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全球价值双环流模型”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全球价值双环流模型下的世界贸易流动方向

(一)验证思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经济体的经济贸易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产业结构特点不同,各经济体在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世界贸易结构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由西方发达经济体构成的“中心”以及由广大发展中经济体组成的“外围”两大格局,一个是生产结构同质性和多样化的“中心”,一个是生产结构异质性和专业化的“外围”。“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这种结构性差异并不说明它们是彼此独立存在的体系,恰恰相反,它们是作为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两极存在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动态的世界经济体系。技术进步首先发生在“中心”,并且迅速而均衡地传播到整个经济体系。“中心”的经济结构具有同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所谓的“同质性”,是指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贯穿于“中心”经济体的整个经济;而其经济结构的“多样性”表明,“中心”经济体的生产覆盖了资本品、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在内的、相对广泛的领域。“外围”部分的经济结构则完全不同:一方面,“外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是专业化的,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源被用来不断地扩大初级产品的生产部门,而对工业制成品和服务的需求大多依靠进口来满足;另一方面,“外围”部分的经济结构还是异质性的,即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极低的经济部门(如生计型农业)与使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部门同时存在。

根据前文数据可知,23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在全球经济贸易循环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大多数经济体的贸易产品主要进出口对手方。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国民消费能力不断上升,中国逐渐深入地参与到世界贸易中,对外进出口贸易体量不断增大,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之一。与以往相比,全球价值链表现出了新的特点,世界经济结构逐渐由以发达经济体为核心的“中心—外围”这一单循环模式转变为更为复杂的双环流模式。一方面,中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与欧美发达经济体保持着传统的经济往来关系,形成了价值链的上环流;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新兴工业化地区和全球的制造中心,通过与资源丰富、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亚非拉发展中经济体开展经济合作,并直接投资带动各经济体的工业化发展,以贸易扩展当地市场,形成价值链的下环流。

下文将通过数据分析对双环流模型进行验证,从同种贸易品和不同种贸易品两个视角分别对双环流模型进行了数据层面的实证。对于同一个双环流模型,从两个角度出发进行验证可以更全面地审视相关数据,从而使验证过程更具信服力。

1.双环流模型Ⅰ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世界贸易流动的方向为:中国从发展中经济体进口中间品并出口最终消费品,而相似的循环也发生在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具体如图2.1所示,在此过程中,中国起到了国际贸易流动关键节点的作用。

图2.1 基于中国视角的双环流模型示意

2.双环流模型 Ⅱ

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角度来看,贸易流动体现的特点为:发展中经济体从中国净出口中间品而净进口最终消费品,相似的,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也存在类似的贸易方向环流。同样的,中国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国际贸易流动关键节点的作用。

图2.2 基于其他经济体视角的双环流模型示意

(二)比率说明

我们构建了四个指标对双环流模型进行数据层面上的验证,四个指标分别如下所示。

1.从同种贸易品角度出发构建两个比率,分别为C 1 、C 2

2.从不同种贸易品角度出发构建两个比率,分别为W 1 、W 2

从同种贸易品的比较上来看,指标C 1 、C 2 分别从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的角度衡量中国在与任意一个经济体的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例如,C 1 >1说明就中间品而言,中国在与第i个经济体的贸易中更多的是以进口为主,说明i经济体的中间品相对于中国的中间品整体具有比较优势;C 2 >1说明就最终消费品而言,中国在与第i个经济体的贸易中更多的是以进口为主,说明i经济体的最终消费品相对于中国的最终消费品整体具有比较优势。

从不同种贸易品的比较来看,W 1 、W 2 则是研究第i个经济体对中国的贸易进出口中,是中间品还是最终消费品占优。该指标说明相对于i经济体,中国的内在贸易优势是在中间品还是最终消费品的生产上。例如,W 1 >1说明在进口第i个经济体的商品中,中国更多的是进口i经济体的中间品而非最终消费品,说明相较于i经济体的两类商品,中国自己生产的最终消费品更占优势;W2>1说明出口给第i个经济体的商品中,中国更多的是出口中间品而非最终消费品。

下文将基于对1990、2000、2013年三个时间节点的对比,从上述两种不同视角和四类指标对构建的双环流模型中资源的流向进行分析。

二、同种商品贸易的年度阶段分析

本节从同种贸易品对比的角度对中国贸易结构进行分析。图2.3至图2.5为中国对全球不同经济体的进口/出口贸易量比值情况(C 1 指标的计算结果和分析),横轴各经济体的顺序分别依照世界银行数据库(WDI)1990、2000、2013年人均GDP由高到低进行排列,因此横轴左端为较发达经济体,右端大多为发展中经济体。

