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睿 (国家发展研究院) :林老师在课上讲到古代科举制度促使那个时代的人们在年轻的时候将很多精力耗费在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著作、准备科举考试上,进而导致对自然科学研究的缺失和理科学习的缺失。当代高考制度不免让我产生了相同的感受。尽管现在初、高中阶段对文理学科均有涉及,但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当学生花了大量精力在作业、考试上时,就会缺少对个人兴趣的培养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难以发挥自身的特长。不了解社会现状、和社会脱节就成了一些学生的问题,导致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很难适应,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也容易没有目标。
应试教育是否会把学生禁锢在一个区域里,抑制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高考制度有没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中国当代的科技革命所需的人力资本,从而不能激发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潜能?
不过,我们不能完全将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等同,因为两者所处的时代不同。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下,留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回到中国工作的留学生数量也逐渐增加,高校里有留学背景的教师数量也逐渐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考制度的影响。此外,中国大学的氛围相对高中也更为开放,有助于学生进行身份和想法的转换。
我并不是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在各方面落后于西方的教育制度。在我看来,高考是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但我觉得在初、高中阶段也应教会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了解社会运作的规律。
正如林老师在课上讲的,科举制度没有激励当时的人们发挥他们在科技方面的聪明才智。高考制度作为一个选拔制度有很多优点,但很难发挥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如果中国的年轻人缺乏对自己未来的思考,只是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分数上面,参加完高考后盲目地选择自己未来的专业方向,那么中国初、高中的教育制度也很难激励学生认识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因为在高考制度下大家最后的落脚点都是分数。初、高中阶段学校也要提供相应的讲座来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未来、了解自己,老师和家长也要意识到学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不亚于高考分数的高低,这样才更有可能激发新一代人力资本的潜能,形成一个健康的教育体制。
郑浩东 (元培计划委员会) :我个人认为,在古代科举制与当代高考制度的对比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科举制在自然科学方面存在缺失,而高考应试教育几乎覆盖了各类基础知识。这样一来,高考制度虽然常为人诟病,但在基本的人才培养上是做得不错的。而在对思维的禁锢上,高考制度亦没有理由比科举制更严重,所以即使其真的带来了某种负面影响,我相信那也将比科举制轻微太多。
但同时我认为,应试教育确实带来了如你所说的效率损失,即高考的导向和激励使人们将重点放在了“考高分”上。不过,这种效率损失实际上带来了公平的增益。我们不得不承认,除非使高考这样的选拔制度的成本大大上升(举例来说,进行多次高考来减少偶然性,而这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牺牲了效率),否则再也难以找到公平性更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的选拔制度了。在我国的情况下,这种效率与公平是需要兼顾的。事实上,中国一直在调整高考制度,我也相信这些调整会不断优化现行的高考制度。
王雪睿 (国家发展研究院) :我也很同意你说的,目前很难找到一个比高考制度更公平、更广泛适用于中国的制度。相信通过对高考制度和教育制度的逐步优化,会逐渐弥补效率上的损失!
林毅夫: 非常同意以上两位同学的看法!目前高考制度的好处是公平,并且让学生拥有一个较高的平均的知识水平,但其缺点是缺乏对学生个性和天赋的开发。在低收入阶段,技术进步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这种教育方式和其他方式相比还是比较有效率的,而且,天才不管在什么教育方式下都很难被埋没,是金子总会发光,所以中国才会出现任正非、王传福、马云、马化腾、刘强东等企业家和许许多多的独角兽企业。随着中国收入水平的提高,技术越来越接近世界的前沿,技术进步越来越需要靠自主发明,这种教育方式的不适用性就会越来越严重。此时,就应该进行教育改革,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让更多人的天赋得到开发,而且,那时国家和家庭也有更多的财力投资于素质教育。所以,在教育改革上也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而不应认为凡是发达国家的制度或是过去有效的制度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