配到社会生产不同部门,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首要任务。社会资源的分配有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两种方式。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就是要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迅速有效地进行干预和协调,以保证社会经济运行的有效和有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不是起全部作用。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仍存在市场秩序不规范、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和市场竞争不充分等系列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发挥作用来保证经济大局的稳定性。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就是要通过实行科学决策,制定全局性或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重要性指标,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

(2)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

国务院《“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要求在市场监管领域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切实做到监管到位、执法必严,使守法守信者畅行天下、违法失信者寸步难行,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市场监管,是指政府通过制定规则、运用公共权力,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监督和管理。市场监督管理职能是国家市场管理机关在实施监督管理活动中作用于管理客体的客观功能。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主要包括规范职能、监督职能和查处职能。

① 规范职能,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法律规范体系,用以指导、约束市场主体及其交易、竞争行为。法律规范既是市场管理主体实施管理的依据,也是实施管理的手段,又是市场主体实施市场行为的准则,其预见、指引和评价功能在市场监督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② 监督职能,即管理者以法律准则、指标体系等为依据,检查、监测经营者行为,对有偏离准则倾向或已开始发生偏离的行为人,给予提醒、指导,督促其采取防范措施或及时纠正偏差,使违法行为在即将发生或刚刚发生时就得到避免或制止。

③ 查处职能,是对案件的调查、处理职能。对于规范职能、监督职能未能避免和阻止的违法行为,市场管理者将对此进行调查,给予严肃认真的处理,以便强制纠正越轨行为,并对越轨行为产生的后果加以补救。同时,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警示市场经营者守法经营。

(3)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在广义上,社会管理是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社会管理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

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是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对社会事务进行的规范和制约,目标是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主要包括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这其中包括三层含义:其一是对家庭、社会团体与社会自治不能解决的社会事务的管理,这些社会事务涉及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需要依靠国家权力与政府威权加以解决;其二是必须由政府管理的社会事务,如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利益、实施社会政策、管理社会组织、提供社会安全和解决社会危机等;其三是制定社会政策,确定政府干预社会的手段和措施,核心是社会福利政策。

现阶段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主要集中在如下重点领域:① 规范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建设社会参与的平台和载体,培育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② 建立完善的社会管理制度体系,推行社会安全系统工程;③ 实施配套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正;④ 建立科学发展观,培育健康的市民社会;⑤ 调整社会管理执行机构,健全政府的社会管理机制。

(4)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公共服务,是由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和相关中介机构为满足公共需求,通过使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向公民直接或间接平等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公共服务的内容是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包括进行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

按照功能的不同,可以把公共服务划分为:维护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社会性公共服务。维护性公共服务,是政府为保证国家安全和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国防、外交、社会治安等;经济性公共服务,是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而提供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邮电、电信、水电气供应等;社会性公共服务,是政府为促进社会和谐与公正,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科技、教育、医疗、公共文化、体育、就业、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

公共服务按照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水平,又可以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满足社会基本公共需求,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基本社会权利和基础福利水平,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必须向全体居民均等地提供的基础性公共服务,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公共交通、公共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等内容;非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为了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而提供的更高层次的公共服务,旨在促进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如高等教育、高福利等。

基本公共服务是维持本国和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和基本的社会正义,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必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一定阶段公共服务应该覆盖的最小范围和边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尽可能使居民享有同样的权利,享受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质是“底线均等”。包括:① 基础服务类,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和公共交通等;② 基本保障类,如生活保障(含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和医疗保障等。

(5)政府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能

政府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能,是政府依托政策调控、管理行为、行政职能行使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依法保护和改善。结合我国当前现状,政府生态职能分散于发改、海洋、林草、水利、自然资源等多个部门,通常包括如下职能:① 引导职能,指在制度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面向全社会进行全面的宣传引导,促使全社会形成科学的生态经济、生态政治以及生态意识;② 供给职能,是政府为社会提供人员、资源、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职能,主要包括税收倾斜、扶植绿色产业、各类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宣传;③ 治理职能,指政府依照法律法规,依托于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直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包括生态环境保护(水、海洋、大气、土壤)、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评价、生态环境安全监管(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核设施与核电、辐射源)和生态环境执法等职能。

