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科学管理,细致服务
——北大人民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前线纪实

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2020年1月26日、2月1日、2月7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响应国家号召,先后紧急组建三支医疗队共计134人出征驰援武汉。

这次出征,除了要圆满完成救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任务外,更要保护好每一名队员,保证他们的平安健康。而完成这两个使命,必须要有科学高效的管理和严明的纪律,同时更要有周密细致的服务,让每一名队员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高效精准,严格管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134名援鄂医疗队队员中既有经验丰富的专家,也有新锐的医生,既有经历“非典”考验的资深护士长,也有年富力强的年轻护士。其中,有的医疗护理专家还执行过抗震救灾、“组团式”援藏等重大医疗支援任务,组成了一支党员带头、新老搭配、专业互补、战斗力极强的援鄂医疗队。

如何将不同科室不同专业的队员们整编为一个高效工作的团队?如何在短时间内投入战斗?如何确保重症救治效果?这些成为医疗队带队领导重点思考的问题。

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提出要将三批队员重新整编。为了能够第一时间使团队快速、有效、科学地投入工作,在飞往武汉的航班上,专家团队就开始讨论工作布局,设计了医疗队的组织架构与人员安排。

通过对三批队员进行人员结构分析,以临床专业互补、年资形成梯队、新老队员结合的原则,医疗队被分为每组4名医生和16名护士的6个大组进行轮班工作,并以资深护士作为小组护士长、资深医生作为小组组长。这种分组模式,不但让医疗队能迅速顺利开展工作,还加快了队员之间的熟悉过程。

从2月7日傍晚抵达武汉,到2月8日晚9点人民医院接管的重症病区正式启用,仅用了短短24小时;从病房启用到50张床位全部收满重症患者,又只用了一天时间。整个过程高效精准、稳步推进。

为方便工作,医疗队下分综合管理组、专家指导组、医疗护理组和服务保障组。在院长姜保国、党委书记赵越、副院长王天兵的统筹安排下,大家研讨病区工作方案,设计工作流程,值班排班;对病区里所需要的耗材、药品、床位、护理单元等进行配备,并进行水电气设施设备的连接和网络信息系统开通;对医疗队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严格的防护培训和考核;对疫情防护工作进行监督督导咨询,同时对接当地政府和驻地医院,确保病房设备物资紧急到位。每一个细节都反复论证、认真落实,确保不出差错。“只有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一一预判,做好应急准备,才能做到临阵不乱。”姜保国院长再三强调。

2月8日晚,医院独立管理的重症隔离病房启用,但大家并没有因此而松口气,一直在心里盘点每一个细节,直到病区运行步入正轨。

细节管理,保证治疗

重症监护病房只用一天时间就收满患者,为了保证重症患者救治,医院着手建立专家与医疗组双层运行模式。

医疗专家组成员安友仲、王天兵、曹照龙、高燕、朱凤雪等讨论决定治疗方案,对不同患者制定特异性治疗方案,且会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对疑难重症患者随时会进行会诊讨论。医疗队医生在执行医疗方案的同时,将患者病情的变化随时传递给专家组,病区的资源、设备、材料等信息也传递给专家组,进而选择更加适合的治疗方案。每天都有至少1名专家进入病房实地了解患者情况、指导医疗、护理和感染控制工作;每天有至少2名专家前往会诊中心就患者病历进行梳理,针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类管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后勤保障组的积极协调努力下,呼吸机等医用物资和各类日常生活物资从各个渠道陆续运往医疗队所在地;病房安装了摄像头,打仗的“武器”升级让医疗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医护人员排班也会根据临床工作重点随时调整。

病房启用之初,集中收治患者工作量大,工作频次安排较为密集,医护人员分为6组,每组4名医生、16名护士,6小时1个班次,每日4个班次。在病房基本满员之后,医疗工作重点调整为救治重症患者,医疗队将医生班次调整为8小时1个班次,每日3个班次,通过整体减少班次增加队员的休息时间;护士分为9组,每组护士减少为10到11人,通过轮休改善大家的身体状况。

“我们既要高效高质量完成临床工作,还要照顾到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看到大家能休息好、精力充沛,我心里才踏实。”感染防控是医疗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姜保国说,“大家一定要时刻绷紧防护这根弦,科学防护、科学管理是我们取得抗疫胜利的基础。”

在驰援武汉之前,医院快速选拔出与呼吸道重症传染病相关的医护人员,并进行了突击性培训。到达武汉之后,医疗队又根据接管病房特点,由感染防控专家高燕、陈美恋迅速制定感染控制流程,分期、分批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控制的培训。同时,护理部主任王泠在每个护士工作组中选拔资深、优秀护士作为感染防控护士,负责监督、帮助每一位医务人员把控工作区内感染防控的细节。感染防控专家和感染防控护士带领医护人员进行模拟操作演练,对工作中有可能出现的交叉感染风险点进行评估,并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感染传播风险高的操作。

不管是工作开展之初,还是熟悉工作之后,总会有细心的护士长耐心叮嘱:“大家务必注意防护!绝不能放松!”

