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情满江城
——北大援鄂抗疫医疗队征战武汉纪实

武汉,这个和中国历史许多重大事件紧密关联的华中重镇,在2020年农历新年来临之际,和一场悄然而至的瘟疫不期而遇。

武汉告急!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全国各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北京大学第一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连夜赶往武汉,从机场去往武汉城区的大巴上,他们看到了令人心颤的一幕:昏黄凄冷的路灯下,行人寥寥,偶尔120急救车、警车、物资运输车疾驰而过,武汉俨然一座空城。江城沉寂了,昔日的繁华恍如隔世。

此时的时针指向1月26日晚上10点。北大人民医院的吴文芳在起雾的大巴车窗上默默写下:“武汉加油!人民必胜!”

白衣执甲,逆行出征

武汉疫情牵动全国,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国家卫健委决定从6家在京委属委管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和北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抽调重症医学科、呼吸科、感染科专家组建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驰援武汉。

北大紧急动员,医护人员踊跃参战。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在短短几小时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3家综合性附属医院选派60名医护人员(每家医院20名),与北京3家兄弟医院的同仁一道,组建了一支121人的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当晚紧急奔赴武汉,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大年初三,国家医疗队到达武汉的第二天。武汉没有节日的气氛,湿冷的空气让人感到了隐隐的紧张气息。国家医疗队的工作病区在加紧改造中。整整一天,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紧急磋商工作预案,医护人员加紧进行感染防控培训和防护服穿戴演练。“只有做好自我防护,才能更好救治病人。”这是培训中强调最多的一句话,也成为每一位医护人员脑子里紧绷的一根弦。

当天,武汉的媒体报道了国家援鄂医疗队到达的消息。晚上,《新闻联播》报道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武汉继1998年抗洪救灾以后,再次凝聚全国关切的目光。大年初三,武汉漆黑的夜空下,民众唱响了国歌。武汉不再孤单,武汉感受温暖,感受到了全国的力量。

大年初四晚上9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隔离病房改建完毕,正式启用,600张床位虚位以待。

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上阵了,采取“九三制”分4个班轮换,北大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成为国家医疗队第一批进驻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之后接班的依次是北大第三医院、北大第一医院……

得知即将进驻病房的消息后,北大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的20名队员纷纷踊跃报名。经过医疗队核心组讨论,以“党员带头、新老搭配、专业互补”为原则,遴选出第一批12名进驻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

晚上8点,北大人民医院12名先锋队员抵达医院。一丝不苟地穿戴上厚重的防护服后,队员们提前20分钟进入病房。在转身进门的瞬间,战斗的冲锋号已经吹响。

首入病区,隔离防护服带来诸多不便、对医嘱系统和病历系统也不熟悉……困难迎面而来。查体、记录生命体征、护理操作……本来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在穿上厚厚的隔离服之后都变得不一样了:不知不觉中已经汗流浃背,护目镜上一层雾水,戴着两层手套的手要反复多次才能摸准病人的血管……

6小时似乎过得很快,1月29日凌晨3点,队员们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国家医疗队的任务,共收治了12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为了防止污染,脱防护服也要严格按照流程,来不得半点疏忽。交接班时,王秋护士长还不顾劳累,帮助北大第三医院的医护人员检查防护是否到位。等她走出病房楼时,已是凌晨5点了。

初战告捷,队员们获得了难得的喘息。出发前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

当卫健委组建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的通知一出,北大3家附属医院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纷纷自愿报名,微信群里“我报名”“我可以”“我是党员我先上”迅速刷屏。

北大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管护师吴文芳是第一批医疗队年龄最小的队员,大年初一刚下夜班去往高铁站的路上,看到“征集令”,她第一时间报名并退了回家的车票,奔赴武汉。

北大第三医院援鄂队员、急诊科主治医师王军红临出征前,一剪刀剪断了蓄留多年的长发,以防感染,便于工作。登机前,她收到丈夫的微信“我和闺女爱你,等你平安归来”,她一下湿了眼眶。“瘟疫无情,集体有情!背后家人默默无私的支持,是我前行的最大动力!”她说。

