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学习的对象是无限的,包括有宿怨的人,甚至敌人,只要对方身上有可学的东西。
有关孔子能从有宿怨的人身上学到东西,可以从孔子对于晏婴的评价中得到证实。《论语·公冶长》里有句赞扬晏婴的话语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晏平仲就是晏子,也就是晏婴,他是春秋时代齐国的宰相,跟孔子有人生的交集。
晏婴在担任齐国宰相期间,曾经出使楚国。有关晏婴使楚,楚国的君臣想要羞辱晏婴和齐国,却弄巧成拙,反而羞辱了自己的故事,《晏子春秋》是这样记载的:
晏婴身体矮小,大约只有今天一米五的身高,楚国人听说晏婴前来出使,就事先在城墙的一侧挖了个像狗洞一样的小门,准备让晏婴弓着腰从小门爬进去。晏婴指着小门对楚国迎宾的官员说:“我听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里走进去,今天我出使楚国,不应该从这个门进入。”楚国官员无奈,只好让他从大门进入国都。
来到朝堂之后,楚国国君见到他的长相,开口便说了一句:“难道你们齐国没人了吗?怎么会派你这样的人出使呢?”晏婴回答说:“齐国都城临淄,光是街巷就三百多条,把人们的衣袖连接起来,就像飘来大块的乌云;大家一起挥汗,如同天上下雨了一般。街市上的行人肩膀挨着肩膀,一双脚跟着另一双脚,络绎不绝,连绵不断,怎么能说没人了呢!”“那怎么就派你这样一个人出使我国呢?”楚王接着问道。晏婴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节是有规矩的,让贤能的人出使贤能的国家,卑劣无能的人出使卑劣无能的国家。晏婴是齐国最卑劣无能的人,也就只能出使楚国这样的国家了。”
楚王把晏婴请到朝堂上,正在谈话时,楚国的两个治安民警捆绑着一个人从堂前经过。楚王问道:“捆绑的是什么人?从哪里抓到的?”民警回答说:“从街上抓到的小偷,是个齐国人。”楚王转过头来对着晏婴说:“齐国人都善于偷盗吗?”晏婴接过话茬说:“晏婴听说同样是橘子树,种在淮南地区,结出来的叫橘子;种在淮北地区,结出来的就叫枳了。树叶和果实都很相似,味道却大不相同,橘子好吃,枳却难以入口。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两地的土质和水质差别太大。这个人生在齐国,但他在齐国时不偷盗,怎么到了楚国,就变成了小偷了呢?难道楚国的水质和土质,适宜于培养盗贼吗?”楚王讪笑着说:“看来贤者是不能随意取笑的,寡人自讨没趣了。”(有关“晏子使楚”的故事,原文在《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共两则。其一: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其二: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这是晏婴的一些简单事迹,晏婴跟孔子的人生交集,最早发生在孔子30岁时那年。晏婴和齐国的国君景公访问鲁国,孔子参与了接待工作,晏婴就此跟孔子相识。
晏婴跟孔子的“过节”,发生在孔子35岁那年。因为鲁国发生了“三桓之乱”,孔子离开鲁国来到齐国。《论语·颜渊》里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事情,就发生在这一年。齐景公早就知道孔子贤能,准备将孔子留在齐国,给予封地,委以重任。晏婴却出来极力阻拦,跟齐景公说了孔子不少坏话。齐景公改变了对孔子的态度,以“吾老矣,不能用也”为借口,不再重视孔子。孔子不得已,只好返回家乡鲁国。据称孔子在面对齐景公的时候,先说了晏婴的坏话。“先生(您既来齐国)怎么不见一见寡人的宰相晏婴?”“我听说晏婴在齐国为相,侍奉灵公、庄公和您三位君主,都很顺畅,感觉他怀有三心。我不喜欢这种三心二意的人,所以不想见他。”齐景公把孔子的话告诉了晏婴,晏婴听了以后说:“孔丘此言差矣!三君都希望国家太平无事,三君原本只是一心,我在三位不同君主的领导下,用跟三位君主相同的一颗心,和顺地处理国家政务,哪来的‘三心’?”(《晏子春秋》外篇第八:仲尼游齐,景公曰:“先生奚不见寡人宰乎?”孔子对曰:“臣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是有三心,所以不见也。”仲尼出,景公以其言告晏子。晏子对曰:“不然。非婴为三心,三君为一心,故三君皆欲国家之安,是以婴得顺也。”)
孔子51岁时,在鲁国行使宰相职权,鲁国形势一时间看好,齐景公怕鲁国就此称霸,就在晏婴等陪同下,耀武扬威地来到鲁国边境,要求诸侯国前来“会盟”,参加诸侯联盟国的联席会议,就像今天的联合国大会一样。孔子作为鲁国发言人,在会上据理陈词,孔子的正言使得齐国的国君感到非常窘困,景公不仅没有捞到便宜,还把强占鲁国的郓城、汶阳和龟阴等领地归还给鲁国,以表达自己悔过的心情。此后不久,晏婴就过世了。
根据上述事实可以断定,孔子和晏子,既有家国利害之争,又有个人宿怨在先。但是孔子却能从晏子身上发现优长:“(晏子给三位国君做过宰相),齐灵公脏污,晏子却用整洁帮助他治理邦国;齐庄公好勇而不识勇的真意,晏子就用庄严来佐助他;齐景公喜欢奢侈,晏婴却用恭敬和俭朴来侍奉他。(不因人君的不良偏好而改变自己的操节,却能用自己的坚守改造邦君的不良习性)晏子真是个君子呀!”(《晏子春秋·外篇》:仲尼曰:“灵公污,晏子事之以整齐;庄公壮,晏子事之以宣武;景公奢,晏子事之以恭俭。(晏子)君子也。”)
孔子不因为跟晏婴有宿怨,就鼓荡情绪,丢弃客观态度。还能发现对方的优秀品质,从有宿怨者的身上,学到优秀的品德,后来孔子还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可见“以直报怨”,并不只是孔子口头上的说法而已。只有真正胸怀宽广的人,才能放下宿怨,从对方身上学到优点,依此看来,孔子确实是位真心向学,同时也是真正善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