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与病毒战斗的日子
——北大医学人前线日记

日夜奋战在抗疫前线的北大医学人、白衣战士们,在忙碌辛劳的工作间隙,记录了与疫情战斗的所思所感。这其中,有感动、有牵挂,亦有磐石般的信念和坚守。朴实的文字充满着力量。让我们共同翻看北大医学人“前线日记”,重温他们的回忆,记住他们的壮举。

[1月27日]“妈妈说我来武汉了,她还不知道”

昨天到武汉宾馆已经晚上10点多了,简单收拾后,躺床上睡得好香。今天的任务是培训,培训结束后,妈妈给我打电话,说我来武汉了她都不知道,还是邻居姥姥看了新闻告诉她的。唉,目前信息这么发达也不好,想瞒她些事情,太不容易了。

闺女今天最后一天输液,体温一直不高,这下就放心了。

下午培训了穿脱“猴服”(“猴服”是猴式防护服的简称,全套为5层)、隔离衣,队长葛庆岗,副队长王丽、李少云,临时党支部书记袁晓宁,事无巨细,不厌其烦,一遍遍叮嘱,一个一个人纠正,不能出半点错,零感染。

医疗队队员,一个都不能少,既是军令状,也是对我们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对病人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

——北大第三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 王军红

[1月28日]“即使很小的细节,我们也要力求完美”

今天过得很充实,我们所有人分组练习整个防护过程。小组在上午练习的时候,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过了12点半,才想起来要去吃午饭。

看队友实地考察拍回的照片,病房里的一次性帽子像是浴帽,我们四人赶紧换成浴帽进行练习,可是浴帽并不透气啊!所以我们的头发都湿了,浴帽里都是水汽,就连防护服的帽子都是湿的,拿着吹风机吹干了继续练习。

每次发现问题,大家都特别积极主动地说:“赶紧给我记下来”“把我这个问题也记下来”。我们有一个笔记本,记录着出现的问题,即使很小的细节,我们也要力求完美,这是我们对自己、对他人的负责。就这样子一遍遍地练习着,充实地度过了上午和下午的时光。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我们每个人都在一点一点地进步着!

——北大第三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 巩志慧

[1月29日]“走出病房前,我向同为护士的患者伸出大拇指”

1月28日晚9点,北大人民医院医疗队成为首批进驻病房的国家医疗队。该病区病房首次开放,当晚就收治1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两例病重,其中一例既是产妇,也是护士。

这名产妇是今天晚上过来的,刚生完孩子3周,她的爸爸、妈妈、公公也因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进了医院。看着情绪明显焦虑的患者,我试图拍拍她的肩膀安慰一下,但五层手套的隔离使触感消失。

她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哭泣,她相信全家都会平平安安。其实她不知道,她的妈妈已经因为呼吸困难戴上了无创呼吸机。

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向她透露一切,希望她能乐观一些,帮助自己和家人渡过难关。

后半夜,我因为体力不支被迫替换下岗,走之前我向这名患者伸出大拇指,患者也微微点头示意。相信她会越来越好,也祝她和她的家人平安,早日战胜病魔。

——北大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 王胜楠

[1月29日]“今天进病房了,既紧张又激动”

今天进病房了,既紧张又激动。紧张是因为病房刚刚组建,我们还不是特别熟悉,这几天要和同济的兄弟姐妹们互相磨合;而激动是因为终于可以为武汉同胞发挥自己的力量,这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

好在工作开展起来了,一些着急住院的病人有地方住了,她们也安心了。由于病房里的患者属于完全隔离,所以我们不仅要进行疾病的护理,同时也要做好生活的照顾。

一天工作下来,我们没吃饭也没喝水。穿上防水防护服,带了一天的N95口罩,还是感觉有点憋得慌,面部也被勒得发红发痒。为避免交叉感染,昨天开始所有队员进入单人间。吃晚饭的时候,我们四个小伙伴隔空喊话,隔桌相望。多么搞笑又心酸的场景。

其实最难的不是干活,最难的是穿着防护服戴着五层手套干活;最难的不是呼吸,最难的是穿着防护服戴着N95呼吸。然而,患者焦虑的目光、无助的眼神、未知的生命告诉我们最难的是他们。

我们有信心,让他们一个个健康出院!