图2.3 中国进口/出口的中间品(1990年)

图2.4 中国进口/出口的中间品(2000年)

图2.5 中国进口/出口的中间品(2013年)

从图2.3中超过C 1 =1这一条标准线来看,横轴左端与右端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左端经济体样本比值大于1的数量比右端稍多但并不明显。另外,总体来看样本比值大于1的经济体相对总样本量来说占比很小。因此,在1990年中国向大部分经济体净出口中间品,只向少部分经济体净进口中间品,中国的中间品贸易结构以出口为主。

从图2.4中超过C 1 =1这一条标准线来看,横轴左端右端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异,右端样本经济体大于1的数量相对更多。另外,总体来看2000年样本比值大于1的经济体数量相较于1990年来说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方面,中国开始向更多的发展中经济体净进口中间品,并依旧保持向发达经济体净出口中间品;另一方面,中国的中间品贸易结构不再完全以出口为主,而是以进出口并重的模式发展。

从图2.5中超过C 1 =1这一条标准线来看,横轴右端样本经济体大于1的数量依然相对较多,同时相较于2000年,横轴左端样本经济体大于1的数量显著提高。另外,总体来看2013年样本经济体大于1的数量较2000年也有小幅度的提高。一方面,中国仍然向大部分发展中经济体净进口中间品,但同时,中国也开始逐渐向更多的发达经济体净进口中间品;另一方面,中国的中间品贸易结构进一步改善,净进口中间品的经济体数量逐渐增多。

由此可知,1990—2013年,中国以全部样本为对手方进口/出口中间品的比率均呈增加趋势,进口中间品所占比例逐渐加大,表明中国正在将产业重心从低端产业转型为高端产业,体现了中国加工生产结构的变动;对发达经济体而言,三个时间节点下,中国对发达经济体的中间品贸易出口额与进口额之比整体均小于1,可以看出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贸易模式仍然是以中国为中间品出口方、发达经济体为中间品进口方的结构;对发展中经济体而言,随着时间推移,中国更多倾向于贸易净进口,从发展中经济体进口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反映了中国生产能力的增强与生产层次的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作为上游生产国的分量加重。

将中国对全球不同经济体的进口/出口最终消费品的贸易结构在1990、2000、2013年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图2.6至图2.8展示了C 2 指标的分析结果。

图2.6 中国进口/出口的最终消费品(1990年)

图2.7 中国进口/出口的最终消费品(2000年)

由图2.6分析可知,从超过C 2 =1这一条标准线来看,横轴左端相比右端有更多经济体的样本比值大于1,我们可以判断1990年中国净进口发达经济体的最终消费品。对于横轴右端而言,中国净出口最终消费品。

图2.8 中国进口/出口的最终消费品(2013年)

图2.7横轴左端C 2 大于1的经济体数量少于右端大于1的经济体数量,表明2000年中国自发达经济体净进口最终消费品趋势不明显,但右端整体数值大于左端数值,相对发达经济体而言,中国自发展中经济体进口/出口比率相对较高。

图2.8横轴左端C 2 大于1的经济体数量多于右端大于1的经济体数量,表明2013年中国自发达经济体净进口最终消费品,向发展中经济体净出口最终消费品,符合双环流模型假设c和d。

以上三个时间节点下,中国对世界其他经济体进口/出口最终消费品比例呈提升态势,中国对发展中经济体及发达经济体进口最终消费品金额较出口金额均有提升,但对发展中经济体保持以出口为主,2013年对发达经济体进口最终消费品金额大于出口,体现了中国消费能力的提升及在全球价值链中贸易角色的转变。

1990—2013年,中国在全球贸易结构中发挥的节点性作用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历程,1990年中国自发展中经济体净进口中间品、向发达经济体净出口中间品的环流模式尚不明显,进入21世纪后这一模式才日趋形成。截至2013年,中国对发展中经济体保持中间品净进口、最终消费品净出口,对发达经济体保持中间品净出口、最终消费品净进口,在全球贸易双环流模式中已体现出较为明显的节点性作用。

三、不同种商品贸易的年度阶段分析

本节以不同种贸易品对比为视角,对中国对全球不同经济体的进口/出口中间品的贸易结构在1990、2000、2013年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图2.9至图2.11为W 1 这一指标的统计图。

图2.9 出口到中国的中间品/出口到中国的最终消费品(1990年)

图2.10 出口到中国的中间品/出口到中国的最终消费品(2000年)

图2.11 出口到中国的中间品/出口到中国的最终消费品(2013年)

