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什么是哲学?

第一节
哲学的语源和多重意义

一、哲学的语源

什么是哲学? 让我们首先从“哲学”或philosophy这个词开始讲起。它最初是古希腊人创造的,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而且是日本学者最早用“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然后我们借用过来的。西方文明作为一个近现代的强势文明,其文化范式和思想范式,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广泛进入中国以来,逐渐笼罩了整个中国的学术圈。今后我们要徐图改变这种被动状态,但首先要明了彼此的底细及其关系,因此我们需要从“哲学”的源头处讲起。 philosophy的希腊文是 ,将它拉丁化就是philosophia。 philo-(其动词是phileō,名词和形容词是philos)的意思是爱,sophia的意思是智慧,有的女孩子叫索菲亚就源于此。西方有一本书《苏菲[即“索菲亚”的另一种中译]的世界》也跟这有关,它就是讲一个女孩的哲学奇遇的。

智慧或sophia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智慧的人可以表现得很聪明,像苏格拉底;不过也可以表现得不那么聪明,而是像老子、庄子讲的某些得道者,显得笨笨的,有时还怪怪的,甚至孔子也讲“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聪明人的智性是对象化的,比如算得快,记性好,甚至知识广博、善解人意;但智慧的人更具备创造能力,能想到聪明人想不到的东西或者某个新的层面。而且,智慧含有更深远的时间维度,可以帮助人长久地生存,不止是个人的,还有家族、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另外,智慧能够把人的潜能和谐地实现出来,让人活得幸福。希望你们在哲学学习中直观到智慧的闪光,当然它不是现成的,要靠你的真切追求和当下际遇才可能获得。这门课如果能对你有所帮助,首先就要倚重那些历史上的大哲学家,其中的一部分确实可以给人带来智慧,哪怕只是一点点,却是画龙点睛的那一点。对智慧的理解,本来应该更倾向于实践的、生存的智慧,但在西方的哲学传统中,sophia一般就特指“理论智慧”了。不过在古希腊的时候,后来翻译为“理论”(theory)的这个词,最初意味着“动人的沉思”。

这两个部分——philo-和sophia——结合起来就是“爱智慧”,因此“哲学”对于古希腊人,其原意就是爱智慧。还不要忘了,“爱”对于古希腊人(其实也对别的民族的人)有“热烈地完全投入”的意思。你说我研究哲学,喜欢哲学,这都还不算是真正的爱。孔子有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爱”和孔子讲的这个“乐”是有相通之处的。古代的东西方哲人发现,世上居然有这样一种东西,你能被它本身而不是它的用途所吸引,甚至迷恋于它而不能自已。一接触它,就感觉人生一下子清新起来、美好起来了,如同找到了一见倾心的情人。的确,如果你能遇见一种智慧,完全醉心于它,一下子就被它带走了,忘却其他,这太难得了。这爱在古希腊人那里是有性的含义的,其实在孔子这儿也有。孔子那么喜欢《诗经》,特别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云云,孔子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汉语中“乐”有两种读法:lè 和yuè。所以,如果你能在哲学的爱智慧之欢乐里,感受到音乐的动人旋律,那就对了,不光是规律,还有某种不能够用概念说出来的更深沉美好的东西。

二、对“哲学”的中文表达

耶稣会士在明末清初到中国的时候,有时将philosophy翻译成“爱知[智]之学”,有的就直接音译为“斐禄所费亚”。后来在19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西周把它译为“哲学”,流传至今,因此这个词带有强烈的西洋和东洋色彩。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中国人不仅向西方学,也向日本学。虽然西方打开我们的国门比日本早,但是作为原初古文明的中国,负荷既远且重,所以向西方取经的脚步和热切程度在那个时候还是落后于日本的,而日本人又使用一些汉字,因此中国很多现代学术词汇,不止是哲学词汇,都是日本人翻译后我们挪用过来的。其实有的日译词不怎么合乎我们的思路(如用“辩证法”译dialectics从意思上就讲不通)。

