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课题成果】
改变急救宣传方式,普及公共急救知识

摘要

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改变急救宣传方式、增加急救相关政策和优化急救相关设施来更好地普及公共急救知识和技能。在社会新闻的启发下,我小队将救护车到来之前的急救推广分为两块,一是急救知识的普及,二是急救设备的普及以及成本降低,并将急救知识的普及作为主要内容。急救知识普及为什么到现在为止仍存在缺陷?如何更好地进行普及?通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聚焦访谈、实地试验等方法,我们利用身边的人力(医生等)、物力(两会提案、宣传单等)资源,完成研究成果。

关键词: 急救常识普及;宣传;政策建议

引言

2016年10月,我们一位组员的父母的大学同学在疗养院疗养时不慎从楼梯上摔下,造成了外露性骨折。他当时的病情并不严重,但由于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异常,被送医时间过晚,加上当地的急救条件不好,最后他因病菌感染所导致的器官衰竭而死亡。这个事件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于是我们在网上查询相关的事件,结果另一个曾经引人震惊的故事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2016年6月29日晚,北京地铁6号线呼家楼站,年仅34岁的天涯论坛副主编金某突然晕倒,心脏骤停、失去意识。虽然身旁路人及时对其进行心肺复苏,但由于技术操作存在缺陷、地铁系统内没有“抢救神器”AED等原因,最终金某经抢救无效去世。金某的突然离世,引发了舆论对生命和健康的极大关注,而公共场所是否存在急救乏力的问题,也再一次成为当时的热点议题。事件已经过去半年,公共场所急救乏力的问题是否得到了真正的解决呢?这些问题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于是我们开始关注国内急救医疗的现状以及进展。

通过各种途径,我们发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我国对于危重疾病的治疗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病患生存率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在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有约70万人,是居民死亡原因的第五位,也是十三四岁青少年儿童的第一位死亡原因。普及有关意外伤害的医疗知识,对伤者进行有效的现场自救和互救提供科学的方法,能为伤者自身和他人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突发事件和事故发生时的伤残率,提高伤者的生存质量,降低社会的损失。

研究方法

1. 针对中学生群体的调查

我们以浙江省部分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对医务人员等相关人士的访谈过程中获得的大量第一手材料,进行实证研究。

(1)文献研究。

研究前期,课题组梳理了有关于国内急救现状、国外急救现状、前人实施的急救普及成果等内容的图书、期刊等大量文献资料,为实际工作的展开做了坚实的铺垫。

课题组在对现有文献进行研究比较后,选取了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浙江省龙游中学两所学校以及杭州城站地铁站、杭州江锦路、杭州市区部分医院门诊部等公共场所进行实地调研,并对中学生、家长和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2)实地调研。

在文献阅读的同时,课题组成员又多次在中学校园中进行实地调研,在地铁站等公共场所实地考察急救设施配置情况并进行记录,从实地调研中获取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深入剖析中学生医学常识普及现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实践性。

(3)问卷调查。

以中学生、家长、老师、医务人员为对象设计针对不同问题的调查问卷,并挑选省内典型城市发放调查问卷,同时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及时回收问卷整理数据,考查中学生的急救知识普及情况、各个社会群体对急救的重视程度、急救教育的现状、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意见及建议等。

(4)实地访谈。

课题组走访中学校园,对学校医务人员、学生、家长、老师等不同人群主体进行较为深入的访谈,与问卷调查互为补充,提高结果的科学性与实证性。

(5)资料分析法。

课题组运用“乐调查”软件分析《中学生医学常识普及调查》问卷,归纳总结中学生对医学常识理论的掌握程度、各地区课程开展情况等内容。整个研究过程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紧密结合,通过图表和文字使两者优势互补,生动、清晰地阐明了研究内容。

2. 扩大调查人群

(1)简单问卷调查。

针对“人们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和“人们对于急救的看法”这两个问题设计了简单的问卷,选择人流量高的时间在杭州湖滨银泰和利星大厦附近随机发放问卷并请调查对象现场填写,利用大数据的技术统计分析数据结果。

(2)实地随机采访。

利用城市中心地人群身份混杂这个特点,采访各类人群,了解他们对于急救的看法和了解程度。

(3)国内外对比。

采访国外学生,了解其他国家在急救教育方面的现状、所做的努力以及急救设备等的普及情况。通过与国内相关方面对比,我们分析问题的根源及解决方式的切入点。

3. 专家咨询

咨询对象包括大学教授、急诊科专家、法律顾问、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等。咨询内容包括:当前急救普及开展情况及所受阻力;急救相关专业知识,包括病状突发情况及应对措施,急救包等配置改善指导;常用急救技能清单,为后续急救技能的普及提供内容及方向;政策优化方向,包括完善课程设置、考核体系,完善应急急救系统、设施配置,出台保护政策等。