这是北大第一医院一对母女的来往书信:

亲爱的女儿,得知你要去武汉前线的消息,一时间有些恍惚。思绪拉回17年前,我去“非典”前线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那时你刚刚9岁,也许你还不懂“非典”是什么、前线是什么……那时的妈妈,身上肩负着医务人员的责任与使命,虽然义无反顾奔向前,但心里最牵挂、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年幼的你。

亲爱的老妈,17年前,虽然我还小,不能确切地理解何为前线、何为没有硝烟的战场,但在我心里,妈妈是个拯救生命的英雄……如今,我也像当年的您一样,肩负使命,站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妈妈是17年前参加抗击“非典”的医务人员,女儿是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重症医学科护师李佳辰。

何止是吴文芳、王军红、李佳辰,北大附属医院每一个援鄂抗疫的医护人员,都是舍小家、顾大家,为了人民生命健康勇敢冲向抗疫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

1月26日至2月7日,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四,北大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先后派遣3批医疗队奔赴武汉,3家医院分别有136人、134人、137人战斗在江城抗疫一线。第一医院院长刘新民、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和党委书记赵越、第三医院院长乔杰亲自挂帅出征。

北大医学精锐尽出,形成了以重症急救为主、经验丰富、专业互补的复合型多学科救治团队。人员新老搭配,既有国内顶级专家,也有参加过抗击“非典”战斗的资深医护,更多的是年富力强的业务骨干。

2月8日,是中国传统佳节元宵节,随着前一天北大第三批援鄂医疗队的到来,北大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共同组成一支医疗队,单独负责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一个重症病区。当一切准备就绪,病区大门打开时,很多患者拉着医护人员的手大哭起来,场面一度混乱。“国家队来了,太好了!我们有救了!”

以满腔热血支援荆楚大地,用医德大爱托起民族的脊梁。北大援鄂医疗队和6万名武汉医护人员,以及来自全国的4.2万名医护人员将并肩作战,直到取得与新冠病毒作战的阶段性胜利。

医者大爱洒江城

“老夫聊发少年狂,赴汉口,跨长江,医亦凡人,匹夫尽责灭疫狼。”上飞机前,59岁的北大援鄂抗疫医疗队专家组组长、北大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改编了苏轼在荆楚大地写下的词作,写下了这样的豪言壮语。

北京大学援鄂国家医疗队400多名医护人员,白衣执甲,在江城奋战了72个日日夜夜。他们用精湛的医术、悉心的护理、无私的奉献、决胜的信念,诠释着北大人的初心与使命。

在新冠肺炎暴发伊始,其传染性和严重性被外界严重低估。“‘新冠’和‘非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多面袭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沈宁讲道。

“我们收到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中,有的患者肌钙蛋白指标最高会飙到2万多。”肌钙蛋白的正常值应为28 pg/mL左右。“2万多!可想新冠病毒对心脏进行了怎样猛烈的攻击。”回忆起与危重症患者共同战“疫”的日夜,沈宁心情依然无法平静。

尽管在潜伏和起病期间,新冠肺炎看起来并没有“非典”那么可怕。但它的“魔性”就在于中后程的“突然发力”,很多中老年患者和有基础病的患者都出现了严重的心肺合并症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天兵讲述了一位典型的重症患者的救治经历。“我清楚地记得是在2月17日,我们收治了一位77岁的老人,老人因为有‘老慢支’的老毛病,加之年事已高,进行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操作过程中感染的风险很高。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朱凤雪、护理部主任王泠、护士长王雯提前备好密闭式吸痰管、吸引器瓶、防护面罩等物资,刚下夜班的麻醉科主治医师姜华主动请缨做手术麻醉师。尽管冒着极大的感染风险,没有任何人犹豫或畏难,经验丰富的北大医学人以娴熟的技术顺利完成了插管手术,有创通气后患者生命体征趋向正常。

