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老师分享】
打通校园与社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成长

张义飞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老师、CTB指导老师

北大附中(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致力于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的杰出公民。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热忱服务社会,并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心。鉴于这个培养目标,学校高中部建立了四大学院、四个中心。行知、元培、博雅、道尔顿(Dalton)四大学院提供多元化的学科类课程,四大中心提供活动类课程,以满足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的需求,从而实现学生的“多元、自主”。行知学院面向国内高校升学,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开设国家必修及选修课程;元培学院强调贯通、深入学习,针对有志于参加学科竞赛、自主招生、理科高层次深入研习的学生;博雅学院开展通识教育,在国家课程标准的语文、英语课程之外,另开设写作、文化研究等选修课,致力于为学生提供融会贯通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并培养其思辨能力;道尔顿学院是中外合作项目,以国外教育思路开发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开设国际化的英文课程和中外比较课程,采用英文教学,面向国际部学生。视觉与表演艺术中心、运动与健康教育中心、信息与通用技术中心、成长与实践体验中心则分别为同学们提供对应的活动类课程,强调体验与实践。

北大附中的校园生活采用“书院制”,没有传统高中教育中“班级”的概念。学生跨年级生活在“书院”里,根据个人情况、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各个学院和中心的课程,选课、走课,每位同学的课表都会不一样。

我们学校的教学传统和文化氛围都非常自由、宽松。因此在CTB比赛中,校方并没有具体介入。2016年度我校有30个队伍参加CTB,2017年度有15个队伍参加,基本都是由学生自主选题、自主参赛。我们学校的参赛学生非常多元化,除了计划出国的学生,还有至少一半是打算参加高考的同学。在了解到CTB比赛的经历对自主招生和大学后的学习有所帮助后,他们也会在高一和高二时参加。学校也很鼓励学生参加CTB,参加CTB的学生也可以申请获得实践学分。

旁听讨论,针对课题进展提出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参赛进程和一步步的成就,但不干涉他们的所思所为。

指导老师主要扮演的是顾问的角色,比如为学生提供选题、开题指导,举办经验分享会等。每周三下午固定是学生的书院活动和综合实践时间,参加CTB的同学也会利用这个时间聚在一起,讨论他们的课题。我和其他指导老师会旁听这些讨论,针对他们的课题进展提出一些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比如针对“现代教育是否加深阶层固化”的课题,我会引导学生从定义和影响去思考什么是阶层、什么是阶层固化;针对“电子遗产”的课题,我向学生提问什么是电子遗产、有哪些常见形式、有哪些科幻作品或现实案例表现了电子遗产的问题;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的课题,我希望学生去思考做这个课题的深层次原因,如这一病症及社会影响、与自己的关系……作为指导老师,我不会去质疑、不去否定同学们的想法,而是在倾听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动机之后,顺着他们的设想,去帮助他们拓宽思路、加深思考、完善课题设计。

突破和成就是成长,犹豫和挣扎也是成长。CTB比赛和人生的其他情境一样,成果不是最重要的,而在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在体验中悟得的成长是最重要的。我希望同学们在CTB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经历”比赛,而是带着观察的眼光、反思的心态去“体验”这个过程。与惯常的“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思考步骤不同,我希望引导学生从“为什么”开始思考,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出发点做出清晰的认知,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事。一旦有了关于“为什么”的理解,有了对目标、对自己的清晰认知,学生就更能够自主做出分阶段项目计划,并且坚持走下去。例如,我们会看到一些同学一开始选择了太大的题目以至于无从下手、换题目尝试其他课题不是很喜欢又换回来。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也不会去阻止学生的犹豫和纠结,而是去听听他们真实的想法,不过多施加压力,给他们留出自己解决困难的空间,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们关注学生的参赛进程和一步步取得的成就,但不干涉他们的所思所为。“Seven-Ⅲ”小队做的是“解密北京雾霾”这个课题,在提交论文、发送微信推文之前都会询问老师的意见。当发现问题时,我不会直白地告诉他们问题在哪里,而是希望他们自己去反思发现。他们问某篇文稿能不能发送的时候,我会回答:“如果你们觉得应该发送,并且发出去之后能够承担推文带来的责任和影响,那么就大胆地去做。”有一支参赛队伍遇到团队内关系的问题,我没有去帮着直接解决矛盾,而是让他们意识到照当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由他们回到团队中去讨论甚至争论,去达成一个队员们都认可、愿意共同遵守的决定,即使这一决定可能是放弃比赛。在意识到困境和风险的情况下,队友间应寻求沟通和认可,而不是相互埋怨,这对于比赛和学生成长都是重要的一课。在我看来,指导老师是一个“大方向把控”的人,大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小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即使摔倒了也能在这一摔中学到东西,而且要引导学生再次前进时能有思考和反思。

