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未来领袖:“模拟联合国”外交策略与技巧》一书系统介绍“模拟联合国”的活动策略与技巧,希望它能够对于更多青少年加入这一行列产生有益的启示。
这些年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不断加强,中国年轻一代对于联合国这个最大国际机构的兴趣渐浓。“模拟联合国”活动在大学校园的兴起与普及,是这种兴趣的突出证明。考虑到中国大学数量和联合国的性质,中国也许是当今世界“模联”活动最活跃、参与人数最多的国家。不难发现,中国还是近年来联合国会费分摊比重增长最快的大国,是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机制下提供兵员最多、维和经费涨幅最大的常任理事国,是联合国总部及各专门机构中越来越活跃的重要国家。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确实在发生深刻变化。
这里,联系“模联”主题说点意见。现有“模联”的多数活动,是模拟联合国大会及各专门机构的谈判。参加“模联”的同学,尝试扮演不同国家(或区域)的大使或代表,根据设定的题目,展开辩论、达成决议或发出倡议。准备工作更多是熟悉相关国家背景和议事规则,现场主要考验反应速度、口才与协调能力。这种模拟有好处,但也存在缺失。一个主要的不足是,尽管提升了辩才、增加了知识点,却不易触及联合国的关键特质。原理上,与任何主权国家不同,联合国是一个“全球公器”,秘书长和联大决议所代表的,是最大公约数而非少数诉求。各国代表间的辩论,特别是冲突双方的意见,不论听上去多么有理,都不大可能从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在民族主义、民粹主义肆虐的今天,中国作为新兴大国被联合国和多数国家赋予了很大期望,中国学子应当维护联合国宗旨,而不是单纯仿效刀光剑影的压制性争吵。在此意义上,“模联”活动应更多探讨联合国的“公器”性质,让参与者学会谅解,找到符合多数国家的路径,而不是相反,让狭窄的利益和对抗性命题将思维引向“零和博弈”的通道。
据我对各地高校的观察,大多数“模联”活动的另一缺点,是让参与者不自觉地追求“高、大、上”的身份(大使、元首或政府主官),模仿主谈者的口气,想象指点江山的快意。社会政治生活中为人诟病的“官本位”风气,多少渗透到大学校园和社团。其实,联合国系统及其叙事所包含的,绝非只是西服革履人士正襟危坐的谈判场合,还有志愿者、记者、护士在危难一线的凡人小事,有国际人士和机构在联合国宗旨下展开的跨国性倡议和事业,有无数超越单向度的国家利益和大国争锋的鲜活故事。高水平的模拟联合国活动,尤其在设计筹划阶段,应当更多聚焦这类线索——充满热情激励的、拒绝“躺平”“内卷”的小人物的线索。
自然,问题不能归咎给一般参与的同学,而更是策划组织者的责任。期待未来能有所改进!
是为序。
2022年5月25日
拟于燕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