——北大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 郭梦冉

[1月29日]“在‘家长’的保护下,我们信心满满、士气十足”

能够成为此次医疗队的一员,奔赴前线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我很自豪。抵达武汉的这几天,随着气氛的紧张,我们的工作也陆续忙碌起来。在马靖队长、赵秀莉副队长、贾娜护士长等几位老师的带领下,不断地学习感控管理、练习穿脱防护服。

脸上一道一道N95的压痕,手上满是消毒剂刺鼻的酒精味儿,虽然有些辛苦,但大家都热情饱满。

几位老师常常说:“我一定要把你们平平安安地带回去。”朴实的话语充满了感动,她们就像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家长一样,我们在她们的保护下信心满满,士气十足。我们一定竭尽全力,抗疫到底。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北大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 张慧

[1月29日]同学一别8年整,隔离病房“巧”相遇

1月29日,距离我高中毕业已经过了8年,从没想过与老同学的相逢,竟然是在这里。

进入隔离病房后,我们发现一位北大医院的老师很不舒服,于是帮助她一起走出隔离病房。在最后摘掉口罩时,她惊讶地喊出了声:“呀!你是不是陈琦?”我看到她也感到惊讶:“王周圳。”

我们已经8年没有见过,此时想到我们高中时期的简单纯粹生活,想到我们高考时熬夜复习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千。

也许是巧合,整整8年没有见过,没想到再次见面时,我们竟然同样选择了护理行业,同样选择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支援武汉。

同为北大人,在国家需要时作出了相同的选择。我们身处不同的医院,却同是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的队员。

——北大第三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 陈琦

[1月30日]特殊生日的特殊愿望

今天是来武汉的第四天,阳光格外的好,气温仿佛在回升。

中午接到通知说要临时开会,大家都聚集在一起。看到楠哥一手鲜花一手蛋糕的时候还想:这么有仪式感是要宣布什么消息吗?

“今天是咱们成员王颖的生日!”

听到这,先是蒙了下,然后突然幸福感爆棚了。

在领导、前辈和同事的生日歌中,手捧鲜花,许下生日愿望:尽自己所能,为病人提供所需,希望疫情消除,我们早点回家!

更让我感动的是,生日蛋糕据说是“人肉”送达的,因为听说是医疗队的成员,当地的师傅毫不犹豫用电动车送来。贴心的酒店餐厅还为我准备了长寿面,不善言辞的我只能一次又一次真诚地道谢。

偷偷瞄到同行老师悄悄地抹了抹眼,内心感慨万千:这个28岁的伊始不一般,身处异乡,与优秀的前辈和同事共同奋斗在疫区一线。虽是本分,却也正是因为这个集体,恐惧烟消雾散。勇气做支柱,专业当桥梁,爱心和信心必将指引我们走向健康的前方!

“我希望早日战胜疫情,所有患者都平安出院,所有医务人员都平安而归。我一定不辜负众望,与大家共同努力,早日回家。”

——北大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 王颖

[2月1日]“在这个团队里,没有人有怨言,也没有人退缩”

凌晨5点才下班回到住所,洗洗涮涮6点40,本想坚持到7点下楼吃饭,不知怎么就睡了,一觉醒来已是中午。

我们交流着各自的感受,不禁感慨,只是这几个小时,都觉得疲乏,头痛,病房里缺氧的病人多难受……在这个团队里,没有人有怨言,也没有人退缩,现在我们是彼此最亲近的人。

从第一天到达武汉,在路上兜兜转转两个多小时找不到路,到现在我们的基本生活有所保障,工作也慢慢步入正轨,相信会越来越好!