4. 实证研究法

(1)急救科普进社区。

利用专家访谈的结果设计急救普及的课程,以“你也可以成为超级英雄——应急救护专场培训”为主题在社区开展急救技能培训,事先进行宣传和报名统计。在急救课堂前和急救课堂后分别测试上课对象的急救知识以及对于院前急救的态度,通过记录人们的学习热情、学习成果、培训感想,并进行跟踪调查,我们总结出一整套最佳急救课程教学方法,分析判断了技能授课这个普及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漫画普及。

请专业漫画家绘制描述急救技能的小漫画,在小队的微信、QQ、微博等公众平台上发表,统计点击率数据;将漫画发表在学校报刊上,收集阅读者的反馈,分析判断漫画普及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建立“急救掌上课堂”线上急救知识传播平台。

创立官方网站,并在微信、QQ、微博等社交媒介上建立公众平台,结合原创漫画、视频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急救知识。

研究结果

1.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1)问卷基本情况。

共完成问卷183份,其中有效问卷183份,问卷有效率100%。调查者的文化程度:小学生2人(1.09%),初中生4人(2.19%),高中生88人(48.09%),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等)46人(25.14%),参加工作或家庭主妇(30~50岁)40人(21.86%),退休在家者3人(1.64%)。

本问卷中,1~10题为急救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主要涉及心肌梗死、非严重烫伤、流鼻血、关节扭伤、硬物卡喉、癫痫发病、咬伤急救等10种不同情况下的急救办法。11~19题主要涉及受调查者基本信息以及他们对于一些急救知识相关问题的看法。

(2)“急救知识掌握程度”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我们将1~10题分为“对于疾病的突发状况的处理”“对于生活中常见突发状况的处理”“对于生活中特殊突发状况的处理”三类。经过统计,我们发现每一类问题的平均正确率在50%~60%,考虑到问题全部为单选题,这样的结果并不算理想。“对于疾病的突发状况的处理”一类平均正确率相对较低,为53.73%;“对于生活中常见突发状况的处理”一类平均正确率相对较高,为61.42%。

单个题目的平均正确率中,最大和最小值均出现在“对于生活中常见突发状况的处理”一类中。“对于中暑的处理办法”一题正确率最低,仅为9.29%。

表1“急救知识掌握程度”调查结果表

由此,我们认为,公众对于每一类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该类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频率有较大关联,“对于疾病的突发状况的处理”及“对于生活中特殊突发状况的处理”两类问题由于生活中不常见,公众对于它的掌握程度也相对较低,这方面的知识漏洞亟待填补。

并且,“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突发状况的处理”,公众很可能只是凭借自己或他人的经验来处理。虽然这方面掌握程度相对较高,但最容易进入误区,需要及时打扫这些“知识死角”。

(3)“受调查者基本信息以及他们对于一些急救知识相关问题的看法”调查结果(略)。

2. 采访结果及结论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深入采访了医学专家、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朱善宽教授,急救普及专家张元春,一线医护工作者(杭州市中医院外科张医生、杭州市中医院原急诊室张医生、杭州第二中学医务室黄医生)以及政府工作人员(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杭州市教育局工作人员等)。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全面建设高效的院前急救网络,需要大众急救技能和急救设备普及同步跟进。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设计了如下解决方案。

(1)在城市公共场所配置和推广AED。

在中国乃至全球,心脏骤停大多数发生在院外的日常生活区域。由此,我们提出在城市公共场所配置、推广AED作为重要举措之一。我国配备AED数量相较于民众需求量少、利用率低,且大多位于医疗室等在紧急状况下较难快速取用的地方。因此,应扩大AED配置范围并增加数量。

①配置。

a. 配置阶段。参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我们建议AED配置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推广AED进入政府部门。政府部门AED配置在保安室和楼道消防设施附近,不仅便于寻找,也将设备辐射范围扩大到周边一定区域。

第二阶段:推广AED进入车站、机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地铁站每站一台AED,放置在总服务台处,与国际要求接轨。机场出入境登记处配置一台AED;登机口每5~10口配置一台AED,视具体而定;各层总服务处配置一台AED,以保证能在任何位置快速找到附近的AED。火车站、汽车站与地铁站类似,将AED配置在总服务台或售票处,便于找寻、方便保管。