突破和成就是成长,犹豫和挣扎也是成长。不去阻止学生的犹豫和纠结,给他们留出自己解决困难的空间。他们即使摔倒了也能在这一摔中学到东西。

我们会在校园内提供场地、协调时间,举办CTB课题和比赛相关的分享交流会,为学生提供相互分享、共同进步的平台。而我们也尽量放手让学生参与到这类交流会的组织当中,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比如Seven-Ⅲ小队的队长黄睿涵同学就在学校里发起成立了一个叫作“北纬四十度”的学生社团,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汇丰银行等校外顶级机构进行对接,在校园内组织各种分享活动,将更多的信息和机会介绍给其他同学。

鼓励学生在CTB之后也能坚持继续把“小事”做下去,这不光是对兴趣和热情的加深,也是对能力和毅力的锻炼。

这样由比赛延伸到赛后的行动力正是学校所希望看到的。我们鼓励学生在CTB之后也能继续坚持把“小事”做下去,这不光是对兴趣和热情的加深,也是对能力和毅力的锻炼。学校高中部有实践学分,其中2020届往后要求14个学分。参加CTB的同学可以用他们的CTB课题申报实践学分;而赛后坚持把课题做下去、做深入,可以继续获得学分。在学生本身的热情、课题的意义和其带来的成就感之外,校方的鼓励也能支持、激励学生坚持下去。

学校下一步要做的是将项目制学习与课堂成果相结合,思考如何将CTB与学校的学科课程更好地接轨融合,把CTB的主题与学校的课程设计整合起来。我们的一些必修课、国际部课程和综合实践项目都涉及项目制学习的元素,许多作业也应用了小课题的形式。比如有一门“城市中国”课程,是高考和出国学生都可以选择的政治学科必修课,课上教授的内容、探讨的问题本身就可以成为CTB的课题;另一门“校园环境”课程,教学设计上将学生分组,以团队形式解决垃圾处理的问题,这些课堂练习的小课题也可以成为CTB参赛的起点。相信随着CTB的推广,更多的老师会了解、认可CTB,并且在未来通过课堂培育出更丰富的CTB课题。

北大附中重视“公民教育”,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课程选择和自主的课外活动空间,尽量满足不同成长路径、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的需求,引导孩子们自己去进行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我们希望借由在各学院、各中心灵活选课的自由,支撑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对课程的主动选择、对书院生活的自主参与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服务社会、关爱他人、尊重自然的素养。

把CTB的经验与学校的经验整合起来……课堂练习的小课题也可以成为CTB参赛的起点。

北大附中的“书院”结合了欧美学校的house文化和中国古代的书院制传统,是学生自治的社区,是公共生活、团体赛事、文化传承的单元。我们推行“学生自治”的理念,出发点在于激发和锻炼学生关注和解决身边公共事务的热忱与能力,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沟通能力、责任意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明德、至善、新民、熙敬八个书院,各有不同的文化和特色。书院内部自定章程、自治管理,而书院之间也存在竞争或合作关系,我们也因此有专为促进书院议题协商而举行的议事会。

我们希望把校园和社会打通,让学生去发现社会问题,去培养解决问题、服务社会的意识。在传统学科的日常教学中,素材和场景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一些课程中,一些文本情境与当下的现实生活存在隔阂。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补充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然而,把校园和社会打通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把学生扔到社会上去,去做缺乏目标的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在校园里、在学生的生活中、在我们眼前,也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就有很多社会性问题等待发现和解决,比如语言暴力、环境保护等。这也是我们学校在各种学科竞赛和创新比赛中特别鼓励学生参加CTB的一个原因:CTB提供的问题切入点和情境非常好,既跳出学校学科框架,将社会问题带入校园,又不脱离学生生活,让学生能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还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让他们看到其他学校的同龄人在做什么、哪些问题是各地学生所共同关注的。

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补充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CTB提供的问题切入点和情境非常好,既将社会问题带入校园,又不脱离学生生活。 pd8srOoK4VJhMKGytA6an7TcqYHeufRH8DBhfLY3IAAIWoo3Cbgw2eIBfvsJwxP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