由图2.9可以看出,对于最终消费品来说,1990年绝大部分经济体均向中国净出口中间品,就W 1 =1这条标准线来看,大部分经济体样本值均大于1,右端样本值大于1的数量多于左端样本值大于1的数量,且右端样本值总体大于左端样本值,表明发达经济体相对出口中间品,更多地向中国出口最终消费品,而发展中经济体相对出口最终消费品,更多地向中国出口中间品。

2000年和2013年的图示结果与1990年基本一致,横轴右端样本值大于1的数量多于左端样本值,右端样本值整体大于左端样本值,表明1999—2013年,发达经济体及发展中经济体出口至中国的产品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总体来看,2013年,W 1 相对于之前来说数值较低,说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国民消费能力上升,中国开始逐渐进行进口方贸易转型,增加最终消费品进口的比例。

以上三个时间节点反映的贸易结构基本一致,发展中经济体对中国的出口额均以中间品为主,体现了中国从发展中经济体进口原材料再加工的贸易模式;2013年较2000年而言发达经济体出口至中国的最终消费品较中间品比例有所提升,反映了中国与发达经济体间贸易结构的转变;2013年世界其他经济体出口到中国的中间品与出口到中国的最终消费品的比值稍有降低,反映了中国从生产大国转向消费国的过程,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的综合性作用。

接下来对世界其他经济体对中国的进口/出口最终消费品的贸易结构在1990、2000、2013年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图2.12至图2.14反映了W 2 的计算结果。

从图2.12可知,1990年有2/3的经济体样本值大于1,另外,从W 2 =1这一条标准线来看,横轴左侧的经济体有更多的样本值大于1,据此分析发达经济体自中国净进口中间品,发展中经济体自中国净进口最终消费品。此结果符合双环流假设中的f和g。

图2.12 进口自中国的中间品/进口自中国的最终消费品(1990年)

图2.13 进口自中国的中间品/进口自中国的最终消费品(2000年)

图2.14 进口自中国的中间品/进口自中国的最终消费品(2013年)

2000年和2013年,上述结果仍然成立,横轴左端样本值大于1的数量大于横轴右端样本值大于1的数量,且横轴左端样本值整体大于横轴右端样本值大小。1990—2013年,发达经济体及发展中经济体自中国进口商品的贸易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

以上三个时间节点下,发达经济体进口自中国的最终消费品与进口中间品的比例自1990—2000年基本保持不变,2013年较2000年发达经济体进口自中国的中间品较进口自中国的最终消费品呈上升态势,且大部分经济体进口额大于出口额,体现了中国对发达经济体的中间品出口枢纽地位。发展中经济体该比率有下降趋势,2013年自中国进口中间品与进口最终消费品的比例整体小于1,表明中国最终消费品出口产业的日趋发达,同样体现了中国作为上游生产者的生产结构转变。

四、从同种贸易品的角度看1990—2015年中国整体变化

(一)指标说明

本节通过计算1990—2015年除中国的186个经济体C 1 、C 2 指标,从中国的视角分析历年来中国在世界贸易循环中所处地位的变化情况。为了更好地量化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经济体C 1 、C 2 指标的变化情况,本节构建了6个辅助指标,根据1990—2015年IMF的划分标准,我们把188个样本经济体划分为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其中,CD 1 代表了向中国净出口中间品的发达经济体占比,该指标衡量了发达经济体与中国的中间品进出口贸易结构,例如,当CD 1 >0.5时,说明发达经济体有半数以上向中国净出口中间品;CU 1 代表了向中国净出口中间品的发展中经济体占比,该指标衡量了发展中经济体与中国的中间品进出口贸易结构,例如,当CU 1 >0.5时,说明发展中经济体有半数以上向中国净出口中间品;CA 1 代表了向中国净出口中间品的经济体占比,该指标衡量了所有样本经济体与中国的中间品进出口贸易结构,例如,当CA 1 >0.5时,说明有半数以上样本经济体向中国净出口中间品;CD 2 代表了向中国净出口最终消费品的发达经济体占比,该指标衡量了发达经济体与中国的最终消费品进出口贸易结构,例如,当CD 2 >0.5时,说明发达经济体有半数以上向中国净出口最终消费品;CU 2 代表了向中国净出口最终消费品的发展中经济体占比,该指标衡量了发展中经济体与中国的最终消费品进出口贸易结构,例如,当CU 2 >0.5时,说明发展中经济体有半数以上向中国净出口最终消费品;CA 2 代表了向中国净出口最终消费品的经济体占比,该指标衡量了所有样本经济体与中国的最终消费品进出口贸易结构,例如,当CA 2 >0.5时,说明有半数以上样本经济体向中国净出口最终消费品。

下文将对1990—2015年以上6个比率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分析中国所处的贸易地位。