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新民看来,北大医学人之所以善打“硬仗”,“一人一策”的治疗方案和多学科、前后方的会诊制度是“保驾护航”的重要“两翼”。“每个重点患者我们都建立‘一对一’工作微信群。”初抵武汉,刘新民就向同济医院协调了一个单独区域用于作为北大三家医院医疗队的会诊中心。“每天下午4点,北大三家医院的专家就坐在这里,把危重症病例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这里有呼吸、危重症、感染和内科各亚专科的专家。我们讨论不出来的,还有后方的北京本部远程诊疗机制以及与国家医疗队其他医院专家会诊的诊疗机制。”刘新民说,在北大医学人的集体努力下,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重症死亡率从6%下降至2.8%。

俗话说,“医”“护”不分家。北京大学援鄂国家医疗队还有一大批术业精专又富有热忱的护理团队。“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对北大护理人的评价。

“1月底,我们刚进驻的时候,整个中法院区的B9西区的护工都走掉了,我们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状况。”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崔曼将初入武汉的情景写在了“援鄂日记”中。“在北京的时候,对病人日常生活的照顾通常是家属和护工来完成;在武汉,所有的护士既要当‘生活护工’又要当‘专业医护’。”

“有一天患者抱怨进病房后再也没吃上过热干面,这句话被我们的护士记住了,她在下次轮班时特意买了一份煮好的热干面,还手写了一张纸条‘北京炸酱面希望武汉热干面早日康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崔曼讲述了暖心的抗疫故事。她说:“国家有难,责无旁贷。保护着960多万平方千米的人从来都不是超人,而是我们这些最平凡、最普通的人,凭着一颗颗最热忱的心,团结在一起,才能够赢得胜利。”

从为患者发药时反复嘱咐服用方法,到日常抽血化验、测量体征,再到为患者发饭、打水、协助大小便、给生活无法自理的患者喂饭,指导患者洗手、戴口罩、盖马桶盖,为患者进行新冠肺炎知识科普等等,这些烦琐的细节构成了护理团队每一天的工作。

“北大援鄂团队的护理实力非常强大。我们的护士小伙子、小姑娘除了有最棒的医学护理知识和技术,还有一颗无私奉献的爱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新民说。

“俯下身为患者提供最专业的优质服务,抬起头去‘触碰’新冠重症护理的天花板。”这是北大援鄂医疗国家队护理团队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援鄂期间,每天晚上护理团队都要和医生碰头,进行业务培训、文献学习和病例讨论,一直到医疗队回北京的最后一天。”崔曼讲道,“护士们在与新冠肺炎周旋的过程中还发明了氧气流量提示牌、自制了移动脚垫、编写了朗朗上口的歌谣、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

抗疫是一场人民的战争

在武汉的每一天,北大援鄂国家医疗队都处于“高压”状态,武汉市民的大力支持也是支持他们做好每天医护工作的动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高燕在打车时遇到过一位司机卢先生,他经营一家效益不错的环保用品公司。疫情发生后,武汉封路,公交停运,他每天义务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高燕说,这些为英雄江城勠力同心、发光发热的武汉市民,每天都会给援鄂医疗队队员惊喜与感动。“为了这些可爱的市民,我们的付出值得!”

3月中下旬,随着武汉疫情的逐渐好转,很多省份的医疗队陆续撤出了英雄的江城。“留下来,坚持到最后!”这是援鄂国家医疗队收到的命令。

北大医疗队开始接收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转来的新患者,刚刚安静下来的病房又忙碌起来。

让袁晓宁格外难忘的是在3月底转来的一位患者,她拉着袁晓宁的手哽咽地说:“听说你们大年初二就来了武汉,谢谢你们为我们搏过命,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盼着我们这些老病号赶快好,你们就能早点和家人团聚!”患者的话就像武汉春日那缕温馨的阳光照进了袁晓宁的心房。

4月6日,北京大学援鄂国家医疗队圆满完成在武汉的抗疫任务,在大巴车奔赴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的路上,武汉市民自发为国家援鄂医疗队队员送行,逆向的车辆缓行鸣笛致意,英雄的城市以泪水送别英雄的白衣战士。