还有一个问题,哲学这门几乎是最高的智慧之学,为什么不用我们中国本土的名号? 这样的词我们也不是没有,比如《庄子·天下》就讲到“道术” ,“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 曰:无乎[所]不在。”之后阐发了它的各种表现,可谓根深枝繁、宏大精微,所以中国人也完全可以用“道术”一类的词来表达对终极智慧的追求啊。而我们毕竟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正是西方文化横行天下的时候,学术上也是西风压倒东风,讨论哲学根本离不开西方,而我们又是通过汉语和汉字来思说读写,所以哲学的上手之处就只能是中西比较或中西纠缠的。如果真像有些人预期的,21 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太乐观,而且太单质化构思了!) ,到了21 世纪的某个时段,中国国力居前,文化影响巨大,那时候我们哲学系会不会改成“道术系”呢? 如果真是这样,我当然乐见其成。不过这种可能性目前还看不到,只是一个愿景;即使是这样,我们也应该存着这个心,我们心不死,不会无条件地认同这个philosophia,不会把它视作唯一的标准。但是我们现在必须与时偕行,“哲学”还是要讲,哲学的概念也必须要用,某些理路也要吸收,否则就是闭门造车,其技必劣。

三、哲学的本质多样性

哲学既然是爱智慧,那么要怎么爱智慧,具体爱的又是什么智慧呢? 这都是躲不开的问题。这里我需要特别强调一点,本课所讲的智慧或者哲学,不限于狭义的哲学,即不限于我们大学课堂主流对philosophy的理解,也就是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延伸到现当代的西方哲学,以及以它们为研究范式的哲学;它还包括东方的,比如中国和印度的,甚至包括一切符合我们的哲学界定(见下文)的精神追求,也就是包括任何民族的追求终极智慧的学问。哲学应该是广义的、多元的和多范式的,此主张本身或许就是一种智慧;这一点和科学不一样,虽然科学讲到底也是多元的,不过这个问题太复杂,只有讨论科学哲学或者穷极科学根本处才能够突显出来。在科学团体内,科学的呈现还是非常单一的,比如在目前学术界的主流里,只有一门西方人创立的物理学,很难搞出一个和它有重大差别的中国物理学来,尽管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哲学不一样,每个传统的哲学的话语体系,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也都有其存在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四、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关于哲学的含义,第二个需要关注的就是哲学和人生的关系。哲学追求的智慧和我们的生命或生存有没有关系? 现在科学技术被视为第一生产力,它已被证明拥有强大的改变世界的能力,似乎当今谁不搞高科技就要落后,就要受欺负,那么哲学是怎么一回事? 它与个人乃至人类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我们这种人类已经生活了那么长时间,历史上那些活得长的民族,都是有生存智慧的,没有它根本延续不下来,当然也可能有些有智慧的民族因为一些别的原因在历史上消亡了。可以说,爱智慧是现存人类( Homo sapi-ens,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智人)的本性。历史上有些人类就灭亡了,比如尼安德特人,一种古智人,在三四万年前就灭绝了。去考察他们的营地,会发现这些人使用的石器上万年内都没有重大变化。他们生活在欧洲大陆和亚洲西部,地理上相差几千公里的尼安德特人,比如从法国到俄罗斯,他们的生活方式却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当然,这方面的考古正在获得新发现,一些对尼安德特人的传统看法也正在修正,但他们的工具和文化缺少变化这个论断似乎还没有被推翻。其原因也让人猜想:比如,他们原初的身体结构和生活方式比较适应那时的环境,可以长久地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所以也就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他们的平均脑容量不比我们少,甚至还更多些,是不是其脑结构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或者说与现代智人相比有不同的神经回路,导致了他们一味坚守传统?