今天跟闺女视频,她郑重其事地说:“妈妈,问您个事啊,到底什么时候回来?”我竟一时语塞,只能告诉她,我也不知道……

愿我们明天一切顺利,愿大家健康平安,愿武汉越来越好,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北大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 马跃明

[2月2日]“我和患者说,不要紧张,相信科学的力量”

2月2日是我第二次进病房,这次心情放松了许多。在这里,护理工作不仅是打针输液,我们更关注心理护理。我和患者说,不要紧张,要有坚定的信心,相信科学的力量,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健康出院。患者向我点头表示感谢。

我想给他们温暖,用我的知识和诚意给他们希望,稳定情绪配合治疗。我们把北医三院“三米阳光”活动带到了武汉,制作了很多小卡片,上面写了很多鼓励的话,希望患者们可以感受到温暖,有信心战胜疾病。

这两次进病房的经历,让我感受颇多。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我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帮助医生们做好基础工作,给患者带去温暖和鼓励,让他们有信心。

相信一切都会好的!到那时,马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结伴去看樱花……

加油武汉!

——北大第三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 刘金鹏

[2月5日]“听了母亲的话,感动的泪水在眼眶中打圈”

2020年春节是个不平凡的春节,也是一个特殊的春节!本以为今年春节可以回家和父母团聚,没想到来到了武汉前线。

还记得23日那天,本来已经拿着行李到了车站的我,当看到护士长在群里说让大家回到医院值守时,又毫不犹豫地拖着箱子立刻返回。

启程来武汉的那天早晨,我给家里发了一个信息,怕家人担心我,告诉他们,我自己会照顾自己,请她们放心!

母亲在回我的微信中说:“我相信你会照顾好自己的,调整好心态,迎接挑战。祝你在这无硝烟的战场上与同事团结一心,共同抗战。也祝你们平安顺利返回。我相信你和你的同事,我为你和你的同事们加油!”

听了母亲的话,感动的泪水在眼眶中打圈,也增添了我去前线奋战的信心。我也相信我和我的战友们,能够在这战场中,发扬北大医院人的精神,不辱使命,胜利归来!

——北大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 崔晓博

[2月6日]一样的信念,一样的“王倩”

当北大医院三批医疗队在武汉前线汇合成同一个工作群后,在群里搜索姓名“王倩”,屏幕一下子闪现出三个。她们之间有医生也有护士,分别来自感染疾病科、泌尿外科、血液内科。三位白衣天使在抗疫一线相遇,虽然她们专业不同,但她们有着同一个信念——必争抗疫成功,早日完成任务。“倩”字有着“美好”的寓意。三位王倩人如其名,人甜心美专业强。她们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工作日记更展现了对病患的祝福和对未来的信心,诠释了她们最美的心灵。

(一)

我是北大医院感染疾病科的护士王倩,我是第一批医疗队队员。

经过严肃认真的两天培训,1月29日我们进入了真正的战场,同一起来支援的“国家队”在同济医院开辟了第一个收治新冠肺炎的病房。10天之后,原来20人的团队已经迅速壮大到135人了。从6家医院共同管理一个病房到如今我们独自运行管理,这其中充满了许多故事和感动。

记得有个夜班,病房收了不少重症患者,有截肢术后感染的、有存在一大堆基础病的、还有很多生活不能自理的。虽然戴着无创呼吸机、高流量吸氧,但病人仍然憋气得难受。有个阿姨抓着我的手,目光里饱含的是感激和期待,我也紧紧地握着她的手,在护目镜和口罩之下告诉她:“加油!”

还记得有位重症的阿姨,在收进病房时我们并没有找到家属。我们全力抢救了三天,但最后还是送走了阿姨。当我们多方打探好不容易联系到了家属时,阿姨却再也没有醒来,这最后一面终究无法再见,那种遗憾、感伤不由地涌上心头。

特殊的春节,特殊的经历,虽然每个人能做的有限,可每个人的力量汇到一起,我们使命必达!