3.企业参与社会治理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其经济活动和行为受到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和管理,同时也是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之一。要求企业在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自觉履行保证产品质量、保障生产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员工权益、遵守法律、崇尚道德和参与公益慈善等社会责任。政府采取多种方式来选择合适企业参与社会治理,以解决社会问题、创新社会治理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为社会提供养老服务、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精准扶贫、生态农业和食品安全等多种社会服务。

(1)遵纪守法、诚信经营

企业在生产经营当中,自觉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责任,保障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增强重信守诺意识,坚守商业道德,公平交易,诚信经营,坚决反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具有廉洁从业意识,自觉抵制商业贿赂,营造良好的行业环境;鼓励对不守法、不诚信的企业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

(2)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要求企业严格规范和执行劳动合同、工资工时和作息休假等规定,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帮助员工成长和进步。要求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督促企业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劳动保护,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确保生产安全和职工职业健康,坚决杜绝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要求企业关心关爱员工,改善员工生活条件,丰富业余文化活动,促进员工身心健康发展。要求企业依法建立健全工会组织,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建立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

(3)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

根据市场需求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工艺和装备水平,积极创造高附加值的适销对路产品;借鉴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完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重视市场营销网络建设,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售前、售后服务。

(4)保护生态环境

在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自觉挖掘节能减废潜力;通过改进设计和生产工艺、使用清洁能源和环保原材料、优化过程控制、提高废物再利用水平等方式,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在产、研、销等环节贯彻绿色低碳导向,推行生态管理,实施清洁生产;建立环保、高效、低排的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5)参与公益和社区发展

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大学生、下岗失业以及残障等人员就业;增强慈善公益意识,力所能及地参与社区公益设施建设、志愿服务、慈善捐助和扶贫济困等活动。

4.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并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群体,如政党、政府、军队、企业、学校、工厂和班组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在地方、国际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自愿发起的公民组织。社会组织又称非营利组织、慈善组织。在我国,社会组织是指非官方的各类民间性组织,主要包括三类:社会团体、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

(1)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是“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包括四类:① 学术性团体,指从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交叉科学研究的团体;② 行业性团体,指由同行业的企业组织组成的团体;③ 专业性团体,指由专业人员组成或依靠专业技术、专门资金从事某项事业而成立的社会团体;④ 联合性团体,是指人群的联合体或团体的联合体。

(2)基金会

基金会是“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相应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主要分为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公募基金会)和不得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

(3)社会服务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

社会服务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如各种民办学校、医院、剧团、养老院、研究所、图书馆、美术馆、宗教组织、其他社会服务和福利机构。

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具有直面社会需求、协调社会关系、积累社会资金、均衡群体利益的重要功能,具有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参与社会治理、化解各种矛盾、整合社会资源和加强交流合作的重要作用。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社会组织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扶贫开发、环境保护、法律援助、社会福利、行业管理、社区建设、体育保健、农村专业经济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具体任务如下:

(1)承担政府转移职能

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承担起政府改革后的部分职能,通过开展各种行业活动,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中的不足。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方面,社会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 承接政府职能,推动社会发展。尤其是行业协会类的社会组织在承担政府职能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专业优势,包括决策咨询、标准制定、行业调查与统计、资质资格类的考核、展览展销、诚信建设以及价格协调和行业性集体谈判等;② 协助政府处理棘手问题,转变政府工作方式;③ 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社会组织是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桥梁,通过传递行业意见,反映百姓诉求等途径,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2)募集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

社会组织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动员社会资源,通过各种公益性或慈善性的晚会、募捐活动筹集善款,吸纳各种社会捐赠,有效吸引许多社会闲置资金投入社会公益事业中。社会组织将这些募捐而来的资金用于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如赈灾救灾、扶贫济困、帮助妇女儿童和关怀农村留守老人等公益事业。