(二)C 1 相关指标历年变动分析

就中间品进出口结构而言(见图2.15),总体来看,CA 1 低于0.5且呈上升趋势,可知早期中国向绝大多数经济体净出口中间品,2000年后,中国中间品净出口贸易逐渐趋于平衡。另外,2010年以后,与发达经济体的中间品贸易较为平衡,向半数左右发达经济体净出口中间品。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中间品贸易结构长期倾向于以出口为主,同时逐渐开始向更多的发展中经济体净进口中间品。可知,就中间品而言,中国多扮演着净出口方的角色。

图2.15 C 1 相关指标历年变化情况

(三)C 2 相关指标历年变动分析

就最终消费品进出口结构而言(见图2.16),首先,CA 2 长期低于0.2且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可知中国长期向绝大多数样本经济体净出口最终消费品。其次,自2002年起,CD 2 开始呈现较大幅度上升,可知中国开始向越来越多的发达经济体净进口最终消费品。另外,与发展中经济体的最终消费品进出口贸易仍然以净出口为主。从趋势来看,随着中国消费水平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逐渐向更多的经济体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净进口最终消费品。

图2.16 C 2 相关指标历年变化情况

五、从不同种贸易品的角度看1990—2015年中国整体变化

(一)指标说明

本节通过计算1990—2015年187个经济体的W 1 、W 2 指标,从不同种贸易品视角分析历年来中国在世界贸易循环中所处地位的变化情况。为了更好地量化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经济体W 1 、W 2 指标的变化情况,本节构建了6个辅助指标,根据1990—2015年IMF的划分标准,我们把187个样本经济体划分为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其中,WD 1 衡量了发达经济体出口到中国的贸易品结构,当WD 1 >0.5时,说明有半数以上发达经济体向中国净出口中间品而非最终消费品;WU 1 衡量了发展中经济体出口到中国的贸易品结构,当WU 1 >0.5时,说明有半数以上发展中经济体向中国净出口中间品而非最终消费品;WA 1 衡量了所有样本经济体向中国出口的贸易品结构,当WA 1 >0.5时,说明有半数以上样本经济体从中国净出口中间品而非最终消费品;WD 2 衡量了发达经济体从中国进口的贸易品结构,当WD 2 >0.5时,说明有半数以上发达经济体从中国净进口中间品而非最终消费品;WU 2 衡量了发展中经济体从中国进口的贸易品结构,当WU 2 >0.5时,说明有半数以上发展中经济体从中国净进口中间品而非最终消费品;WA 2 衡量了所有样本经济体从中国进口的贸易品结构,当WA 2 >0.5时,说明有半数以上样本经济体从中国净进口中间品而非最终消费品:

下文将对1990—2015年这6个比率进行对比分析,以其他经济体为视角更好地分析中国所处的贸易地位。

(二)W 1 相关指标历年变化分析

就中国的进口贸易品结构而言(见图2.17),WA 1 长期大于0.97,可知中国向绝大多数样本经济体进口更多的中间品而非最终消费品。另外,WD 1 、WU 1 均在0.95—1波动,差别不大,可知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中国均向其进口更多中间品。

图2.17 W 1 相关指标历年变化情况

(三)W 2 相关指标历年变化分析

就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来看(见图2.18),WA 2 早期数值较大,峰值为0.8,随时间逐渐趋于0.5。WD 2 一直保持在0.8—0.9,WU 2 数值大小与变化幅度与WA 2 相似。总体来看,中国的出口结构早期以中间品为主,向大多数经济体出口更多的中间品而非最终消费品,但随着时间出口贸易结构逐渐趋于平衡。从出口给发达经济体的贸易结构看,中国长期向几乎所有发达经济体出口更多中间品而非最终消费品,从出口给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结构看,中国逐渐开始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经济体出口更多的最终消费品。

图2.18 W 2 相关指标历年变化情况

六、从产业角度看中国1990—2015年的贸易结构

本节进一步针对不同产业对中国1990—2015年的贸易结构进行分析。产业划分方面,根据2011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在排除私人住房开支(Private House-holds)、其他(Others)、转口贸易(Re-export&Re-import)三个与产业关联度较小的类别后,将剩余的全球各经济体各产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轻工业)、第二产业(重工业)、第三产业四个子类,对不同产业各经济体的地位指数进行分析,各子类包含产业情况如表2.1所示。