(二)

我是北大医院泌尿外科的护士王倩,我是第三批医疗队队员。

走的那天北京刚刚下过雪,虽然冷,可我的心里热乎乎的。家人、同事、领导们赶来送我,虽然即将面对未知的工作环境,可我没有害怕,心中有的更多的是在特殊时期作为一名逆行者的担当。

来到武汉,这个城市安安静静,眼中不禁涌上热泪。那么多的同仁们日日夜夜奋斗在一线,是为了让这个城市恢复曾经的繁华。如今我也加入了这个队伍,我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来到武汉就是和时间赛跑,没有一刻停歇,我们就立即投入战斗。

上过一天班后,我闷在层层防护服、护目屏下,鼻梁也因长时间佩戴口罩压红了。可老公却说这个样子的我比平时更美,他和女儿都会为我骄傲。虽然女儿还小,断奶也没有多久,可“大敌当前”我不会为了儿女私情耽误工作。相反,女儿和老公成了我在这里战斗的最大动力。我会和这些战友们一直奋战到底。

(三)

我是一名医生,是北大医院第三批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今天,是我来到武汉的第6天了,时间虽短,但感触充盈于心,仿佛如坐过山车一般。

5天前,我和大部队来到武汉。这是我第一次来武汉,天气阴冷,机场空无一人,街道上空空荡荡。目力所及让我想起一部科幻电影《生化危机》,心情有些压抑。一时间,莫名的焦虑涌上心头。这边疫情到底有多严重?有充足的防护物资吗?基本生活物资能保障吗?

还未来得及多想,我们就顺利地到达驻地酒店。见到同事们,我顿觉心头一松,下飞机时的焦虑和疑惑都消失了。前期到达的医院领导们把大家的生活起居安排得井井有条,入夜后还送来了热水袋、暖宝宝等取暖物资。元宵节当天,还录制了让人泪目的祝福视频。这座城市虽被病魔笼罩,但她的内核是温暖的、充满力量的。

5天了,密实的工作早已让我把紧张无措抛在脑后,我们在这里承包了一个病房,50张床位迅速收满了病人。收治时了解到,好多病人全家都被感染了,有位80多岁的老人只身一人来住院,家属全部感染正在隔离治疗,看着他们真心塞。病魔无情人有情,和同事们一起,我们给每个患者都加油打气!

“我叫王倩!我是北大医院人!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2月10日]“病人的感谢让我倍受鼓舞”

每次进入病房前,我们都会非常严格地穿上防护服、隔离服、鞋套、腿套、双层手套、护目镜、N95口罩、面屏。

刚戴上所有装备时,已然会有一些呼吸不畅的感觉。此时,告诉自己平静内心,降低心率,减轻耗氧量,这样自己会舒服一些,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不管白班夜班,每班都会有感控处的老师专门负责给我们每一位同事检查好各个细节,不允许有半点漏洞出现。

有感控处的老师在,真的让我们的心里更加安心踏实!

昨日白班,我们护理了一位重症病人,戴着无创呼吸机无法应答,双脚都有留置针输液治疗,持续心电监护,保留尿管,去甲肾上腺素泵入,看起来十分虚弱,需要静脉营养治疗。

我来到床旁,呼唤病人的姓名,叔叔可以勉强眨眨眼睛回应我们。我告诉他:“我们是来自北大医院的护士,专门负责护理您的,希望您也一定加油,我们一起对抗病毒。一定可以胜利的。”

看到叔叔虚弱的身体,除了各种专业的治疗以外,我和神经内科田溪老师一起,为病人从上到下整理好床位,帮助其改变体位,更换臀部下方的一次性尿垫,希望其能时刻保持干燥,让病人更舒适些。

叔叔尽管很虚弱,但依旧努力把双下肢弯曲去协助我们挪动他的身体。从雾气朦胧的护目镜缝隙处,我看到了叔叔努力弯曲的双腿和尽力配合的身体。我能感受到叔叔已经尽了自己的全力,以帮助我们减轻挪动病人时的消耗。看到病人这样心疼我们,我们也一定会尽最大努力把他护理好。

在白班岗,我们帮助病人输液,测量血糖,测体温,测血氧,注射胰岛素,留取标本,更换纸尿裤,更换一次性尿垫,发饭,打水,收拾每个病房的垃圾,扫地,收拾餐后的饭盒。除了这身厚重的防护服有点限制住我的行动速度,一切都在稳步进行中。

每每听到病人的感谢话语,我都倍受鼓舞,一切都是非常值得的。

——北大第一医院骨科护士 刘晓宁 lcgtxjbHXEI/GDC2TrvfAAyfUjMEAWR+8vZNwK43+99tgfcuUpolVtoNysqGGKI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