(3)提供就业服务,缓解社会矛盾

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大量从业人员就业,同时还通过各种渠道对下岗职工、农民工及富余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举办人才交流活动,搭建就业平台,提供就业服务,从而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缓解社会矛盾。

(4)促进国际交流,繁荣文化事业

社会组织是国际交流和交往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通过社会组织进行的国际交流、沟通,可以充分利用彼此所掌握的信息和资源,了解对方、知晓对方需求,双方可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公益性的活动。如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工商联盟、中国红十字会等国内外社会组织在实施人道主义救援、生态保护等全球性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治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强调了人民的主体性和责任感。政府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宣传推广活动,增强公众的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和参与意识。

社会公众可以通过个体化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活动,包括参与政府治理的决策、执行、运行反馈和调整完善等活动,发挥个体性的政治功能,如公民听证、公民监督、公民投诉(举报)、公众接触和公民调查等。也可以通过组织化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活动,如基于某种特定的身份特征参与到特定社会组织中,以社会组织为单位介入社会治理活动中,尤其是公众所在的村民(居民)委员会这个基层自治组织。

以村民(居民)自治为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基层自治指基层社会的大部分公共事务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和村民监事会等组织形式,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和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落实民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

(三)社会治理的业务架构

社会治理的业务架构,是在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上,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实施社会治理职能和职责的活动全体的层次分类体系,如图3.6所示,它是社会治理业务架构的一级分类方式,具体划分为党务政务、产业经济、公共服务、监督管理、生态宜居五类一级业务板块。

① 党务政务板块,主要包含党政组织内部的行政业务,包括组织体系管理、权责厘清、权力实施及过程监管、同级部门的协调和上下级部门的指导等。

② 产业经济板块,主要包括政府对于工农业、第三产业等的发展培育情况、扶持孵化工程以及园区基地建设的监管和服务。

③公共服务板块,涵盖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两部分职能,原因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内在统一的,难以界定确切的边界,社会管理强调政府责任,公共服务突出公众利益为导向,是事物的一体两面。

④ 监督管理板块,主要包括政府对于市场的监管、政府对于自身的监察、政府对于社会的监管和社会对政府、企业的监督等。

⑤ 生态宜居板块,主要包括城乡建设、城市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业务职能。

图3.6 社会治理业务架构的一级分类

在一级业务分类之下,再根据社会治理的主客体、职能、治理方式等进行细化分解,例如,公共服务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服务(公众服务)和面向企业的公共服务(企业服务)。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服务,又可以继续细分为基础服务和基本保障。基本保障,包括生活保障(含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和医疗保障等。不同的区域因战略定位和目标、自然和人文条件等各不相同,社会治理的业务架构也各不相同,主要反映在二级和三级业务架构上。

以下就根据黔西南州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目标、自然和人文条件等,建立智慧金州社会治理的二级和三级业务架构,包括党务政务业务架构(图3.7)、产业经济业务架构(图3.8)、公共服务业务架构(图3.9)、监督管理业务架构(图3.10)和生态宜居业务架构(图3.11)。

社会治理的业务架构,定义智慧金州社会治理的业务需求和业务边界,界定了智慧金州社会治理业务的参与者及其目标,是顶层架构设计的基础。

三、社会治理资源架构

根据智慧金州建设的愿景目标和社会治理业务架构,可以在云政府治理架构理论的指导下识别整理出社会治理的资源组织结构。

图3.7 党务政务业务架构

图3.8 产业经济业务架构

图3.9 公共服务业务架构

图3.10 监督管理业务架构

云政府治理架构,不单单要求整合IT信息资源,更重要的是整合来自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的一切社会治理资源,包括参与社会治理的各类主客体自身、各类治理主体为社会治理提供的业务职能、各类主客体参与社会活动或社会治理需要和产生的信息资源,如图3.12所示。

智慧金州建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云政府治理架构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社会治理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业务职能资源),消除资源壁垒和信息孤岛,屏蔽资源结构的复杂性,形成统一的社会治理资源池(社会治理资源基础设施)。

