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礼区的地质比较复杂,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张家口市区有地质博物馆(正式名称是中国地质博物馆张家口分馆),到那里可宏观了解张家口一带的地质构造、矿产分布、地层划分。我曾专程去过三次,只有一次成功进入。一次因为记错日子人家不开门,一次因为找不到停车位,不断转圈,最后时间不够了。在张家口市内找车位停车比在北京还难。
关于崇礼的地质,如果有什么一定要记住的话,一条大断裂和一个地层命名需要关注一下。
冀北地区最大、最著名的断裂带是“尚义—赤城—古北口—平泉断裂带”,沿北纬41度纬线东西走向,长达150千米。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2016年3月18日崇礼3.1级地震,2016年6月23日尚义4.0级地震,2018年2月14日张北3.2级地震,均发生在此断裂带附近。该断裂带还穿越太子城冬奥会场馆地区!(周月玲等,2019)
有这条大断裂带也不全是坏事,它有利于成矿。紫金矿业的东坪矿区就恰好位于这条断裂带上。出产黄金,与此断裂带有关系。这条大断裂带起着分隔作用,通常北高南低,也有例外。北京北部东西向条带中,有许多地名带“坝”字:土边坝、汉淖坝、柳条坝、塞罕坝、嘛尼坝等,还有直接称坝上、中坝、半坝、坝下的。
崇礼区的西北角,草原天路西出口附近,有一个重要地质遗迹。虽不是什么“金钉子”(中国有11枚,列世界第一)地层剖面,也有一定科学意义。这附近的汉淖坝村(现名新窑子村)与地质学上的“汉诺坝组”直接相关(注意:用字不同),“汉诺坝玄武岩”英文为Hanoorpa basalt,当然是先有村庄后有地质学相关命名。汉诺坝组主体部分是玄武岩,分布在蒙古高原东南边缘,有东西两区。东区在赤峰—康保断裂东部:赤峰、围场;西区分布于建平—承德—赤城—尚义深断裂的西段:张家口和大同。(王慧芬等,1985)20世纪30年代之前,燕京大学地质系苏格兰长老会地质学家巴尔博(George Brown Barbour,1890—1977)对此研究最细。他的长篇论文1929年10月用英文(附中文摘要)印行为“地质专报甲种第六号”(Memoirs of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Series A,Number 6),论文标题为“张家口附近地质志”(The Geology of the Kalgan Area)。英文横排在前,侯德封译出的中文摘要竖排在后。1932年美国《地质学杂志》还评论过这篇论文。巴尔博的报告中包含多张地质剖面图、照片及两张彩色地形图(均以西沟北部的“南天门”为中心),还包含一张朴属植物Celtis barbouri种子化石的素描图。此古植物,是美国古植物学家钱耐(Ralph W. Chaney, 1890—1971)以巴尔博命名的,可译为巴氏朴树。“朴”字读pò。周口店遗址中也出现过这种植物种子(Chaney,1935)。1925年钱耐为美国自然博物馆派到蒙古的中亚科考队成员之一,后来与中国学者(包括胡先骕)多有合作。
巴尔博当初认定汉诺坝组为渐新世地层,到1959年中国地层学家仍然沿用。1962年采得新化石,才确认为中新世,但也有争议。20世纪80年代K-Ar年龄测定为18百万年—24百万年,属于中新世早期到中期。其中碱性玄武岩稍早,拉斑玄武岩稍晚。按现在的认识,汉诺坝组属于第三纪中新世地层,主要分布于张北、康保、围场等地,在太行山区的蔚县、阳原、井陉、临城等县也有零星分布,以玄武岩为主,夹少量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泥岩、页岩及褐煤层,几十米到几百米厚。地层划分:E3到N1,其中E3表示古近纪渐新世,N1表示新近纪中新世。岩石夹层中富含植物化石,包含槭属、桤木属、朴属、水青冈属、香蕨木属等30个属的植物。
燕京大学的这位巴尔博教授在中国现代科学史上有一定地位,韩琦教授对此有专门研究。巴尔博先后在爱丁堡大学、燕京大学、辛辛那提大学任教,著名的“泥河湾层”命名也与他有关。我大学本科虽然学地质,却无缘见到他。巴尔博三个儿子中的二儿子所从事的工作与我后来的专业有关系,也来北京大学做过讲座,我们见过一次。他就是伊安·巴伯(Ian Graeme Barbour),1923年10月5日生于北京,2013年12月24日在美国去世。全家1931年离开北京,伊安先在英格兰读中学,1943年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又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给费米当过助教。之后他去卡尔顿学院(Carleton College),从事“科学与宗教”的教学与研究, 1999年获得坦普顿奖(Templeton Prize)。我的同事苏贤贵翻译过他的著作《当科学遇到宗教》。为何同姓父子,中译不同呢?是学科不同、交流不够导致的。类似现象很多,比如法国一著名学者在中国数学、力学和物理学界译作庞加莱,在哲学界译作彭加勒。