表2.1 全球产业子类划分

(一)第一产业

1.以同种贸易品为视角

在以农林牧渔为主的第一产业中,就中间品进出口贸易结构而言(见图2.19),CD 1 数值长期低于0.5,1990—2000年逐渐上升,之后保持相对稳定。CU 1 、CA 1 自1996年起长期大于0.5。可以判断,首先,大多数发达经济体从中国净进口中间品,但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向中国净出口中间品的发达经济体数量有所上升。其次,自1996年起,半数以上发展中经济体向中国净出口中间品,且这一贸易模式一直保持稳定不变。最后,从总体来看,自1996年之后,CA 1 一直保持在0.6附近,说明中国的第一产业中间品贸易结构较为平衡,多以进口为主,且主要是从发展中经济体进口中间品。

图2.19 第一产业C 1 相关指标历年变化情况

就最终消费品的进出口贸易结构而言(见图2.20),CA 2 、CD 2 、CU 2 均呈上升趋势,但都小于0.5,另外,CD 2 长期小于CU 2 。据此判断,首先,在第一产业最终消费品进出口贸易结构中,中国只从少部分经济体净进口最终消费品;向大部分经济体净出口最终消费品;其次,发达经济体作为最终消费品净进口方的角色更为突出,也就是说中国向大部分发达经济体输出最终消费品;最后,从趋势来看,中国的第一产业最终消费品贸易结构逐渐趋于平衡,由最初完全依赖出口的模式转变为出口与进口并重的贸易模式。

2.以不同种贸易品为视角

就中国进口的第一产业贸易品结构来看(见图2.21),WA 1 长期大于0.9,可知绝大部分样本经济体的第一产业中间品较最终消费品对中国更有比较优势,中国倾向于向大部分经济体进口第一产业中间品而非最终消费品。另外,这一比较优势在发展中经济体更为明显,表明就第一产业而言,大部分发展中经济体相较于中国而言,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高附加值的最终消费品不占优势,多向中国出口中间品。与发展中经济体相比,最终消费品占优势的发达经济体比例更高,中国倾向于从发达经济体进口第一产业最终消费品。

图2.20 第一产业C 2 相关指标历年变化情况

图2.21 第一产业W 1 相关指标历年变化情况

就中国出口的第一产业贸易品结构来看(见图2.22),WA 2 长期稳定在0.94—0.97,可知中国相对于大部分样本经济体而言,更多地出口中间品而非最终消费品。另外,该比例随时间有所下降,可知,中国的第一产业出口贸易结构逐渐有所改变,出口最终消费品的比例有所上升,但总体来说,仍然以出口中间品为主。

图2.22 第一产业W 2 相关指标历年变化情况

(二)第二产业(轻工业)

1.以同种贸易品为视角

第二产业(轻工业)中间品进出口贸易结构如图2.23所示,三个指标历年来均小于0.35,但总体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首先,从总体来看,中国向绝大部分样本经济体净出口中间品,中国在第二产业(轻工业)中间品贸易中长期扮演出口方的角色。其次,在发展中经济体范围里,中国的出口方角色更为明显,也就是说,中国倾向于向发展中经济体出口轻工业中间品。另外,中国逐渐开始从更多的经济体净进口中间品,中国的第二产业(轻工业)的中间品进出口结构正逐渐开始转型,但截至2015年,仍然以出口为主。

图2.23 第二产业(轻工业)C 1 相关指标历年变化情况

第二产业(轻工业)最终消费品进出口贸易结构如图2.24所示,三个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均小于0.14。首先,从总体数值来看,中国在第二产业(轻工业)最终消费品贸易中作为净出口方的角色十分明显,中国向绝大部分样本经济体净出口最终消费品。其次,虽然指标随时间逐渐上升,但中国依然是第二产业(轻工业)最终消费品出口大国。最后,最终消费品出口流向并没有显示出向发达经济体或发展中经济体的明显偏向。

图2.24 第二产业(轻工业)C 2 相关指标历年变化情况

2.以不同种贸易品为视角

就中国进口的第一产业(轻工业)贸易品结构而言(见图2.25),中国从绝大多数经济体更多地进口中间品而非最终消费品,对中间品的进口需求更大。另外,由图2.25可以看出,三个指标均在逐渐降低,说明中国轻工业的进口贸易品结构正逐渐开始转型,最终消费品的进口比例开始上升。最后,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的指标差异不大,中国在轻工业中的进口来源地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图2.25 第二产业(轻工业)W 1 相关指标历年变化情况

就中国出口的第一产业(轻工业)贸易品结构而言(见图2.26),首先,WA 2 长期稳定在0.3左右,可知中国的轻工业贸易出口结构中,向更多的经济体出口最终消费品而非中间品。其次,就趋势来看,中国对发达经济体的轻工业出口贸易结构趋于平衡,从最初的以出口最终消费品为主逐渐转变为出口中间品、最终消费品相平衡的结构,而向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口贸易结构逐渐转型为以出口最终消费品为主。

