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从历史角度对“李约瑟之谜”的进一步思考

郭容夫 (工学院) :听完林老师的课,我很认同林老师关于科举制度将人才过度引流到八股中去,从而导致我国没有出现科学革命,而科学革命恰恰又是工业革命产生的必要条件这一主张。但是,关于“李约瑟之谜”,我也有一些其他看法,希望林老师指正。

首先,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出现,是与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国家的统一分不开的。欧洲的中世纪和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的停滞,正是由于无休止的动乱打破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自给自足的经济下人们没有动力进行技术变革。而罗马帝国、两汉和唐宋时期统一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人民生活相对稳定,进而促进了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欧洲摆脱中世纪,诞生了牛顿等一批伟大的科学家,也是由于宗教改革后王权得到强化,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以及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高效的政府。

其次,我认为科学革命并不是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事实上,技术进步中科学的大量应用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哈格里夫斯的珍妮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以及之后的火车与轮船的发明等,几乎都没有应用多少实验科学知识,而主要是基于工程师的经验。相反,正是这些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对于其功能改良的需求催生出了热力学、化学等一系列实验科学学科。即便我国不具备适宜实验科学发展的土壤,但是由于我国有大量的人口,应该有更多经验丰富的工匠去想办法提高现有生产力水平;同时,我国众多的人口也代表了一个极为庞大的消费市场,可以作为技术改良与进步的一大驱动力,但是工业革命并没有在我国发生。因此,我认为英国能够出现工业革命,是与其巨大的海外市场需求密不可分的。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只有几百万人口,但是由于海上力量的强大,它们拥有几亿人口的庞大殖民地,而正是这些巨大的消费市场刺激了英国技术的革新,进而产生了工业革命。而反观我国,由于缺乏广阔的海外市场,以及国内过剩的人口造成的低人工成本,企业家往往缺乏技术变革的动机,因此中国最终没有出现工业革命。

最后,即便是不具备实验科学的土壤,且凭自身也无法出现工业革命,我国也完全可以通过进口西方先进生产设备的方式来缩小与西方的差距。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于英国,作为英国邻国的法国、德国等国家都成功地引进了这些生产设备而实现了工业革命,为什么我国没有成功地引进这些先进的生产设备呢?我认为这与我国当时的专制体制密不可分。明清时期,为了方便统治、垄断外贸等原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老百姓不能绕过官府同外国贸易。这种局面造成官府倾向于在维持垄断利润的同时打压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垄断则使制造业缺乏技术改良的动力。久而久之,我国的技术水平大大落后于西方。而随着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涌入,海量的廉价商品更是大大冲击了国内的制造业,专制主义的政府由于腐败无法保护国内制造业,以至于大批手工业作坊破产,进而造成了遍及全国的动乱,近代中国彻底丧失了引进西方工业革命成果的机会。

林毅夫: 你的历史知识令人敬佩,这对于一位工科学生更是尤其难得。不过,你的分析在逻辑推论上有待商榷。

首先,你提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哈格里夫斯的珍妮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以及之后火车与轮船的发明等,几乎都没有应用多少实验科学知识,而主要是基于工程师的经验。相反,正是这些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对于其功能改良的需求催生出了热力学、化学等一系列实验科学学科。即便我国不具备适宜实验科学发展的土壤,但是由于我国拥有大量的人口,应该有更多经验丰富的工匠去想办法提高现有生产力水平;同时,我国众多的人口也代表了一个极为庞大的消费市场,可以作为技术改良与进步的一大驱动力。但是工业革命并没有在我国发生”。然而,为何英国在早期工业革命时以经验为基础发明的珍妮机、蒸汽机、轮船的进一步功能改良有赖于热力学、化学时,热力学、化学的进步这种科学进步的需求能得到满足?这则是我的假说里提到的,由于已经有了科学革命,因此当技术发明遭遇瓶颈限制时,可以致力于基础科研,使得这些自然科学的突破变得可能。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科学革命,即使改良那些由经验得来的早期发明对热力学、化学的进步有需求,这种科学的进步也不能出现,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也就不会一日千里,那些早期发明也就只是一次性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会被称为“工业革命”。所以,出现工业革命的前提是如我的假说里所提到的科学革命。

其次,你认为“英国能够出现工业革命,是与其巨大的海外市场需求密不可分的”。但是,海外市场原来是由当地的制造业来满足的,例如,印度在英国出现工业革命前,不仅棉布自给自足,而且向英国出口棉布,中国当然在棉布上也是自给自足的。在工业革命之后,印度和中国的相当一部分市场被英国的“洋布”所占领,英国之所以能占领这些海外市场,并不是因为印度和中国是可以扩张的海外空白市场,而是因为英国机械化生产的“洋布”和当地生产的“土布”相比价廉物美。中国在12—13世纪时纺织业的机械化程度已经和16—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前的水平相当,如果能有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采用这种新技术的企业所生产的纺织品的生产成本下降,那么这种新技术生产的“新布”不仅能够像“洋布”那样取代具有巨大国内市场的“土布”,而且也能够像瓷器、丝绸那样出口到周边甚至欧洲市场。所以,阻碍工业革命在中国发生的因素不在于市场规模,而在于我的假说里所提到的,没有涌现新的更好的技术,而之所以未涌现新的更好的技术,则是受限于缺乏科学革命,以至于进一步改进技术所需的热力学、化学的进步未能产生。