汉诺坝玄武岩是我国新生代裂隙式喷发的典型,构成蒙古高原的东南缘。玄武岩由拉斑玄武岩系列和碱性玄武岩系列岩石组成,前者较多,通常周期性互层喷出。从大的格局看,与欧亚板块内部的断裂有关(邱家骧等,1986),也有人认为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有关,两者未必矛盾,可能只是不同尺度下探究的结果。
地球“下地壳”(lower crust)深度较大,目前无法直接探测。由玄武岩浆快速带到地表的“下地壳”包体(捕虏体),可以提供有关“下地壳”的直接信息,这方面的研究比较热门。根据捕虏体岩石学、地球化学、地震波速等研究,汉诺坝地区壳-幔边界大致如下:①上部“下地壳”,25—33千米,主要由长英质麻粒岩组成。②下部“下地壳”,33—40千米,主要由镁铁质麻粒岩相斜长辉石组成;③壳-幔过渡带,40—45千米,主要由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辉石岩和尖晶石二辉岩橄榄岩等组成。(樊祺诚等,2005)
距离汉诺坝不远处的张家口万全区大麻坪橄榄石矿床比较出名,它与吉林蛟河的一处矿床一起,构成中国仅有的两处橄榄绿宝石矿。1979年大麻坪曾出产一粒236.5克拉的橄榄石,琢磨后重130克拉,取名“华北之星”。两处矿床的成矿构造、温压条件、岩石学特征相似(刘瑞,2001)。
从张家口大境门向西北方向行进8千米到“菜市村”,然后一直向北,先后经过土井子村、坝底村,可到达汉淖坝村。其中最后一段从坝底村到汉淖坝村,海拔有巨大提升,这段路的东侧栽种了较多的松树,野生沙棘也很多,生态很好。2021年3月19日,作者在这里看到,雪还未化尽,路边基本上是栽种的新疆杨和低矮的野生沙棘,后者经历一个冬天,果实已经由橙黄变成黄白色。坝顶海拔高但很平坦,汉淖坝村西侧便是长约5千米的隆起的汉诺坝组玄武岩,村南路边立有蓝底白字牌子“去汉诺坝地层剖面”。山梁上只有几株榆树和一株较大的旱柳,剩下的就是贴地生长的小草了。穿越村庄向西翻过山梁,有一处采石场,在这里可以观察玄武岩埋藏地下部分的情况。这里的玄武岩节理发育一般,极少见到规则的六棱柱体。
玄武岩石堆中偶尔有翠菊。归纳来看,在隆起的汉诺坝地层只可见到三种稍大一点儿的植物:榆树、旱柳和翠菊。下山进村时,作者在开化的雪地边看到压平的鸢尾科马蔺。春天这里的野花应当很多。打听了一下,村庄现存住户只有30多家,村北不远处新开张了一家现代楼房民宿,路边多处打了广告。村中许多人家养了驴,估计是用来拉车的。也有养绵羊和牛的。
在汉淖坝村,两头驴横在村中央的“张库大道”上,拦住了去路,倒是很温顺。当我从村庄向南走去找车时,驴子还跟我走了一段路。从汉淖坝村向北到草原天路入口一段,道路较平坦,沿途沙棘颇多,也能见到干枯的秦艽、麻花头。
汉诺坝地层中出土的巴氏朴树种子化石,巴尔博绘,选自:Barbour, 1929.
燕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巴尔博1929年发表的长篇论文《张家口附近地质志》封面。
巴尔博1927年绘制的张家口地层柱状图。图中汉字为本书作者植入。
自然形成的“南天门”拱顶,岩性为中生代侏罗系粗糙的凝灰质流纹岩,距今约2亿年。巴尔博1929年的论文中收录了此拱的照片,91年后观察,此处地貌几乎没有变化。出大境门沿Y023至南天门,再沿富民路向北可达。此拱的北部接近崇礼区的西南边界。2020年10月18日摄于“张库商道·檀邑溪谷”旅游文化度假区。
南天门组(早白垩世,后称为“南天门群”)砾岩风化,岩块从高处崩落,然后进一步风化为细腻的红色黏土。摄于“菜市村”西南侧山梁新修山路旁。
张库大道上坝底村废弃的房屋,已经长出榆树和芨芨草(中间)。
张库大道上坝底村废弃的房屋,中部两间是用黄土建造的仿窑洞。这样的房屋冬暖夏凉,现在新建房子不应当完全抛弃传统智慧。2021年3月19日。
汉诺坝玄武岩。2021年3月19日。参见4.16节(第240页下图)。
汉淖坝村南侧路边的一个标牌,指示汉诺坝地质公园的“汉诺坝地层剖面”的位置。此地层的名字与此村名字“汉淖坝村”有关。
汉诺坝玄武岩石块上的壳状地衣。
汉诺坝的一处长城遗址。2021年6月4日。
汉诺坝地层剖面山梁附近最大的一棵树:旱柳。分枝较多,上面有一鸟巢。蒙古国或内蒙古自治区吹来黄沙,天空阴沉。2021年3月19日。
汉诺坝玄武岩石块中的菊科翠菊。2021年3月19日。
汉淖坝村西侧山梁西坡一处采石场,能看到汉诺坝组玄武岩发育不很完美的柱状节理。
汉淖坝村里一户人家,门口有一头驴。2021年3月19日。
汉淖坝村(图片右前方)西侧山梁处的羊群。草地下面就是汉诺坝玄武岩体,地表有许多露出来的玄武岩石块。2021年6月4日。
在汉淖坝村,两头驴横在“张库大道”中间。2021年3月19日。
汉淖坝一带野生沙棘较多。2021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