图3.11 生态宜居业务架构

图3.12 社会治理资源架构

四、社会治理数据架构
(一)构建智慧金州数据架构原则

1.加强数据统筹,破除“信息孤岛”

强化数据统筹,把政府部门的共享、公开和开放数据(如企业库、人口库、地理信息库等基础数据库)全部集中统筹,各部门需要的共享、基础数据通过统筹资源库交互完成,克服了传统模式各部门子系统横向交互的缺点。

2.实现从点对点交换到多对多共享

打破传统的“点对点”数据交换共享模式,更加注重共享和基础数据的统一存储,创新多对多的数据共享新模式,实现所有部门在遇到跨部门、跨网络数据需求时,能够通过数据中心进行共享,破解政务信息孤岛、业务互联互通难、业务协同难和数字鸿沟等方面的问题。

3.促进由业务驱动到数据驱动的升级

通过数据加工、数据整合和数据关联等功能,动态配置实现各类不同主题的信息处理,在人口库、法人库、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清洗、转换、集成,构建业务应用所需的业务数据库,提升数据的价值,实现数据向信息的转变。

4.加强集约建设,推进大数据应用

加强政府部门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对数据的主动采集,推进无线识别、传感器、传感网络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数据采集的智能化水平。打破地区和部门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资源联合共建、广泛共享。依托部门和区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立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大数据采集形成机制,制订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目录,将共享的数据向城市各部门及社会开放,由政务数据开放推动社会数据开放。

(二)智慧金州数据资源库

社会治理主客体,参与社会治理活动,承担社会治理业务,产生大量的社会治理数据,可以对来自不同应用领域、不同形态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分层,形成社会治理的一系列数据库,包括公共数据资源库、政府服务资源库和主题资源库。

1.公共数据资源库

公共数据资源库包括人口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和宏观经济信息库等,参见表3.1。

① 人口基础信息库以自然人为主线,整合全州人口信息资源,以公安人口信息为基础,整合人口和计划生育、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残联、教育、税务、统计等部门人口信息,在全州共享交换平台上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逐步拓展人口信息服务的范围,深化人口信息应用的内容。

② 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以城市管理为主线,整合全州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以规划、国土的地理信息资源为基础,整合建委、公安、市容、安监、环保以及社会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构建一个以数字化基础测绘资源为主要内容,以基础地理信息为核心,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为主要结构,面向政府和企业的开放式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州地理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和综合应用,使其成为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的空间信息载体和城市各行业的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决策提供完善、优质和高效的地理信息服务。

③ 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以法人为主线,整合全州财税和法人信息资源。以“智慧金州"工程为基础,加大加快国税、地税、工商、质监、人事、财政、人行、公安、外汇管理、统计、交通、海关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和交换的范围及内容,全方位监控企业生产、交易、管理等各方面的基础信息,实现以税源监控为目的的企业基础信息的整合共享。以质监、工商为基础,构建全州动态更新的法人基础数据库,为各业务部门提供完整的法人基本信息服务,为增强市场监管能力、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供支撑,为领导提供法人数量分布、结构、变动的科学分析和预测。

④ 宏观经济信息库以统计局关于宏观经济指标的数据为主线,包括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工业产品主要产量及增长速度、工业大类行业增长速度、全社会客货运运输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各行业城镇投资情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标、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等。

表3.1 公共数据资源库

(续表)

2.政府服务资源库

政府服务资源库是对政务部门信息资源的分类整理,包括行政许可(参见表3.2)、行政执法、公共服务、城市管理以及其他核心业务使用与产生的信息资源。涉及范围包括州政府机关各部门(含二级局)、承担政府管理职能的下属事业单位。其中,行政执法又包含行政处罚、行政检查和行政奖励等;公共服务又包含供水、供电、供气、基本交通设施、基本通信设施、气象服务、社会保险、环境保护和技能培训等。

表3.2 行政许可服务的业务数据来源与数据内容

(续表)

(续表)