图2.26 第二产业(轻工业)W 2 相关指标历年变化情况

(三)第二产业(重工业)

1.以同种贸易品为视角

关于第二产业(重工业)的中间品贸易结构(见图2.27),总体来说,CA 1 长期低于0.4,中国在第二产业(重工业)中长期扮演着净出口方的角色,向绝大部分样本经济体净出口中间品。其次,对比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可知,一方面,中国在发达经济体中的中间品净出口贸易结构较为平衡,自1992年起向半数左右发达经济体净出口中间品;另一方面,中国在发展中经济体的中间品净出口贸易结构中多扮演净出口方的角色,向大部分发展中经济体净出口重工业中间品。

关于第二产业(重工业)的最终消费品贸易结构(见图2.28),总体来看,CA 2 数值长期保持在0.1附近,可知中国一直是重工业最终消费品的出口大国,向绝大多数样本经济体净出口重工业最终消费品。另外,就发达经济体而言,中国的重工业最终消费品贸易结构较为平衡,虽然仍然以出口为主,但自2011年起,中国同时向35%左右的发达经济体净进口最终消费品。就发展中经济体而言,中国完全扮演一个最终消费品净出口方的角色。因此,可以判断中国主要倾向于向发达经济体净进口重工业最终消费品,同时向大部分发展中经济体净出口重工业最终消费品。

图2.27 第二产业(重工业)C 1 相关指标历年变化情况

图2.28 第二产业(重工业)C 2 相关指标历年变化情况

2.以不同种贸易品为视角

就中国第二产业(重工业)的进口贸易结构而言(见图2.29),WA 1 长期稳定在0.98,可见中国向几乎所有样本经济体更多地进口重工业中间品而非最终消费品,另外,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中国均向其进口更多的中间品。

图2.29 第二产业(重工业)W 1 相关指标历年变化情况

就中国出口的第二产业(重工业)贸易结构而言(见图2.30),WA 2 呈下降趋势,逐渐趋于0.5,可知中国早年的重工业出口结构以中间品为主,随着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和技能优化,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趋于平衡,开始向更多的经济体出口重工业最终消费品。另外,就发达经济体而言,中国的重工业贸易结构并未出现较大改观,一直以出口中间品为主,就发展中经济体而言,中国开始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经济体出口重工业最终消费品。

图2.30 第二产业(重工业)W 2 相关指标历年变化情况

(四)第三产业

1.以同种贸易品为视角

第三产业中间品的贸易结构如图2.31所示,总体来看,CA 1 长期低于0.3,但逐渐呈上升趋势,中国在第三产业中间品贸易结构中长期扮演净出口方的角色,向大部分样本经济体净出口第三产业中间品,但进出口贸易结构正逐渐转变,向着进出口平衡的方向发展。另外,就发达经济体而言,中国明显是出口大国,向绝大部分发达经济体净出口第三产业中间品。就发展中经济体而言,中国虽长期扮演净出口方的角色,但进出口贸易逐渐转型,中国开始向更多的发展中经济体净进口第三产业中间品。

图2.31 第三产业C 1 相关指标历年变化情况

就第三产业的最终消费品贸易结构而言(见图2.32),总体来看,CA 2 长期低于0.3,但随时间呈上升趋势,中国长期作为第三产业最终消费品净出口方的角色。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消费能力的提升,逐渐开始向第三产业最终消费品消费端转型,另外,相对于发展中经济体而言,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最终消费品贸易结构更为均衡,中国倾向于向发达经济体净进口第三产业最终消费品。

图2.32 第三产业C 2 相关指标历年变化情况

2.以不同种贸易品为视角

就中国进口的第三产业贸易品结构而言(见图2.33),可知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中国均向绝大部分经济体更多地进口中间品而非最终消费品。可知中国在第三产业的贸易品进口中完全以中间品为主。

图2.33 第三产业W 1 相关指标历年变化情况

就中国的第三产业出口贸易结构而言(见图2.34),中国向绝大多数样本经济体出口更多的中间品而非最终消费品,中国中间品更具比较优势。另外,从趋势来看,自2004年起,中国出口给发展中经济体的第三产业贸易品结构开始有所转变,中国逐渐向更多的发展中经济体出口最终消费品。中国出口给发达经济体的第三产业贸易品结构仍然以出口中间品为主。