最后,“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于英国,作为英国邻国的法国、德国等国家都成功地引进了这些生产设备而实现了工业革命,为什么我国没有成功地引进这些先进的生产设备呢?”你认为“这与我国当时的专制体制密不可分”。但是,第一,在18—19世纪,法国、德国的政治体制也是专制的,而不是民主的。第二,清朝的专制体制并没有阻碍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被引进中国。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1895年南通状元张謇开始兴办的实业;在他之前,广东南海陈启沅也在1872年引进了英国先进的纺织设备和工厂制度。但是,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的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中国面临内忧(太平天国革命)外患(列强的侵略),政治、社会不稳定,工业也就难以发展。第三,在同样的政治体制下,与中国相比,法国、德国引进英国的生产设备而成功实现工业革命要容易得多,这是新结构经济学所强调的发展阶段和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所致。根据麦迪森(Maddison,2010)的历史数据,按照以1990年国际元为单位计算的购买力平价,在1850年时英国、法国、德国、中国的人均GDP分别是2330国际元、1599国际元、1428国际元和600国际元,中国的人均GDP只有英国的25.8%,而法国、德国的人均GDP则已经是英国的68.6%和61.3%,英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那些产业,法国、德国已经具有“潜在比较优势”,对中国而言则尚属于“赶超型”产业。

郭容夫 (工学院) :看到林老师对我观点的指正,我觉得非常有道理。首先,“李约瑟之谜”是在询问中国为何没有出现工业革命,因此只需讨论工业革命诞生于英国而非中国即可。其次,林老师指出,科学革命使得自然科学的突破变为可能,正是由于中国没有发生科学革命,所以技术不可能得到提升,这也应是中国没有出现技术变革的重要原因。再次,我关于海外市场的观点也是存在问题的,正如林老师指出的,英国商品能够占领海外市场,靠的不是武力输出,而是其物美价廉的商品。最后,我关于专制体制的讨论也是片面的,民主制度的普遍实行也是20世纪的事情了,这一因素显然不是工业革命是否发生的主要原因。

不过,看完林老师的点评后,我还是有一些疑问:

首先,早在明朝中后期,很多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就已经随着传教士的到来而传到中国了,很多欧洲最先进的科学书籍也被翻译成中文。在当时,我国也有一些学者(如宋应星、徐光启等)乐于去研究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就是说,如果中外的科学交流持续下去,即便我们不能发现牛顿定律,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一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拓展研究。然而,这一进程被清军入关打断了。由于清政府出于政权稳定的目的而刻意压制科技的传播,当时学者的研究方向只能转向考据学,我国同西方的科学交流被强行中断,国内的科学发展甚至出现倒退。所以我在想,我国没有产生科学,除了科举制度压制了文人、士大夫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是否也与鸦片战争前清朝对文化创新与科学技术的压制有关呢?

其次,我想是否可以从中国与英国的经济体制入手,探究工业革命出现的根本原因呢?宋朝经济与科技的繁荣,除了依赖于相对统一的国内环境,也与其政策上对工商业者的宽容分不开。比如北宋时期著名的“交子”就是四川商人的发明创造,这也间接说明了宋朝的工商业是相对独立的,并不依附于政府。同时,两宋也不实行海禁,不搞贸易垄断,而是实行“市舶司”制度管理对外贸易,这也间接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然而,明清时期政府对工商业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工商业者不得不依附于地方官僚;而且,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保护私有财产,或者即便有也得不到有效执行,资本的扩张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了。由于寻租和垄断带来的暴利,商人倾向于与政府官员搞好关系,而没有改良生产技术的动力。国内不具备良好的营商环境,对外贸易又被政府所垄断,这是否可以被视为技术得不到变革的一个原因呢?

最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从而可以制定出一系列符合其阶级利益的政策。而明清时期的中国,商人们依附于官僚集团,他们自视为统治阶级,并且希望得到真正的统治阶级的认可。这样,他们就完全没有推翻现有政权的动机,也就不可能制定出符合其利益的政策,从而官商勾结、寻租腐败与具有垄断性质的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存在于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中国,这是否也是阻碍中国发生技术变革的原因之一呢?

林毅夫: 首先,确实明朝中后期,很多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就已经随着传教士的到来而传入中国了,很多欧洲最先进的科学书籍也被翻译成中文,但是,西方从16世纪的科学革命到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的两百多年中,科学研究对技术创新并没有直接的贡献,即使在19世纪以后,从科学的突破到将之运用于技术发明的时间虽然有所缩短,往往也需要数十年或更长的时间。所以,如我在课堂上所指出的,科学革命在16世纪发生纯粹是出于人们的好奇心而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而有好奇心的人通常也是有高智商的人,固然这样的人在中国多于西方,但是,由于存在经由科举进入仕途的可能性,当官又是回报最高的职业,他们就会有激励去准备科举应试,也就没有时间去学习与应试无关的数学和控制实验等“雕虫小技”了。明末宋应星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在其所著《天工开物》的序言中写道:“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意在劝读书人不要在这本书上浪费时间,以免耽误科举考试。只要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取士的教材,那些欧洲先进的科学书籍的翻译、交流即使不被清军入关打断,也不会吸引有志于“功名进取”的人去阅读学习。并且,清朝“文字狱”主要是在属于意识形态的“华夷之辩”,而不涉及对天文、地理或形而下的技术,因此,阻碍当时的士人学习数学和控制试验而致无法自发出现科学革命的原因,还是如宋应星所说的,这些学问和功名进取毫不相关,而不在于“文字狱”的压制。

其次,科学的突破所产生的知识属于公共产品,即使在16世纪西方就有像现在一样完善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也不能用来解释为何西方当时能够发生科学革命。更何况,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产权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而非工业革命的原因。

最后,推动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并不是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从而制定出一系列符合其阶级利益的政策,而是因为英国王室和欧洲其他国家争取霸权。

有关后面两点的分析和论述可以参考文一教授的《科学革命的密码》一书。 Cm6cJk9C1vCgQBglLi8/yVZmkfvV1beVjcwSgWq9C3PMLx43myBxSc7KLhJCFKr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