3.主题资源库

主题资源库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同一主题领域,由多部门共建项目形成的政务信息资源。主题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公共服务、健康保障、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价格监管、能源安全、信用体系、城乡建设、社区治理、生态环保和应急维稳等(表3.3)。

表3.3 主题资源库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在实现智慧金州功能的所有环节中,相关数据构成的不同性质的信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信息共享能力的提高,供决策分析的数据量将不断增长。同时,接收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的能力,也要求对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权威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给予确认,对相关数据的获取速度提出了要求。

智慧金州顶层设计必须以资源共享为基础,在执行层面以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和资源目录体系为指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复用。信息系统支撑下的政务部门业务运作状况是通过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或数据反映出来的,因此,数据架构是用于描述支持业务流程运行中数据交换共享的数据标准,提供了数据标准化描述和组织的模型。它主要包括:信息分类;与业务架构相结合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流;数据的采集、存储、转换、发布和传输;数据库的设计和使用等。

(三)智慧金州数据服务与治理

智慧金州的集约高效建设需要数据资源治理和数据服务能力的支撑。

1.数据采集

智慧金州建设中的数据采集方式可通过数据共享交换、物联网运行管理以及网络爬虫等平台,利用包括网上直报、离线填报、Excel导入、外部数据文件导入、异构数据库导入、数据抽取等多种数据采集方式,并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实现数据采集,满足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用户的海量数据采集需求。

2.数据抽取、转换及装载

(1)数据抽取

数据抽取是从数据源中抽取数据的过程。在实际应用中,数据源较多采用的是关系数据库。从数据库中抽取数据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 全量抽取:类似于数据迁移或数据复制,它将数据源中的表或视图的数据原封不动地从数据库中抽取出来,并转换成自己的ETL工具可以识别的格式。

② 增量抽取:只抽取自上次抽取以来数据库中要抽取的表中新增或修改的数据。在ETL使用过程中,增量抽取较全量抽取应用更广。

(2)数据转换

从数据源中抽取的数据不一定完全满足目的库的要求,如数据格式的不一致、数据输入错误、数据不完整等,因此有必要对抽取出的数据进行数据转换和加工。数据的转换和加工可以在ETL引擎中进行,也可以在数据抽取过程中利用关系数据库的特性同时进行。

(3)数据装载

将转换和加工后的数据装载到目的库中是ETL过程的最后步骤。装载数据的最佳方法取决于所执行操作的类型以及需要装入多少数据。当目的库是关系数据库时,一般来说有两种装载方式。

① 直接SQL语句进行insert、update、delete操作。

② 采用批量装载方法,如bcp、bulk、关系数据库特有的批量装载工具或API。

3.数据存储

利用智慧金州数据中心的存储虚拟化资源,按照可弹性扩展、易于扩容、易于管理、节约成本等原则,实现对基础库、主题库、部门共享库的有效存储。

存储系统要能存储四种类型的数据:结构化数据,如人口库、法人库等;非结构化数据,如日志、视频、语音等数据;文件,如各类政府公文等;缓存数据,将频繁访问的数据存放在缓存中以提升整体性能。

4.数据入库

智慧金州核心数据库的建设主要包括基础数据库(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地理空间数据库、信用数据库等)、数据仓库、主题数据库等内容。

(1)基础数据库

利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通过与省/州/县(市、区)各类数据的对接、与市级部门业务系统/业务库对接获取到数据后,对数据进行整理汇聚,形成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地理空间、信用信息等基础数据库。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可以实时或定期按照规则对数据进行整理、归类、汇聚,从而完成基础库的数据库建库工作。

(2)数据仓库

基于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的基础数据库,利用物联网运行管理平台以及网络爬虫等方式,对海量异构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转换、装载等处理,按照数据仓库模型,定期将数据装载到数据仓库中。数据仓库中存放了当前和历史的各类数据全集,可有效支撑各类数据的运算和分析。

(3)主题数据库

基于数据仓库数据,从数据仓库中抽取关联数据的集合,支撑具体专题的分析应用。

5.数据交换

在智慧金州的建设中,可以通过Web Service模式实现部门间业务数据的交换共享。通过Web Service接口获取或提供数据,实现与交换信息库之间的实时小数据量交换。