一个现代智人的社群被孤立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它的口音、服饰乃至某些生活方式就会改变,尽管在某些方面还会一直坚守。比如我国福建等多山地区,隔了几条山,口音就不同了。还有江浙一带,相隔几十里就有一种方言,他们彼此听起来都费劲。我们这种人类不仅好变,而且爱琢磨事情,不安于现状。每个人群都要应对自然或者人事的挑战,所以最初的人类思考(包括原发的哲理思考)都带有很强的求生存的意味,当然也可以很缥缈究极,比如神话、宗教。西方哲学自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理论色彩越来越重,有背离哲学最初意向的倾向。歌德在《浮士德》里面借魔鬼之口说出这样的话:“亲爱的朋友,理论都是灰色的,只有纯真的生命之树长青。” (该剧第一部)浮士德最初饱读经典,但浸泡久了,就觉得乏味,就不想要这些理论——首先就是哲学理论——了。他觉得自己应该要生活,要生命力,于是出卖自己的灵魂,和魔鬼做了交易:你给我青春的生命和大能,我把人格押给你,只要我何时满足了现状,就算输了。

就这样,哲学在西方的形象变得越来越灰色,就像猫头鹰一样,所以现在哲学的标志性动物似乎就成了猫头鹰,这里边也有黑格尔的原因。他写道:“哲学把它的灰色绘成灰色……不能使生活形态变得年轻,而只能作为认识的对象。密纳发[雅典娜]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 白天过去了,傍晚时别的鸟儿都回巢了,猫头鹰这时才飞出来,站在树枝或雅典娜的肩头上,冷静地打量一切。黑格尔的意思是,哲学就要像猫头鹰一样,在生活的事情发生之后,一切都平静沉淀下来了,它来反思已经发生的事情,这样才能冷静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这种对哲学的看法,甚至在古希腊时期也不是全对的,更别说对东方了。中国古代哲学从来都和我们的生命体验息息相通,有着知行要合一的传统。还有,中国哲人认为黑夜和白天相互补充,阴阳相交、相对相成而发生,你看太极图就是这样。对我们的祖先来说,哲学与生命是不可分的,单纯地去冷静反思是不够的,在某些关键点上甚至是不对的,会丧失掉应机的智慧。

五、哲学靠技艺形成传统

哲学还有第三层特点,对于不同的哲学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就是爱智慧一定要形成一个传统。虽然说哲学思考是人的本能,哲学问题大家也都在思考,人在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候,最富于创造激情的时候,或者初见哲学的时候,都可能是“很哲学的”,但是这种感受往往不长久,就像遭遇诗歌的感受一样,读的时候很感动,后来就淡化和忘却了。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哲学都是特别有影响力的,形成了伟大的哲学传统,比如我们将会学到的印度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

哲学靠什么形成一种传统呢? 要有一种内在的运作机制,或 意义发生 和保持的结构 ,就像棋类游戏的结构一样。我们在生活中可能都会发明一些简单的游戏,但大多是娱乐之后就遗弃了。可后来发明了一种下棋的游戏,比如我们的围棋、西方的王棋等,它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则,造就了一个结构,让棋子总能够重摆,棋局可以不断更新,人们就能够从这种游戏中获得不断的乐趣甚至思维上的磨练,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就形成了一个传统。哲学也以类似的方式形成自己的传统,造就了所谓的哲学史。所以我们现在谈的哲学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哲学活动源于人的自发思维(自下而上),另一层是哲学要形成一个可持续的传统(从过去到未来),一纵一横;这第二层意思要以第一层为前提,但是如果没有第二层的结构保障,第一层便不能够被很多人分享和理解,至多也只是类似于文学和宗教里灵感的显现罢了。

那靠什么形成哲学的棋局结构呢? 这就要凭借某种 技艺 technē ) ,它特别能够启发和维持当时哲人们的原发思想。比如《周易》之于中国古人,数学之于古希腊人,瑜伽之于古印度人。当然,各民族的语言也是技艺,而且是更根本的思想技艺。所以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具体技艺中产生的哲学,其风格可以相差很远,没有可以度量它们谁更高明或谁更真实的唯一标准。

