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描写翻译学

当代翻译理论提出了很多新理念,其中两个重大进展为(Bassnett 1980;Hatim & Mason 1990:3-4;朱纯深2008:152):

(1)从关注翻译成果转向翻译过程;

(2)从规定性研究转向描写性研究。

我们认为这两个转向是互相关联的,研究翻译成果常离不开翻译标准,而标准往往又是规定性的;若将研究重心移至翻译过程,就可绕开纠缠不清的标准问题,注重描述翻译作品本身,研究其在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技巧和策略,以期能发现规律,建构译学理论。

第二个转向具体体现在霍尔姆斯(Holmes 1972)对翻译学作出的如下分类:

图12.1

这一分类使得“描写翻译学”(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Descriptive Translatology)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图里于1980年就论述了这一方法,于1995年以《描写翻译学及其发展》(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为书名出版专著,将翻译活动视为发生在特定文化、社会、历史语境中的交流事件,强调了语料收集,建构语料库的重要性,可基于这一思路对具体的翻译实践和成果进行描述性分析,提升了翻译研究中的客观性。图里还以一系列的“行为常式”(Norm)为焦点,重新界定了翻译学的性质,并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描述性研究的地位、用途、研究方法等,以及翻译语料的个案研究。图里的这本论著使得译学研究从规定性研究转向描写性研究,使得该领域的研究增添了一种新范式,对当代翻译理论向纵深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们基于一首唐诗《枫桥夜泊》(本章中,包括本书目录中,以下简称《枫》)40篇英译文所进行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正属于这一领域的思索。笔者还联想到论文的基本结构“论点+论据”,语料描述主要提供的是论据,它虽比随便举例更为可靠,但相对于“论点”来说,当居次位。正如铁木钦科(Tymoczko 1999:25)所说,它是一门“纯粹实践,毫无理论可言”(pure practice without theory)的学问。我们认为“理论思辨出论点,语料收集出论据”,也就是说,通过理论层面的学习、钻研、反思,才能在更高的层面上产生有影响的成果,对语料的描述可产生更为可靠的数据,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一篇名副其实的论文。基于此,本章对《枫》40篇英译文进行分析时选用了“识解”(Construe,Constual)作为理论基础,正符合这样的写作原则。因此,描写翻译学(Toury 1995)尚需与理论翻译学紧密结合起来才更为完美,前者不宜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笔者(2005,2008)于2003年基于此思路拟构出体认翻译学的基本思路,本章便是在此基础上写成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gNIxpWqeEd3pLVRm9BKsK1pgM5Qy9qvxYKqS8iVKwcEenV9gjCJojNfL+o6WR+M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