6.数据分析

基于大数据服务平台,提供基础的数据分析能力,包括报表引擎、OLAP引擎、分布式搜索引擎等。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引擎和能力,完成对大数据的分析,从而为各类决策提供依据。

7.数据开放

通过API开放方式,将数据资源进行合理、有序的开放,发挥数据的资源要素价值。

五、智慧金州应用架构

根据智慧金州建设的愿景目标、业务架构、资源架构和数据架构,可以推导出智慧金州建设的应用系统建设蓝图,参见图3.13,包括核心的大数据应用支撑平台以及三大业务领域和三大门户。智慧金州应用架构以社会治理业务架构为基础,综合考虑政务、产业和民生三大领域的核心需求,提炼出智慧金州建设和应用的大数据应用支撑平台、业务应用、智能交互展现层的核心任务,提出应用系统建设的基本构想。按照“高内聚,低耦合”的理念,通过充分对接数据融合架构中的基础数据,保障各业务的基础功能实现,针对各个应用系统的个性化部门进行差异化建设,提高智慧政府的集约建设成效。具体应用重点围绕智慧党建、环境保护、脱贫攻坚、教育工程、健康医疗、安全监管、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和财政监管等15个方面开展。

图3.13 智慧金州应用架构

(一)大数据应用支撑平台

大数据应用支撑平台是智慧金州云政府的“资源治理中心”和“智慧大脑”。其中,资源治理中心,提供政务资源的虚拟化和池化管理、资源注册发现、虚拟部门管理、统一服务、事务管理、系统运维管理等功能,实现云政府治理框架。智慧大脑,通过统计分析、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知识图谱、深度学习、图像视频音频分析等算法,利用模型治理、应用治理和应用商店为智慧金州云政府的各类社会治理业务提供模块化、组件化、智能化服务。

在大数据应用支撑平台之上,围绕智慧党建、环境保护、脱贫攻坚、教育工程、健康医疗、安全监管、企业管理、人力资源、财政监管等15个社会治理应用,从科学精细管理、阳光治理、民生服务三个方面建立三大业务域。

(二)“科学决策,精细管理”领域

根据黔西南州社会治理业务的实际情况,从智慧党建、环境保护、教育工程、健康医疗、安全监管、住房建设、合作社、村务管理各方面提升黔西南州各级政府和整个社会的社会治理科学决策、精细管理能力。

1.智慧党建管理

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纯洁性建设等方面,运用大数据思维和技术,将党务工作的业务战略、组织和关键业务流程信息及其间的交互关系进行融合,构成贯彻业务战略的黔西南州“智慧党建”信息化平台业务运作模式。包括领导台账、督查督办、目标绩效、两个责任、两委一队、任务清单、民意调查、派驻监督和挂职干部等。

2.河流环境保护管理

按照《水利部 环境保护部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体制,建立省、州、县(市/区)、乡、村五级河长体系,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包括河长台账、巡河动态、任务管理、数据管理、任务派发等。

3.教育工程管理

结合黔西南州大数据建设关于教育板块的要求,黔西南州教育“数据铁笼”平台从“人”“财”“物”三个角度全面规划设计,搭建财政资金、采购、报销、固定资产和营养餐等工作事项管理的应用平台,加强对业务的审批和对资金使用的管控体系,并形成事前计划(预算合理)、事中管理(使用合规)、事后分析(数据监控)的全流程财务业务管理体系。其中财政管理部分包括扶贫资金、专项资金申请批复、报销;营养餐部分,包括采购、材料入库、运输配送等;业务部分,包括出差申请、专项资金申请、固定资产管理维护等;教育管理部分,包括教师队伍的建设与调动、学生营养餐追溯、学生资助追溯等。

4.健康医疗管理

将大数据技术引入黔西南州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之中,立足现有资源条件,着眼未来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服务效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按照《贵州省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功能指引》要求,规划建设黔西南州基层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和医技协同三中心,提升区域整体医疗服务能力,提供方便、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5.安全监督管理