七、小结

本部分从两个视角出发,利用四个指标,以及一系列相关辅助指标,从动态角度讨论了双环流模型的实用性。首先分析1990、2000、2013年三个年度的总体年度数据,对三个阶段下中国的贸易地位和贸易模式进行刻画;其次分析1990—2015年的数据,利用辅助指标从变动趋势的角度看相关比率和数据,更加全面地对中国的贸易模式进行分析和探索;最后,通过分析1990—2015年三个产业的数据,从产业层面对中国贸易模式展开更进一步的描述。

图2.34 第三产业W 2 相关指标历年变化情况

(一)1990、2000、2013年年度阶段分析总结

从1990年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双环流模型成立的证据较弱。C 1 的数据分析图表没有明显的规律,参考价值较小。从C 2 、W 1 、W 2 的数据分析可以判断,1990年中国仍处于世界贸易流动的下游,向发达经济体净进口最终消费品、向发展中经济体净出口最终消费品,并向大多数样本经济体净出口中间品。2000年和2013年,中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更多地体现出双环流节点的作用,与发展中经济体更多地存在进口中间品、出口最终消费品的关系,并与发达经济体更多地存在出口中间品、进口最终消费品的关系。在整个双环流体系中,中国同时保持着较高的绝对贸易额,从而成为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以同种贸易品为视角的分析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中国进口中间品所占比例逐渐加大,表明中国正在将产业重心从低端产业转型为高端产业,表明了中国加工生产结构的变动,中国的中间品净进口对发展中经济体而言日趋明显,体现出中国从发展中经济体进口原材料进行深加工的贸易结构,验证了双环流模型中中国对发展中经济体的进口模式;1990年以来中国出口最终消费品额度较进口而言不断增大,主要表现在对发展中经济体最终消费品出口额的增加,同样体现了中国生产技术与生产结构的升级,验证了双环流模型中中国对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口模式。1990年以来,中国对发达经济体的消费品贸易进口额与出口额之比呈逐年上升态势,且2013年进口额大于出口额,验证了双环流模型中中国对发达经济体的进口模式;1990—2013年,中国对发达经济体的中间品贸易出口额均大于进口额,验证了双环流模型中中国对发达经济体的出口模式。

以不同种贸易品为视角的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时间节点下发展中经济体对中国的出口额均以中间品为主,验证了双环流模型中中国对发展中经济体的进口模式;1990年之后,发展中经济体自中国进口最终消费品的金额较进口中间品有所提升,2013年发展中经济体相对中间品主要从中国进口最终消费品,表明中国生产层次的提升,体现了发展中经济体与中国贸易模式的变化,验证了双环流模型中中国对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口模式。2013年较2000年,发达经济体出口至中国的最终消费品较出口至中国的中间品呈上升趋势,表明中国消费能力的提升及中国与发达经济体贸易关系的转变,验证了双环流模型中中国对发达经济体的进口模式;2013年较2000年,发达经济体进口自中国的中间品较进口自中国的最终消费品呈上升态势,且整体进口额大于出口额,验证了双环流模型中中国对发达经济体的出口模式。

(二)1990—2015年数据分析总结

通过计算1990—2015年各经济体的C 1 、C 2 比率,并细分为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运用六个辅助指标刻画C 1 、C 2 变动趋势,同时对比不同类型经济体的指标差异,从中国的视角对中国25年来全球贸易地位的变动情况做出一个更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从同种贸易品的角度来看,25年来,CA 1 、CA 2 每年均小于0.5,且CA 2 相对于CA 1 数值更小,可知无论是中间品还是最终消费品,中国长期作为出口方,向大多数经济体净出口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另外,中国作为中间品净出口方的角色更为明显。从各经济体的类型来看,中国倾向于向发达经济体净进口最终消费品,同时向发展中经济体净出口最终消费品。从长期趋势来看,无论是中间品还是最终消费品,中国的贸易结构均呈现逐渐平衡的态势,从完全依赖出口转型为出口与进口并重,特别是中间品的进出口贸易结构随时间越来越趋于均衡。

从不同种贸易品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中国的进口贸易结构中,倾向于进口中间品而非最终消费品,向几乎所有经济体进口更多的中间品;另一方面,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随时间逐渐趋于平衡,早期主要以出口中间品为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始出口更多的最终消费品,且中国主要是向发展中经济体出口更多的最终消费品。

通过从同种贸易品和不同种贸易品两个角度分析中国的贸易模式,我们发现,中国长期以来属于出口型大国,随着中国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出口结构由完全依赖出口中间品转型为向更多发展中经济体出口最终消费品的贸易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作为双环流模型中承上启下的角色越来越明显。中国与经济发达、生产技术成熟的发达经济体形成贸易循环,构成双环流模型的上环流,即中国向发达经济体净出口中间品,净进口最终消费品;中国与劳动力密集、以自然资源为主的不发达经济体形成贸易循环的下环流,即输出最终消费品并进口中间品。

