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还有一类书,往往既有目录,又有原书,就是丛书。其中对于中国古籍收录最多,现在由于有了台湾商务印书馆印本的电子文本而被利用最广的,就是清朝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初六日率先完成的文渊阁《四库全书》(七部《四库全书》最终完成于乾隆五十二年四月)。按文渊阁本《四库全书》计收书3461种,79309卷(其他各本实际收书量略有差异),举凡经史子集四部书,无所不包,乾隆以前的中国古代的主要典籍,基本上尽在其中。但清朝文字狱大盛,所以《四库全书》的编纂,既是保存古籍,也是毁灭古籍,凡是有碍清朝统治的著作,特别是明末清初有关满人早期历史和明朝抵抗清军入侵的许多史料,皆被排除在外,甚至销毁;即使是收入“钦定”《四库全书》的书,也都经过四库馆臣的严格把关,删除了对清政府不利的文字,也改动了很多旧史有关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字(有些是污蔑性的语言,有些其实只是专门名词),使得一些古书的面目已非原貌。苗润博在湖南图书馆发现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未经四库馆臣删改的四库底本,意义十分重大,2016年中华书局已影印为《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底本)》 50册。目前我们使用的《四库全书》电子本,主要是根据原藏清宫、移运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渊阁本。文渊阁本先后由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1986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影印。2005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又影印了原藏承德避暑山庄、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文津阁本,并出版《文津阁四库全书提要汇编》。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图书馆拥有文渊阁、文津阁两部《四库全书》影印本,是很少可以两本对读的地方。
《四库全书总目》,乾隆六十年首次刊印,对于每一种收录的书都做了提要,除了对书名、作者、卷数、主要内容的提示外,还做了大量的烦琐考证,这对于我们使用这些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这部书有中华书局影印本(1965年)。但《总目提要》也有不少错误,后人有一些订正的著作,其中如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科学出版社,1958 年;中华书局,1980 年;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增订本)》(中华书局,2005 年),就是使用《总目提要》时必须参考的书。1997 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卢光明等组成的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的《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该整理本在标点、校勘、辨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吸收了余嘉锡等今人的考证成果,方便使用。另外,清朝考据学发达,四库馆臣在《总目提要》对每种书都做了详细的考证,占据篇幅很多,如果只想了解一本书最基本的情况,则可以使用《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一册在手,最为便利。《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把由于种种原因而未收入《四库全书》的6793种、93551卷“存目”书,也都做了提要,使得我们能够了解许多现在已经不存于世的书的内容。但是,《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未收“存目”部分的提要。与《总目》相关的,还有赵望秦等《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校证》(全三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可以参考。
由于《四库全书》存在着种种问题,所以续修《四库》就是学者一直想做的一件事情。1931—1945 年利用日本退还的庚子赔款,由桥川时雄主持的“北平人文科学研究所”负责,约请中国各方面的专家编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部《续修提要》主要收录《四库全书》和《提要》有篡改、版本不精和遗漏的古籍,以及乾隆以后的书、禁毁书、佛道藏中的重要典籍、词曲小说方志类书籍、敦煌遗书、外国人用汉文所撰著作等,共收入古籍三万余种。其稿本现存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大约三分之一(10080种)的打印本存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72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据京大藏本排印为《续修四库全书提要》 12册,索引1册。1980年以来,中科院图书馆开始整理,陆续出版,但目前只出版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中华书局,1993年)。好在齐鲁书社在1996年出版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的全部影印本,计37册,又《索引卷》 1册。
