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世上已经有过许多种哲学导论,但眼下这一本却有独特之处。首先,如其书名所示,它不仅不局限于西方哲学的框架,而且也不止于以西方哲学为主,再添上一些非西方的哲学以为附庸,而是从基底结构上就是三体的。 也就是说,它承认并尊重中国、西方和印度的哲学传统的相互独立性,尽量原本地揭示它们各自的哲理特色,特别是各自独到的思想技艺和方法,并让它们相互摩擦和对话,既有相互欣赏的好话,也有相互批评的冷言,以便读者(当初是听讲的学生)产生痛切的思想边缘感。

其次,当初讲授这门课时,没有用教科书,而是采用了三家的哲学原著,通过解读它们来激发学生们比较原本的哲理感受,逐渐习惯于与古今中外的伟大哲学家们直接交流。

再次,此书主张哲学是对 边缘问题 的各种合理探讨,与流行的“世界观”“方法论”“总规律”“科学的科学”“批判理性”“澄清语言的逻辑结构”等说法都不同。“边缘”意味着处于半实半虚的境地,超出了现成的理性手段,要面对深邃的不可测,但毕竟还是站在广义理性之中,要讲出一番道理,可加深我们对自己生存和所面对世界的理解,而不只是激发感觉和形成信念。所以哲学不是科学,当然也不是科学的科学,而科学在其边缘处或大变革时,倒可能是哲学。以下解说此“边缘性”时,甚至引用了量子力学解释中的“非定域性”的例子。当然,这只是激发思考的手段,并非认为一定要通过非定域性来理解哲学的边缘特点。同理,哲学不同于宗教和艺术,但在后两者的边缘处,也可发现投入生命的和活泼动人的哲学。

书名只叫“哲学导论”,而非“比较哲学导论”,是因为此书的重心在探讨“什么是哲学?”,而不是对各种哲学进行比较,后者只是进入前者的隧桥之一。在今天,不具备哲学的“他者”视野,或超出某一种哲学传统的格致工夫,就难以领会哲学本身的微妙含义。可以说,哲学已经进入了一个“之间”化的时代。没有在诸哲学传统之间的“惚恍”(《老子》21章)体验,就不会有哲学理解本身的真际与可信。之所以仅仅讨论中、西、印三方,是因为我的知识局限。事实上,任何民族的深远文化传统中,都可能蕴含着哲学,关键是我们的思想眼力能否看出它们来。

此书源于我在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多年授课(成稿详情见本书后记)。与学生和助教们的互动,不仅有助于我相关思考的持续深化,而且让我时或体会到思想的愉悦乃至边缘情境,而这样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文本来进行了。此课主要使用两套原著教材,一套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另一套是我自编的《“哲学概论”课教学资料》(正文及注释中简称《资料》),以复印本形式在校内流传,主要包括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原著节选和某些注解。后者没有正式出版,可喜的是,本书编辑已经将此《资料》的电子版放到网上,读者通过书末“参考文献”开头处的二维码,即可阅读。

壬午年(2002),我为那套自编的《资料》写了一篇前言,让我来引述其中的一段话,以追怀这18年来的教学与思想经历,激励正要叩响哲学门扉的有心人:“为了引出哲理思索的原发趣味,不仅要突破一个人或一派人的理论框架,还需要突破某一个文化或文明的思想定式,尽量在不同文化的哲理思考的对比中来领会哲理活动的根本丰富性、变易性和相映成趣的效应。‘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非如此,则无由见得人类思维百川奔海、互激互荡的惊涛骇浪和洋洋大观,生不出至奇至伟的大感受。”

张祥龙
庚子年(2020)秋日写于北大畅春园 YiGkflv1QrMqR0C3Cyt70IEY4rcmpOl0d3vgrH7MD+dWKhn3HcuI9fonX6+nb1j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