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创新能力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条件

黄益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从第一个百年目标走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转折点。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时,我国的人均GDP不到200美元,2020年人均GDP达到了10500美元以上,表明我们很快就可以跨过高收入经济的门槛。我国能够在短短的四十几年间,从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主要应该归功于改革开放政策充分地激发了经济动能,创造了经济奇迹。

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与成功的东亚经济有相似之处,都是从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开始,逐步转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与服务业。我国在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生产成本非常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型的粗放式扩张。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成本水平也不断上升,原来依赖低成本优势的一些产业逐步失去了竞争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段时间,我国经济恰恰也处于从中低收入水平向中高收入水平迈进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迁其实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的体现,即在低成本优势丧失之后,经济发展需要越来越多地依靠创新活动与产业升级。

但其实创新的挑战并不是中等收入国家独有的问题,由于越来越逼近世界经济技术前沿,高收入国家面临的创新压力更大也更严峻。中等收入国家还可以向高收入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高收入国家需要更多地依靠原创性的技术。按照决策层的部署,我国在未来30年将分两步走,首先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到20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成为现代化强国。未来30年,我国将遭遇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包括日益上升的成本水平、非常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雄心勃勃的碳中和目标与不确定性大幅提升的国际经济环境。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很多方面的政策与技术安排,但核心还是创新能力。如果没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我国也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其实创新活动一直贯穿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整个发展过程,只是不同阶段的创新活动的特点不同。20世纪80年代,农民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独立进行生产管理决策,把富余的产品卖到市场上,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后来农民利用储蓄和剩余劳动力在乡村开办乡镇企业,生产制造品,也是一个重大创新。20世纪90年代,企业家们把国内厂家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制造品出口到国际市场,而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自然也是创新活动的结果。最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中的创新活动更是十分活跃,既有像华为、大疆、字节跳动这样接近世界经济技术前沿的企业,也有像腾讯、阿里巴巴这样可以比肩全球独角兽互联网企业的公司。

但客观地说,与欧美领先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水平明显滞后。比如,即便从全球范围看,我国的专利数量也已经非常多,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大部分专利的技术含量非常低,多是改变包装、运用等,真正原创性的专利不多。这在经济活动中也有反映,比如,从事套利的企业家比较多,从事创新的企业家比较少;商业模式创新比较多,黑科技创新比较少。大学和科研机构也一样,科研成果、论文发表非常多,但真正转化的创新技术不多。这些自然也跟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毕竟我国经济还在高收入经济门槛的外边。但未来5—10年我国创新活动的质量能否大幅提升?

可以说,创新质量的提升,是决定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但提升创新质量,只有各个部门、各个阶层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达成,因为创新活动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环节之间需要相互协调与配合。政府需要制定支持创新的政策,特别是支持基础研究、鼓励技术研发的相关政策。科研部门需要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加速逼近国际技术前沿。企业也需要加快技术转化,提高产品与业务的技术含量。

北大创新评论学术委员会编写的最新版创新案例,是一个非常丰富的集合,其中包括底层科技创新、科技在制造业的应用、数字化组织的探索、数字金融的实践和人工智能勾画的未来世界。三十个案例并不多,却是我国微观创新的一个重要缩影。这些案例既反映了我国创新的现状,也指出了一些可能的方向。它们所揭示的创新挑战与创新潜力,应该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可以为关心创新活动的官员、学者、创业者和企业家提供一份重要的参考资料。 p3gIYt9hr1JNRfvz4sj1T/CkRLrku3gVESOGn2OkK/oAcYpffDmvO6MWb1pVlVq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