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体验性识解观与主客二性

我们(2005,2007)曾基于体验哲学和体认语言学反思了传统哲学观和(后)现代哲学思潮对建构翻译理论的直接影响,针对它们所存在的要害问题建构了新的翻译模式,首次提出了翻译的体认性:我们面对相同或相似的客观世界,又有相同的身体器官、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这就成为人类思维具有共同性的体认基础,也是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的体认基础,以此来限定“读者反应论”“读者中心论”“读者决定论”“意义不确定论”“译者自主论”等受后现代哲学思潮影响较重的翻译观。同时,人也具有一定的主观认识能力,这就可用以解释为何全世界各民族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语言,也可解释同一文本为何在不同译者笔下会有不同的译文,以此便可消解过于强调“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翻译等值论”等传统观念(参见第三、四章)。

我们的结论是:语言、意义、理解和翻译等既具有体验性和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和创造性,本书根据马列主义的唯物论实践观和体验哲学,拟将蓝纳克的识解观修补为“体验性识解观”,以期能较好地从理论上解释翻译过程中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1.体验性识解观

马列主义传承并发展了旧唯物论中有价值的观点,且将其与辩证法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了“辩证唯物论”(Dialectical Materialism)(Marx 1845),一方面坚定地认为物质决定精神,另一方面又承认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更为重要是他们力主将该理论用于“改造世界”,且将其拓展到社会学研究之中,创立了“历史唯物论”(Historical Materialism),实现了哲学研究中的一次大飞跃。

体验哲学接受了唯物观,认为概念和意义主要是基于人类对客观外界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观点:“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本书将其整合为“体认原则”,前者指概念和意义要受约于客观世界和身体结构,这是人类思维以及表达思维的语言具有共性的基础;后者指人类的认知加工方式,可用以解释语言表达存在差异的原因。也就是说,概念和意义的形成既与对客观事物的体验有关,还取决于人类对客观世界所实施的主观性理解,正因为人们的体验角度和认知方式必有不同,作为体认结果的语言也就有了不同。体验哲学的“体、认”这两个关键观点就可用来较好地解释人类认识和语言为何有同有异,也为翻译具有可能性和差异性提供了一个理论阐释的框架,亦足以证明马列主义唯物论实践观、体验哲学和体认语言学具有较大的解释力。

蓝纳克将意义等同于“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与传统观念论(Conceptual Theory)仅三字母(-ize)关键之差,却蕴涵着许多根本性差异,实现了传统意义观向认知意义观的飞跃,但我们认为他过于强调了语义的动态性、人本性、主观性、识解性,忽视了体验性和互动性。我们基于唯物主义和体验哲学拟将其修补为“体验性概念化”(Embodied Conceptualization)。由于蓝纳克尝试用“识解”来解读主观性的概念化过程,因此该术语就相当于本章所说的“体验性识解观”(Embodied Construal View),其中包含两个要素:“体验”和“识解”,前者可用以解释语言、意义、理解、翻译的客观性,后者可用于解释它们的主观性;若将这两者有机地整合起来,便可实现较为圆满的辩证统一。

各民族对客观外界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时的第一步,就是要对外界事体(包括事物、现象等)进行类属划分和范畴确定,人们在这一心智活动中既要考虑到事体本身的特性,也要兼顾到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方式,对人类生存和生活世界的影响,这才能解释不同民族对同一客观世界既可能有相同,也可能有不同的认识结果,例如“颜色场、亲属场”等中的同与异。人们在理解一个词语的意义时也要根据该词语在心智中所被激活的相关经验和概念内容,同时还取决于识解方式。

舒尔特(Schulte 1987:2)指出:

……the study of multiple translations of a single poem can enlarge the translator’s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研究同一诗歌的多种译本可以拓

展译者对文本的理解。)

本章则基于同一首《枫》的40篇英语译文,重点解析这40个译者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和表达,据此得出结论:同就同在类似的“互动体验”,可依据互动体验做出合理解释;异就异在不同的“认知加工”上,通过识解做出合理解读。同时,透过这40篇英语译文,还可使我们对张继的这首诗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2.客观性

我们在“识解”的基础上增加了“体验性”,以弥补该术语因过分突出主观性而容易产生新的偏差,这也可从我们所收集到《枫》的40篇英译文得到验证。

我们在阅读这些译文时,明显有一个感觉,各位作者都在努力体验着原作者张继所体验到的经历,都在理解着张继所描述的场景和境界,以期能获得诗歌中的各种含义。尽管各位译者的理解和翻译有所不同,但是主旨还是在努力反映张继的原意,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各位译者译的都是“枫桥”,从没人将其随意修改为“廊桥”“蓝桥”“康桥”等,更没人将“枫桥夜泊”改译为“廊桥遗梦”“蓝桥魂断”“康桥别了”等等,而都是在张继所设定的圈圈中作有限的不同识解。

各篇译文的表述虽不尽相同,但明显看得出这些译文的内容都没能跳出张继所描述的主题,这也完全证明了体验性识解中的“体验性”的含义。选词和译法上的差异,正说明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足以说明翻译的自由性和放纵性。

3.主观性

我们知道,人们对同一现实世界进行不同方式的概念化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因此,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理解就不可能完全相同,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就会有不同的解读和翻译,后现代哲学思潮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来否定文本和话语有稳定不变的意义。但长期以来,有些学者仅只被动地接受了这一观点,以为“主观性”本来就是主观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因而很少有人对其做出过深入思考,未打算系统分析不同读者理解同一文本究竟存在哪些差异,有哪些变化,是否很大,有何规律可循。很多人深感对其加以限制性描写难以下手,无从说起,因此大多国内外学者对翻译主观性仅停留在描写层面上,未见有何深入探究和理论阐述,更不见从认知角度做出理论解读。

体认翻译学属于解释性学科,就当解释读者兼译者在理解和翻译源文的过程中如何发挥主观性作用,或者说,译者主观性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应如何对其加以描写、说明和限制?本书拟尝试运用“识解”对翻译的主观性做出理论解释。

正如上一章所述,“识解”指人们可用不同方法认识同一事体和情景的能力,具体指人们在“确定不同辖域、择用不同视角、突显不同焦点、定位不同精细度”等方面来观察事体和解释场景的差异,据此所形成的概念体系、语义结构和语言表达也就必有差异。

蓝纳克(Langacker 1991)在论述“识解”五要素时并没有考虑到认识上的顺序性,是按照“详略度”“范围”“背景”“视角”“突显”。本书中拟将其排序为“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加以解读,以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体认规律。首先,讲话人表达时要确定一个范围或辖域(Scope),主要将说哪一方面的事情,涉及哪些背景知识(Ground),然后再考虑到论述的视角(Perspective),这又包含3点:视点(Vantage Point)、客观或主观描述(Objective or Subjective Description)、心智扫描方向(Direction of Mental Scanning)。

讲话人不可能将场景中所有信息都表达出来,只能择其相对于背景而言更为突显(Salience)的部分,同时还可取“从详”或“从略”的方式(Specificity)。这样蓝纳克就将“识解”分为以下五项内容:辖域、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笔者曾与蓝纳克本人讨论过多次,这五项内容似有重复,他也很坦率地承认了这一点。根据笔者的理解拟将“辖域”和“背景”合并处理较为妥当。我们认为这四项内容也可作为分析译者主观性的理论框架,下文将结合《枫》40篇英语译文作具体论述。 AjLPNb/q2gTfju+Amp7NpBaeggfACaxH+kGQKc4MknK+Qnf3kSJF9+A7QDDVOis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