大略与此同时,1995—1997年,齐鲁书社又出版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计经部220、史部290、子部261、集部429 册,凡1200册;2001年又出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99 册,二书收四库存目书之现存者合计4730种。乾隆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归入“存目”的书,有许多和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大体类似,比如唐宋时期的一些别集,大多数是些没有太多价值的刻本;另外还有一些乾隆时没有收入《四库》,但后来多次刻印过的书,如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也没有太大的必要。但原本列入“存目”的许多明末清初的书,则有不少是普通人不常见到的书,影印出来流通,也是很有必要的。此外,《存目丛书》还找到一些当年四库馆臣工作过的底本,这些书的影印,对于《四库全书》的研究,也是很好的参考资料。
比《存目丛书》更有规模的《续修四库全书》,也几乎在同时运作,同时出版,即1995—2002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计经部260、史部930、子部370、集部500册,凡2060册,收书5123种。该书的收录范围,包括《四库全书》以外的现存中国古籍,即补辑乾隆以前有价值的但《四库全书》所未收的著述,以及系统辑集乾隆以后至民国元年前各类有代表性的著作,它的收书数量是《四库全书》的一倍半,遴选最佳的版本影印,也避免了《四库全书》抄写失实的诟病。它与《四库全书》配套,构筑了一个中国基本古籍的大型书库。
《四库全书》编纂后,逐渐形成一个系列,这类书有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编的一套《四库系列丛书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收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十二集)》及《别辑》、《文渊阁四库全书选粹》、《文渊阁四库全书四种》、《文渊阁四库全书珍赏》、《文渊阁四库全书荟要》、《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及《补编》、《四库禁毁书丛刊》及《补编》、《四库未收书辑刊》等的目录,附有书名和著者索引。
虽然许多古籍有单刻本,但更大量的古籍是收录在某个丛书当中,所以,要想阅读某本书,要知道是单行的,还是收入某种丛书的,还是有单行也有丛书本的。古书的刻印非常复杂,单行本和丛书本、不同的丛书本之间,某种书的价值可能不一样,所以这些都应当检索到,通过前人的目录,也要通过自己的翻检。
要查找某部书在什么丛书中,就要查阅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中华书局,1959年),收丛书2797种,涉及41个图书馆所藏。第一册《总目》,分“汇编”“类编”,第二册《子目》,第三册《索引》。使用时一般是倒着检索的。如果你知道一本书的书名或一位作者的名字,可以从第三册书名、作者《索引》查到要想知道的书或作者在《子目》(第二册)中的具体页码,再从《子目》看该书或该作者所著书都收在哪部丛书中,然后可以从第一册《总目》的“汇编”或“类编”查这部丛书以及该丛书的收藏单位。当然《总目》也可供浏览,其中“类编”分经史子集四类,“汇编”则将无法分类的丛书按照杂纂、辑佚、郡邑、氏族、独撰给予分类。
《丛书综录》是我们查找古籍时经常使用的工具书。使用时还要利用下面三种增补之作。阳海清编撰,蒋孝达校订《中国丛书综录补正》(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和阳海清编《中国丛书综录广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前者是对《中国丛书综录》的补正,体例和编排与《综录》一致,并且在条目后注出《综录》第一册《总目》的页码,新书不补,主要是对《综录》版本、异名、子目等情况的增补,最后有《丛书异名索引》。后者凡《综录》已著录的书不再收录,复出者必有所不同;近四十年来影印和重新整理的古籍丛书亦予收录;已佚古籍亦酌情收录,用∗号表示。主体部分,上册是《丛书分类简目》和《丛书分类详目》(相当于《综录》的第一册),并有书名索引、作者编者索引等;下册是《子目分类索引》《子目书名索引》《子目著者索引》。此外,施廷镛《中国丛书综录续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则仿效《丛书综录》的体例,收录了《中国丛书综录》和《中国丛书综录广录》之外的1100余种丛书。
虽然工具书为我们查找古籍提供了很好的指南,但如果大家有时间,还是要直接翻看原书,就是把丛书中的书一本本拿出来翻看。我们上学的时候,原来燕京大学的丛书都放在教员、研究生阅览室的书库里,《四部丛刊》就放在阅览室,取用非常方便;现在很多大型丛书都在北大图书馆的古籍部阅览室中,也很方便。季羡林先生在写作《糖史》的时候,每天都去图书馆古籍部翻看《四库全书》,不论春夏秋冬抄录有关史料。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有象征意义的,表示学问就要这么做,即虽然只是收集糖史的材料,也要竭泽而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