“72个日夜星辰斗转,与新冠共‘舞’。煎熬过黑暗中的黑色,品尝过治愈的欣慰,竭尽全力着我们的所有。忘我的奉献,坚韧的担当,责任的力量!”这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主任葛庆岗在回京的飞机上写下的小诗中的几句,他将全体北大援鄂医学人对医学誓言的赤诚之心和对人民的满腔热忱化成文字,定格成永恒。

抗疫前线党旗红

“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习近平总书记3月15日给北大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点赞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话语,温暖和激励着北大援鄂医疗队全体队员的心。给总书记写信的北大第三医院援鄂医疗队唯一的两名“90后”党支部书记吴超、王奔说:“在武汉,我们见证了同龄人的成长,也感受到大家的坚强。”风雨里成长,磨砺中坚强。在北大三家援鄂医疗队中,有34名“90后”党员,而“90后”医护人员则占据整个队伍的大半。虽然“90后”在临床经验上不如前辈专家,但他们用青春热情和勇毅担当,在抗疫前线迅速成长。

在北大第一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领队、北大第一医院院长刘新民眼中,年轻人表现非常出色:“医疗队中‘80后’‘90后’做得非常好!”

“90后”队员相羽是北大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之一,她最难忘的日子是3月26日这一天,她和其他队友一起,在武汉抗疫前线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在武汉期间,北大援鄂医疗队共有39名优秀骨干火线入党。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50后”“60后”“70后”党员的精湛医术、坚定意志、丰富经验和奉献精神,对“80后”“90后”党员来说,是指引“标杆”,是榜样“偶像”。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大第三医院院长乔杰是一名“60后”党员,她在武汉连续奋战了66天。作为一名拥有三十多年临床经验的妇产科专家,她多次到产科儿科病房,为孕产妇诊疗,护佑新生命的降生。

“70后”党员、北大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马靖17年前在北京经历过“非典”之战。作为北大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她对党组织的凝聚力、队员们的战斗力备感自豪。“48小时内我们就开辟了第一个病房,队员们纷纷感慨这是‘光速开病房’,重症患者得以被迅速收治。”

“在前线,我们看到的是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看到的是堪当大任的北大医学‘80后’‘90后’青年党员和参加过‘非典’、救灾等各种战斗久经考验的‘50后’‘60后’‘70后’老党员们一起,不惧风雨、勇挑重担,最危险的任务党员先上,最脏、最累的活儿党员抢着干,这是大家的共识,也是实际行动!”作为一名“60后”党员,在驰援湖北、黑龙江、吉林三省的国家感染控制专家李六亿眼中,各个年龄段的党员各有特点,但都是好样的!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

北大三家医院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凝心劲、提士气,同时,积极为前方队员提供防护指导、心理疏导服务等各方面支持,让前线医护人员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以更好的状态救助更多的患者。

北大人民医院第一批援鄂抗疫医疗队刚刚到达武汉时,不少队员不习惯穿着隔离衣开展工作,医疗队队员心中难免有点紧张。北大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暴婧和医疗队队长张柳从细处着手,让队员逐渐适应,慢慢消除心理压力。每次队员出发前,暴婧和李冉副队长都会逐个检查每名队员防护物品是否携带齐全。暴婧和支委党晓曦、王秋经常和队员们谈心交流,让每个人都能保持良好状态完成工作。医疗队所有成员很快顺利度过了适应期,工作迅速进入正轨。

“有了后方温暖强大的支持后盾,才有了前线所取得的工作成绩。”邱水平、郝平、詹启敏、刘玉村、陈宝剑等学校领导亲赴机场为出征的北大白衣战士送行。满载着北大人心意的各类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北京运抵武汉。北大三家医院大后方各科室鼎力支持前线,前方后方的会诊随时在进行……

正是在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党员的模范带动下,北大援鄂医疗队全体队员众志成城,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艰难战“疫”,最终取得了病房清零的胜利,最终迎来了辞别江城的凯旋!

在这场战“疫”斗争中,北大援鄂医疗队党组织和老中青三代共产党员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交上了让祖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张宁 韩芳 陈振云) 3A2qDvut7leo0hkA2pjiEAY18Sg6OuGbv/7nCOPV/Xk/rxlaeLVzzWur2jGbXBP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