运用大数据提升政府安全管理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增强决策的精准性、预见性和公平性,提升政府安全服务能力。包括企业安全信息上报与接入、安全诊断与自查、行政许可审批、安全监管、执法检查、安全生产服务、应急救援指挥、事故调查、证照管理、职业健康以及公众安全教育、安全诚信、投诉举报、信息公开等。

6.住房与城市建设管理

在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优化建筑环境、加强建筑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进一步取得成效,提升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水平,促进全省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实现“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呈现一幅图”的工作目标,助推整个建筑市场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包括智慧工作监管与服务平台、智慧城管、智慧环卫、智慧小区、智慧房产和智慧政务等。

7.合作社管理

以合作社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为中心,紧紧联系“八要素”,建设一个校农互联、企农互联的平台,使农产品需求导向与农村产业调整精准对接有机结合,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包括合作社监管平台、农业培训平台、资金支持、技术服务平台和产销对接平台等。

8.数字村务管理

运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思维,将乡村基层管理公开化、信息化、数据化,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村务公开、村财等事项工作信息化、流程化,将管理装进制度的铁笼里,实现监管、预警、分析、反馈、评价和展示等功能,加强基层信息化建设,减少蝇贪村霸及优亲厚友,推进落实政府管理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基层管理能力。包括村级党建、扶贫台账、民生公开、生态环境、村财管理、监督周报和学习培训。

(三)“数据铁笼,阳光治理”领域

根据黔西南州社会治理业务的实际情况,从财政监管、纪律监察、国资监管、公车监管方面提升黔西南州各级政府和整个社会的社会治理的阳光透明度。

1.财政监管

以财政性资金为对象,以政府资产负债为总框架,立足于政府财政资源优化配置,链接公共财政需求与公共财政资源,覆盖政府财政收支预算管理、国库与专户资金管理的完整业务流程,构成贯彻业务战略的黔西南州“财政铁笼”信息化平台业务运作模式,既能支撑日常业务处理,又能服务于政府财政的统筹管理与决策,支撑本级财政业务,满足属地财政管理职能的需求。

2.纪律监察

以“案件保障为主线、智能管理为脉络”为设计理念,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围绕留置和谈话业务流程,构成贯彻业务战略的黔西南州“智慧留置所”信息化平台业务运作模式。该平台覆盖州纪委监委留置场所的值班室、留置室、讯问室、谈话室、安全监控室、调查指挥室、总监控中心及公共区域,通过人脸门禁、异常行为分析等,实现办案区“一脸通”、办案区人员管控可视化、人员异常行为预警、全程办案电子化、案件资料规范化和业务平台统一管理,构建全面、安全、高效的留置环境,提高安全保障水平,提升办案管理效率,提高案件侦破效率,降低人工看护压力。

3.国资监管

从财务、薪酬、OA业务流程出发,利用大数据手段全方位反映企业人、财、物管理情况,对企业债务风险、投资风险、财务风险、违规经营风险、企业党建、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等情况进行预警监控,实现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处置的平台功能,推动国资监管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使国资监管切实做到有数可依、有据可凭、有迹可循,提高国资国企管理科学化水平。

4.公车监管

根据《贵州省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和《黔西南州州级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引入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公务用车的集中管理、服务与监督,为公务申请用车、调度派车和结算费用提供一站式快捷便利服务,确保公务出行的安全、保密、高效。包括公务用车服务平台、公务用车监督分析管理平台、跨部门统一调度管理平台、公务用车采购审批管理平台和执法执勤用车管理服务平台等。

(四)“民生服务,精准高效”领域

根据黔西南州民生需求的实际情况,从脱贫攻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中小企业服务等方面提升黔西南州各级政府和整个社会的民生服务能力。

1.脱贫攻坚工程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项目、不同人群的扶贫工作多年积累的海量数据,通过分析、挖掘扶贫工作内在规律,可以实现扶贫方式内容与扶贫对象有效匹配。脱贫攻坚应用平台包含精准比对、基本保障、综合效益、教育扶贫、新市民、万企万村、帮扶资金和合作社8个部分。

