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古印度的终极实在观和中西印对比

印度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按形成哲理语言的时间说来,印度哲学是最古老的,但它的哲学和宗教是不可分的。印度哲学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哲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比如佛教传播到了中国乃至东亚,参与塑造了汉代之后的中国古代哲理。印度哲学对西方当代哲学也有影响。德国大哲学家叔本华说他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就是读到了《奥义书》,给他开启了一个无比清新的思想天地。主要由于这种印度智慧——《奥义书》和佛教——的启发,他走出西方传统的哲学框架,提出了几乎全新的命题,并且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发展。印度人首创了数字零(sūnya),和佛家讲的空(sūnyatā)原是一个字。零的提出可能受到了关于空的思想的启发,它认为空本身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充满到无法形容,因而更重要,就用一个0来表示。这0通过阿拉伯人传到西方,我们现在也还在用。

第一节
概述

古印度最重要的文化经典就是《吠陀》,约产生于西元前1500年(甚至更早)至西元前800年。 《吠陀》流传到现在一共有四大部,最古老的是《梨俱吠陀》,另外还有《娑摩吠陀》 《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每一部《吠陀》又分四部分:《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其中《本集》由对神的颂歌、祭礼和咒语等组成,是由雅利安人(Aryan)带来的。 《奥义书》是对《吠陀》乃至整个前三书的哲理含义的反思和阐释,大约出现于西元前八世纪到西元一世纪。

印度处于欧洲与中国之间(偏南),印度文化的特点也几乎处于两者之间。创造《吠陀》的古印度人与欧洲人所使用的一大部分语言,都同属于印欧语系。但印度文明与欧洲文明非常不一样,后者比较纯粹地保留了原始印欧人的竞争性、侵略性、进攻性,哲理上也是形式特别突出。印度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印度文化并不只是雅利安文化。在印度河流域本来就有一个灿烂的达罗毗荼(Dravidian)文化,在20世纪20年代才被挖出来。除了其他方面之外,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文化为印度文明贡献了瑜伽修炼术,因为在遗迹中发现了做瑜伽的塑像,而在《吠陀》早期经典中并没有明确地提到瑜伽,迁移到其他地方的雅利安人文化中也没有出现瑜伽术。 1 后来的发展表明,瑜伽和《吠陀》《奥义书》的智慧有某种内在的契合(我们以下会说到),实际上显示出瑜伽修炼对于《吠陀》精神的再造,从而导致印度哲理形态很不同于欧洲哲学。这是人类文明史上很成功的文化与精神的融合。

印度人善做抽象、繁复而又不失精妙的思维工作,精神感受力非常深邃、敏锐、高绝,像喜马拉雅山一样,一定要达到超言绝相的地步,才觉得尽兴。季羡林先生用两句话来描述印度文化:深刻而糊涂,清晰而浅显。前一句用来形容我们今天讲的印度的正宗文化,即古印度教和《吠陀》经典传下来的主流文化;后一句是说被伊斯兰人征服后的印度土地上的伊斯兰文化。虽然印度人发明了因明逻辑,但是他们认为最重要最深刻的理解是超逻辑的,这就是所谓的“糊涂”了。另外,印度人对历史的记载尤其是历史的纪年不在乎,印度历史事件发生时间按不同意见差个几百年,完全无所谓。他们会对中国人为孔子是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还是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争论不休大感惊诧。他们认为,重要的是得到真见识(insight),这是精神上的领悟,所以思想一定要飞翔起来,超出事实认定。往好处看,这真是一种难得的糊涂!

印度是对古代中国产生过重大哲理影响的唯一异文化,而且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中印文化交流一直是美好的,非但对双方没有造成伤害,反而使她们尤其是中国文化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促进,多样性增加,这是极难能可贵的。我觉得促成这种美好的一个关键,就是“丝绸”之路,它纤细得让强力过不来,而思想和货物却可以通过。当然,这种中印交好与双方的民族特性和文明特性也很有关系。

印度人有着几乎是天生的宗教热情和天才,宗教流派丰富无比,甚至是稀奇古怪、无所不有。印度文学华彩照人,描写细腻婉转,但又不失真情和微妙的人生感受。其中最伟大的《罗摩衍那》和《沙恭达罗》,都有世界性的影响。季羡林先生说《罗摩衍那》三百多万字,实际上几千字就可以全交代了;但是印度人不这么认为,而是认为只有反复变奏才能把意思表达充分,由此看来她的文学具有强烈的音乐性。说到印度的音乐歌舞,更是从娱神到传情,绚丽动人,相信每个看过印度歌舞剧电影的人都留有深刻印象,虽是现代表达,但也源自深厚的传统。