(三)1990—2015年产业层面数据分析总结

从产业角度出发,总体来看,中国在以农林牧渔为主的第一产业中贸易结构较为均衡,无论是中间品还是最终消费品都属于进出口并重的贸易模式,并不完全依赖出口或进口。但中国在第二、三产业均属于出口型贸易模式,虽然随时间有轻微程度的结构改善,但仍然属于出口依赖型的贸易模式,即无论是最终消费品还是中间品均扮演出口方角色,向大多数国家净输出商品。另外,从进口来源地的类型来看,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不发达经济体均是中国中间品需求的主要来源地,为中国提供原材料、自然资源等中间品,而发达经济体则是中国第二产业最终消费品需求的主要来源地。

从同种贸易品角度来看,就中间品而言,首先,中国的中间品进出口贸易结构在第一产业较为均衡,在第二、三产业中国均是中间品出口大国;其次,考虑中国与发达经济体的中间品进出口贸易结构,中国在所有产业中都主要扮演中间品净出口方的角色,中国长期向发达经济体输送中间品,特别是在第三产业完全扮演中间品净出口方的角色。

在第一产业中,就中间品而言,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较为均衡,与发达经济体的中间品贸易主要以净出口为主,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中间品贸易结构相对平衡。就最终消费品而言,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逐渐趋于均衡,中国向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的最终消费品进出口贸易结构差别不大,均逐渐从最终消费品出口大国转型为进出口并重的贸易模式。从中国的进口贸易结构看,中国向绝大多数经济体进口更多的中间品而非最终消费品,且这一特点在与发展中经济体的进口贸易中更为明显。从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看,中国向绝大多数经济体出口更多的中间品而非最终消费品。因此,可以判断在以农林牧渔为主的不需要深度加工的第一产业中,中国的对外进出口贸易以中间品为主,且主要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经济体出口中间品,向人力资本较低的发展中经济体进口中间品。另外,随着中国消费水平的上升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中国逐渐开始向更多的经济体净进口第一产业最终消费品。

在第二产业(轻工业)中,就中间品而言,中国大多扮演净出口方的角色,但从长期趋势来看逐渐开始向更多经济体净进口中间品,特别是向发达经济体净进口中间品的比例有所上升。就最终消费品而言,中国向绝大多数经济体净出口最终消费品。从中国的进口贸易结构来看,中国从绝大多数经济体进口更多的中间品而非最终消费品,中国从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的进口贸易结构差别不大。从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向较多经济体出口最终消费品而非中间品,中国向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口贸易结构多以出口最终消费品为主,而与发达经济体的出口贸易结构相对较为均衡。因此,在以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为主的轻工业中,无论是中间品还是最终消费品,中国多扮演净出口的角色,且主要向发展中经济体出口最终消费品,可以看出,中国在第二产业(轻工业)属于出口型大国,且产业较为成熟,多以出口最终消费品为主。

在第二产业(重工业)中,就中间品而言,中国向绝大多数经济体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净出口中间品,与发达经济体的中间品进出口贸易结构较为平衡。就最终消费品而言,中国向绝大多数经济体净出口最终消费品,且以发展中经济体为主。从中国的进口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几乎从所有经济体进口更多的中间品而非最终消费品。从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来看,中国早期向绝大多数经济体出口更多最终消费品,但贸易结构逐渐趋于平衡,向几乎所有发达经济体出口更多的中间品而非最终消费品,并逐渐开始向更多的发展中经济体出口最终品。可以看出,中国在第二产业(重工业)中仍属于出口型大国,早期出口以中间品为主,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开始向更多的发展中经济体出口最终消费品,同时仍然向发达经济体净出口中间品。

在第三产业中,就中间品而言,中国向大多数经济体净出口中间品,特别是与发达经济体的中间品净出口贸易结构中,中国几乎向所有发达经济体净出口中间品。就最终消费品而言,中国依然大多扮演着净出口方的角色,另外,相对发展中经济体而言,中国向更多的发达经济体净进口最终消费品。从中国的进口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几乎从所有经济体进口更多的中间品而非最终消费品。从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向大多数经济体出口更多的中间品而非最终消费品,另外,中国逐渐开始向发展中经济体出口更多的最终消费品。可以看到,中国在第三产业属于出口型大国,但多以出口中间品为主,另外,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第三产业逐渐向上游移动,开始向更多的发展中经济体输出最终消费品。在进口方面,仍然是从发达经济体进口最终消费品。 dDBo1QdLgTCKiygZsQF+/dPShD9kOYRNGNQpr7Wfi4HOUak/+ugUtnqXaEhD5Qn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