悉心照顾,做队员的贴心人

身处武汉前线,从工作上需要的各种医用设备、防护物资,到生活中需要的餐饮、保暖、保洁等后备物资都亟待供应。

第一批医疗队抵达武汉时条件尤为艰苦,医院调动多方资源为队员们送上生活物资。当第二批医疗队抵达武汉后,赵越多次组织会议调研,逐一落实生活物资和医疗物资。当第三批医疗队到达后,130余人的庞大医疗队在武汉前线的衣食住行,事无巨细,工作量可想而知。

尽管院领导在动员会上鼓励大家“我们不能怕苦,要克服各种物资条件上的困难,完成各项医疗任务。”但转过头来,如何为队员们提供衣食住行等方面充足的后勤保障依然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衣:2月15日,武汉下了近年来最大的一场雪,气温骤降,后勤保障组紧急协调,克服诸多困难,在最短时间内把当时最紧缺的物资——一件件厚厚的羽绒服送到每位医疗队队员手中,让队员在最冷的夜晚也可以暖呼呼地上下班。随着春天悄悄来临,气温慢慢回升,后勤保障组又开始为医疗队队员春季薄款衣物奔走。

食:2月初各地集结的大批医疗队到达武汉,餐饮供应一时跟不上。后勤保障组调来了保温柜,餐冷的问题得到解决;多方挑选、洽谈供应商,饮食质量的问题也很快得到解决;食材有限,每天的固定餐饮让队员没了胃口,王天兵协调餐饮配送公司给队员送套餐调剂口味;去超市采购物资,让队员晚上下班有了“加餐”,生活区域有了“零食自取台”;与酒店良好沟通,酒店在非就餐时间设立了“零食吧”供队员自取;同济医院不定期还会送来牛奶、水果……“虽然花样没那么多,不能跟家里比,但是经过多方共同努力,队员营养跟上了,我们就放心了。”谈到餐饮,王天兵终于有了笑脸。

住:因为武汉没有暖气,驻地酒店多是中央空调供暖,但是考虑到感控要求,中央空调不能使用。第三批医疗队到达当天,后勤保障组郑建得知新驻地没有电暖器,多方联系酒店、政府等相关人员并提出需求,100多台电暖器深夜就送到了酒店。医疗队队员温暖地度过了在武汉的第一个夜晚。

行:在不堵车的情况下,驻地酒店距离医院车程半个多小时。同济医院安排了医疗队上下班的班车,又为管理组、专家组临时会议和临时会诊申请了两台小车。后勤组想办法解决了班车师傅的住宿问题,让班车师傅跟医疗队同吃同住,24小时响应需求,交通的问题顺利解决。

抗疫前线防护物资就如同武器一样重要。医护人员防护物资发放、生活物资消耗、后方物资支援以及社会各界爱心捐赠等,防护物资种类繁多、品规庞杂。如何管理好家底,医疗队“大管家”王泠自有一套心得。“这是130多人的大家庭,我们不仅要管好更要服务好!”王泠特意安排轮休的护士担任库房保管员,记录出入库情况。物资管理有条有理,盈缺情况一目了然。

年轻的管理干部郑建和张旭光被队员们亲切地称为“7×24小时”总值班,他们不仅承担沟通联络工作、管理协调、会议筹备、行程安排等重任,还要落实医疗队病房摄像头、呼吸机等各项需求。从沟通协调、调入搬运、协助安装,到采买、外联、物资管理、统计、出纳、宣传、搬运,工作流水线上他们无所不能。从7点到22点,他们一整天马不停蹄,随时回应着医疗队队员的需求。郑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戴着腰托奔赴前线。“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搬一吨的东西,腰确实有点扛不住。不过比起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我们所能做的有限,即使累一点,都觉得很值得。”队员们笑称:“大到呼吸机,小到辣条,找后勤保障组就对了!”

科学高效的管理、严明的纪律、周密细致的服务,让每一名队员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人民医院) L309gh8YpaE70UKIN4u8pS/1WxT0CJFlHX2wy+GY+d6Ykp8Hto9RdoF0PUragnV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