2.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

按照黔西南州人社局及下属各级人社管理机构的管理需要,通过人社云平台的建设,将黔西南州人员数据的采集、维护、管理、应用规范化、系统化和日常化,打造人社管理业务基础平台,系统化实现人员采集与变更、培训管理、岗位推荐和就业管理,同时满足州大数据共享要求,为相关系统提供数据共享服务。

3.中小企业服务

为黔西南州的各个中小企业提供公有云+私有云模式的“企业云”业务解决方案,并帮助企业进行企业信息化、互联网化和数字化建设的规划与实际应用。

六、智慧金州技术架构

为了实现黔西南州云政府建设的业务、资源、数据和应用架构,智慧金州建设在技术层面上采用“一云一湖一平台”的总体技术架构,具体如图3.14所示。

图3.14 智慧金州技术架构

(一)“一云”

“一云”是智慧金州构建的云计算基础设施,用于提供黔西南州云政府建设的各类基础软硬件资源和设施环境。基础支撑软件包括操作系统、虚拟化软件、数据库系统和中间件等;基础环境包括数据中心、数据备份中心、移动通信网络、宽带数据网络和集群通信网,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等能力设施。

云计算基础设施由州政府统筹建设并提供云基础设施服务和云应用服务,通过整合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等基础硬件设备,采用虚拟化技术将物理资源抽象为逻辑资源池,包括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和网络资源池,建设云服务平台的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层。通过云操作系统的虚拟化管理模块实现资源调度、存储管理、网络管理、系统管理以及用户管理等功能。虚拟化管理层之上通过云操作系统的运营管理模块实现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的服务化,以及服务和业务的运营管理。

(二)“一湖”

“一湖”是指建立在云计算平台上的汇聚各方数据的设施,提供“采、存、算、管、用”全生命周期数据治理能力的“数据湖”,集成了大数据采集、大数据存储、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治理和管控等功能。

(三)“一平台”

“一平台”是指智慧金州大数据应用支撑平台,通过集成基础数据服务、通用中间件、行业中间件等,使客户和行业软件服务商可以基于多类型中间件快速实现新业务创新,主要服务包括数据采集服务、数据存储服务、数据分析服务、数据资源服务、业务资源服务、应用中间件服务和行业应用服务。

七、智慧金州建设保障体系架构

智慧金州建设保障体系包括:统一的信息化工作推进体系、安全可靠的运行维护体系、全面严谨的标准规范体系以及多元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首先,构建统一的信息化工作推进体系是保障智慧金州建设资源集中集约、平衡高效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构建统一的信息化工作推进体系,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横向互通、纵向互动的政府部门监管,能够有效保障和实现区域之间、层级之间、部门之间的数据充分共享和业务协同衔接,实现信息化资源优化配置,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出现新的信息孤岛,大幅提高政府部门信息化的成效。

其次,安全可靠的运行维护体系是智慧金州持续发展的支撑,制定智慧金州日常运行管理机制和制度保障,成立运维保障人员组织与分工,加强管理与运维,做好日常运维、备份、巡检等工作,保证智慧金州系统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以及项目顺利实施与长效运行。

再次,全面严谨的标准规范体系是智慧金州建设的前提和指导。智慧金州需要制定一系列标准化规范体系,包括定义云政府的数据项分类、编码、命名方法等需要遵循的规范等。构建数据共享、数据接口、数据交换、数据服务的标准体系,为数据接入、数据管理、数据应用、数据使用授权等提供完善的标准规范。

最后,智慧金州建设需要建立多元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将黔西南州的产业优势共融于一个平台,搭建协同驱动、共同发展的机制,为创新发展提供要素对接服务,推动科技创新和多元融合;实现发展产业服务体系对多元化科创产业的高效对接,促进区域的产业、科技和资本的有效融合。 oKUMIcyWXPL/ODJyBybHfXbhbCsRpHdyniJyQKNexSFkgBat0XcLVXlNg9H2WCk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