六、哲学的无用之大用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哲学有没有用? 这不仅是摆在哲学学习者面前的问题,也是摆在每一个勤于思索的人乃至每一个不甘平庸的民族面前的问题。可以说,哲学可能是现存学术体制里最没有“实”用的学科,甚至比文学都不如,更别提计算机软件、金融、机械等学科了。不过,哲学虽然没有实用,但有虚用,而这虚用可能正是要害所在。或许在你最不留意的时候,最苦闷的时候,或思考一个艰深问题的时刻,哲学出现了,给了你关键性的提示。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来,而在哲人看来,恰恰是这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用上了,也不知会把人带向何方的特点,才真正给劲儿,如中国古人讲的“阴阳不测之谓神”(《周易·系辞上》)。哲学就像在下围棋的时候,布在空处的一枚子,开始时许多人不知道它有什么作用,甚至不知道它对你是好还是坏,不过走下去,就可能会发现这枚子是绕不过去的,有时候就成了决定胜负之所在。

我再举一个例子。中国派了不少留学生去国外求学,自己也在培养大量的研究生。我们学生学知识和考试的能力在世界上即便不是首屈一指,也是名列前茅。不过很多年过去了,在科学最顶尖的创造领域里却鲜有中国大陆人的身影。我个人感觉,其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学科学的人才缺少哲学的真感受。我国教育体制受苏联影响,学科之间的壁垒很坚固。你一个数学系、物理系的学生去学文学系、哲学系的课程,会被认为不务正业,所以学生们就只钻研自己学科内的那些问题。开始时可能进步很快,成效显著,不过视野也被限制住了。在关键的时候,最需要突破的地方,感受不到问题和思维的边缘,发不出奇思怪想,便成不了伟大的科学家,只能是一个资深的科学工作者罢了。我也曾在西方读过书,接触过不同地方的学生,表面上外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我们的学生很能计算,又很刻苦,解决一个个具体的考题也往往是出类拔萃的。可是越到后来,越是到研究的摸索阶段,我们的优势就越来越小,甚至成了劣势了。因为在一个框架内太久,过于习惯它的规范,就不容易产生边缘想象,出不来有理可讲的怪招妙意。而这种哲学的头脑在我们的历史上却并不缺乏,中国人创造了多少新东西呀。这就是哲学之虚用的一个表现。一般说来,“异想天开”这样的表达不被看作褒义词,往往与离经叛道联系起来,不过它确实可以用来形容哲学。就是说,你的想法可能又奇又怪,又狂又妄,和流行的想法都不一样。但如果真的是深入有据的,那么就有可能触及根本。就像当年罗巴切夫斯基想到了非欧几何空间的可能,在大家都不去想或想不到的地方,他想到了,这个时候似乎天都开了。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 那些伟大的哲学家往往都是异想天开者。可以说,这也是哲学的一个特点。这其实也是我们这种人类善变的一个表现。但善变也不一定都好啊,所以我们这种人类还是有很多缺点的。

作为人的原发思维,哲学近乎诗、艺术和原始宗教;另一方面,哲学又要讲道理,运用理性,好像近乎科学。就这样,爱智慧处在艺术、宗教与科学之间,却和它们都不一样。艺术要表现这个万千世界,科学总想把对象运转的规律搞清楚。当它们穷根究底的时候,哲学都可能冒出来。哲学就是这么没有定所,半实半虚。就像中国的横断山脉,经常有断裂,但是断裂中可能还有隐蔽的连续在其中,就像太极拳所讲究的,是“劲断意不断,意断神不断”。这是和科学不一样的地方。而这种藕断丝连或裂隙中的发生,恰恰向我们揭示了哲学最重要的特点,即它要涉及人类思想的边缘,也就是要面对 边缘问 (marginal issues)。 M+qxUgiCQHg4ZQslqVns9KbQQk/nvAYq7FcEXfWqwV5IJWKsZLGj+lrl/QIUsR3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