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最好?

一个人选择什么职业最有利于自身的发展?选择什么职业让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最大?这应该是自古以来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都要考虑的问题。如果我们特别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家长和孩子在处理这一问题上存在着误区。

误区一:读书为了升官发财。

在《论语》里,子夏有一句话“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里面的“优”字通“悠”,指的是有余力,翻译过来就是:做官(工作)之后有空闲的时间就应该去学习、进修;学习之余还有闲暇,就去做官(实践)。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而优则仕”都被理解成读书读得好了就应该去当官。

在当今社会,受不正当风气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人物欲太重,做什么事都抱着功利的心态。他们认为付出就是为了获取回报,读书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如果通过读书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读书无用论”就会甚嚣尘上。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既是直接的,也是间接的。

书籍中记载了前人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成果,通过读书可以学会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使人明理、明智,可以使人的思想和气质升华。当然,读书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

读书可以增长见识。通过读书,我们可以站在先贤的肩膀上,以更加开阔的眼界和更加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未来前进的方向。古代读书人的志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说的是读书人如果不能安邦定国,为国家效力,就应该治病救人,造福苍生。周恩来在年少时就立下宏伟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以,如果读书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就能舍弃小我,成就大我。

误区二:职业要“高大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儿时,出于神秘和好奇,向往宇航员的工作;出于关注和敬仰,渴望自己成为科学家。长大后,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很多人转而向往那些工作轻松体面、收入高的职业,不乐意从事付出多、收入少或者通过体力劳动获得报酬的工作。

然而,人本各有所长,有的人适合知识密集型的工作,有的人适合劳动密集型的工作,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但在家长和社会的影响下,有些本不适合从事知识密集型工作的孩子走上了考学之路,结果大学所学非所愿,专业知识学习不透彻,找工作时又眼高手低,最后只能在家待业。相反,有些孩子早早地明白自己的特点,通过技术学习和能力锻炼,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无论是收入还是幸福感都比一些名牌大学毕业生还高。

在历史上,有些人不走寻常路也照样能名垂青史。在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78—139)和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429—500)生活的年代,自然科学研究被视为旁枝末技,是上流社会的人士不屑于从事的行业。所以当时多数家长不会让孩子选择这些方向作为其一生的事业。可是在今天看来,靠读书博取功名的人又有多少能赶上这两位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呢?

许多外国科学家年少时的志向也曾不被父母看好。例如,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1809—1882)在小学时学习成绩一般,在老师的眼里,他是个不务正业的学生。他不喜欢坐在教室里学习,一有空闲就到野外去。那些欢唱的鸟儿、翩翩飞舞的蝴蝶、鲜艳迷人的花草都能让他停下脚步。他热衷于采集标本,观察鸟兽虫鱼的活动。达尔文从小就有很强的搜集欲望。各种矿物、鸟蛋、昆虫和植物的根、茎、叶等都是他喜欢搜集的对象,他还喜欢将这些东西分门别类地放在他的标本室——一间空屋子里。这些爱好在别人眼里都是没用的,却是他以后的事业的奠基石。1825年,父亲送达尔文到爱丁堡大学学医,但他对医学不感兴趣,业余时间都用在搜集标本、研究生物上了。后来,父亲又送他去剑桥大学学习神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牧师。可达尔文对神学也没有多大兴趣,课余时间仍在研究生物学。最终,达尔文还是将生物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以博物学者的身份登上“贝格尔”号进行全球旅行。在1859年,他出版了轰动世界的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科学系统的生物进化理论。

梳理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成功历程,我们都可以发现兴趣的作用。本书的主人公——我国当代著名的农学家袁隆平其实是一个地道的城里人,但他却选择农业作为自己的事业,这是为什么呢?

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于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他的童年及青少年时代主要是在武汉和重庆度过的。我们知道,在袁隆平的青少年时期,正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青年掀起了“工业救国”的热潮。对于袁隆平这样一个生长在大城市,并自小就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人来说,在当时工业救国的普遍思潮下选择农业作为自己毕生从事的事业,实在是出人意料。

梳理袁隆平的成功之路,我们都会有一个疑问:是什么力量使他如此义无反顾地选择农业作为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是什么力量使他在面对一个接一个的难题的时候依然百折不挠?是什么力量使他在各方面的重重阻力面前毫不退缩?

谁也不会想到,袁隆平成为当今世界的知名农业科学家,最初的动力却源于儿时的一个美丽梦想。他说:“我学农其实源于一次偶然的事件,读小学时老师组织了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去参观一个私人园艺场,当我看到红红的桃子挂在枝头,紫红的葡萄一串一串地垂在架上,整个园艺场花红柳绿,一派丰收美丽的景象;巧的是,当时正在上演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影片里的主人公对城里的生活感到厌倦,只有在梦里回到乡下美丽的田园生活时,他才会感到快乐。想吃红彤彤的苹果,推开窗子一伸手就可以摘到;想喝牛奶,院子里的奶牛走过来,接一杯就喝。电影里的镜头和眼前的景象叠加起来,我觉得田园确实太美了。当时就想,等我长大以后要是学农就美了。如果老师那时带我们去真正的农村看看,知道当时的农村生活又苦又穷又脏,那我一定不会去学农了。”

袁隆平觉得园艺场美,从而使他对农业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做有兴趣的事情即使花了再多的时间,投入了再多的精力,都不会觉得累,更不会觉得枯燥。儿时的参观让袁隆平选择农学作为自己的大学专业。在后来的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他找到了研究杂交水稻的职业乐趣,发现了农学的美,所以他才能一辈子无怨无悔地从事这个艰苦的工作。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参加工作之后,袁隆平专心研究杂交水稻,不仅改变了他自己一生的命运,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14亿多中国人的命运,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试验田;如果不在试验田,就一定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就是袁隆平的真实写照。

从上述几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如果能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入手,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让兴趣与梦想结合。既能享受到职业乐趣带来的精神愉悦,又能借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应该是选择职业的最好标准了。 rCj4uc2JwRUyCAdRwMiwlOeytFrNbQdCXALH00WYlt1d2/YHJYDf77LnoOuZ1h+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