印度哲理和宗教不分。不同于古希腊,印度的哲理就存在于宗教学说之中或者是存在于对宗教的阐发之中。正统的婆罗门教(后来称为印度教)尊《吠陀》为经典,从中衍生出很多流派,比如数论、正理论、胜论等。不尊《吠陀》为经典而且在某些方面有反叛的就叫非正统派,比如说耆那教和佛教,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吠陀》和《奥义书》的影响。当然正统派和非正统派的具体学说也有明显差异。比如《奥义书》讲梵我的绝对真实,佛家却讲缘起、讲无我,这不一定是正面对立,但是毕竟倾向不同。佛教产生于西元前6世纪,相对于早期的《奥义书》也要晚一些了,经过了孕育、发展、繁荣、传播、衰落,到了13世纪左右在印度就消失了,到了19世纪后才有些复活的迹象。但是佛教在亚洲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并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古代印度,除了唯物主义的顺世论讲享乐和物质第一,几乎所有的流派都分享着下面这几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是信轮回转世。这个是中国原来没有的,后来随着佛教而传入。它说的是:人或者一个生命死了,灵魂却不死,根据你前生做的事情或善恶之业(karma)而再投胎,善业多的投胎的层次高,恶业多的层次低,而真正的大解脱恰恰是要超出轮回,就不用再投胎了。他们认为,另两种看待生命和灵魂的观点即身死灵灭和身死灵定是不合理的,后者只依据这个生命一生区区几十年的行为,就来决定其灵魂的永恒命运。情况应该是:灵魂超出了个体的身体,进行漫长的多世多重的生命历程,以承受业果,接受教训,忏悔向善,最终赢得解脱。所以,这整个思路反映出,印度古人追求的终极恰恰不是存在本身,而是要超出轮回的存在,进入另一种状态,也就是一种说不上存在也说不上不存在的更真实状态。

第二是苦行。印度人认为人生或生命的苦难只靠理智和献祭是无法摆脱的,如果不克制欲望,就得不到解脱。所以印度的哲学流派几乎都不满足于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而具有一个精神上追求的维度。

第三是印度人认为是无明(avidyā),而不是基督教讲的原罪,是一切苦难的根源。无明是指根本的认识出了问题,对世界、对自己的认知失掉了光明,失掉了真理。因此人类的苦难恰恰来自自己的无明,而超出名相执着的知识可以使人获得解脱和大安乐,甚至成为神,但是在他们看来成为神还不是最高的。

第四是他们认为瑜伽是获得解脱最重要的法门,有的流派甚至认为是不二法门。瑜伽修炼起于身,印度文化中身体还是很重要的,不是单纯地信仰就可以得救了,但是他们也认为最后要达到的是纯意识,而纯意识是高于身体的。

第五是印度哲学几乎都是人生哲学。印度正宗文化对人世间的享乐并不排斥,主张享乐在某些阶段也是应该的,所以印度教中不乏对生命的颂赞甚至对性力的某些赞美。但是在最终的看法中,人生是充满苦难扭曲的,要征服这种苦难就要追求真理。我的老师之一普利甘德拉(R. Puligandla)教授曾说:印度的宗教都始于悲观主义,终于乐观主义。悲观在于,它们认为人生有根本的问题和苦痛,因为人几乎天生都是无明的,易于去执着对象性的东西;乐观则在于,解脱的最后希望也在于人本身,不一定需要靠外力或神恩,靠自己的努力达到慧明就能获得大自由大解脱。

历史上印度受到异族文化统治近千年,先是伊斯兰教,后来是英国的基督教和军政势力,最后在甘地和尼赫鲁的领导下取得了民族独立。但印度的民族独立,和我们中国追求民族独立、应对西方挑战,所走的文化之路很不一样。中国通过抛弃自己祖先的文化,全盘接受西方的学术、科技乃至某种意识形态,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走向现代化。而印度不是这样的。甘地受美国梭罗、俄国托尔斯泰(含某种意义上的基督教)的影响,尤其是继承了印度历史上《吠陀》《奥义书》及佛教等传统,提出非暴力抗恶的思想。甘地的非暴力主义似乎是个悲剧,他本人就被暴力暗杀,但他的伟大和思想光辉举世公认。可见现代印度的建国,是把复兴自己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应对西方文化挑战结合在一起的。他们建国后致力于恢复传统,比如梵语在主流社会中早就死亡了,他们却要把它定为国家的官方语言之一。印度的总理在最隆重的场合,也总是穿戴自己的民族服装。 BsQKixZUbcwNWFDNI+YwEVDlPHgbBbuP0qf9csmppRLipJunOT/zDLbXNuOW5C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