第三阶段:推广AED在大型商场、大型体育场馆配置,经费可由企业与政府共同承担,政府进行财政拨款。商场的AED配置视每个商场的具体财力而定,但原则是一层楼至少配置一台,且安置地点要求醒目、易寻。

b. 资金。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政府部门和大型国企等单位,由财政直接拨款,列入政府公共预算。卫生部门把关,采购部门购买,安装时间、地点、型号等由有关单位自行研究协调,并要求整个过程公开透明,且要完善后续有关机制。

在重要公共场合(地铁站、商场等),由政府牵头负责,主要由公益组织出资购买。可适当采取财政补贴等方式进行鼓励,特别是私营单位(如大型商场等),政府要做好宣传与推广工作。

在一些基层单位(如社区等),政府可以鼓励,并给予少量补贴,购置资金由居委会负责筹集。

②宣传。

a. 国家颁发政策鼓励建立培训机构,将AED纳入国民培训计划,对政府公职人员、福利院等工作人员、高中及以上学生进行培训,通过加强急救知识的培训来提高AED的使用率,促使医疗急救得到长效发展。

b.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AED功能进行宣传,提高知识普及率。加大主流媒体对医学常识的宣传力度,制作相关书籍、动画、纪录片等。

③管理。

a. 为AED建立全国信息管理系统,定期更换,统一调配,将AED列入公共场所验收项目。制作相关软件,确定AED设施详细位置,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寻找到AED。

b. 为AED装置建立报警系统,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以便妥善保管。

(2)急救教育。

①校园教育。

我国目前缺乏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医学常识掌握程度的明文规定以及开设中学医疗常识教育课程的相关政策。不仅如此,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师资弱、场地有限、经费不足,使大部分学校无足够条件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指导与实践培训。因此,学生理论根基不牢、实践操作能力不足。就此,我们在调查后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a. 完善课程政策,明确教学要求。

建议由教育部修改课程标准,要求各地区根据具体教学任务在中小学设立医学常识普及课程,设置相应赋分制度督促学生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

b. 医校联动,家校互通,加强宣传引导。

建议由地方教育局、卫生局牵线,为学校分配对口医院。由校医完成基础性教育,由对口医院负责教授专业度较强的理论知识及技术操作规范。

②社会普及。

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全社会开展急救技能教育,并鼓励民间自发开展,授予荣誉证书;在媒体上进行宣传,如增加关于医疗卫生常识与急救知识的广播电视节目,在合适时段播出;加大网络宣传力度,提高人们重视程度;组织急救技能培训,如组织关于急救技能的大型公益活动等。公民也可以通过政府、红十字会等机构参加相关急救培训。管理者还可以开发急救知识软件,以应用形式进行急救知识教育,如开发急救知识游戏,激发人们兴趣。

3. 宣传方式实践结果及分析

我们通过校报、传单、公众号、漫画等宣传方式,观察人们对于这些方式的接受程度,从而对现有的宣传方式进行改进。

(1)校报。

虽然我们在校报上刊登了一整版有关急救的漫画内容,但是其效果如何,我们并不能确定。

我们甚至怀疑以前或者现在人们正在做的一些急救知识普及工作,如果仅仅局限在文字或者漫画层面,是否效果欠佳?

由此,我们认识到,做急救知识宣传应该明确对象,例如那些做着高危职业的人或者家里有成员患特殊疾病的人,可以作为我们的第一普及对象,他们的内心比起普通人群更易触动。再由他们来带动身边的人,普及急救知识便会更加有效。

(2)传单。

虽然在传单上我们放了每个年龄段最有可能会发生的病症的介绍,并且设计传单时采用醒目的红色作为背景,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大多数人并不会仔细看传单的内容,也有人根本不会拿我们的传单。

在这之前,发传单也是其他医疗机构以及政府宣传医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这样的“冷遇”一定是发传单时在所难免的。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发传单”这种宣传方式的低效。

我们应该好好地想一想,既然“发传单”如此低效,就不应该一味地做下去。与其这样浪费社会资源,不如换一种宣传的途径。在“天涯若比邻”的互联网时代,如果能充分利用好“网络”,一定能大大提高宣传和普及的效率。

(3)微信公众平台。

我们尝试将小队的日常活动记录下来,发布到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上,并且通过这个平台来宣传急救知识,让更多人认识我们、了解我们并且支持我们。

这种全新的宣传方式带给了我们不少信心和感动。当我们每次登录公众平台时,看到关注人数的增长,看到有人在平台上向我们提问,不禁觉得自己做的事真的能帮助到他人。

每次看到关注者向我们提出建议时,我们都会主动虚心地去看、去分析,然后把我们的公众平台做得更好。这就是微信公众平台的优点:及时得到关注者的反馈,及时完善,也加强了我们和关注者之间的沟通。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技确实能为医学常识的普及和宣传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晓松,刘建华. 现场急救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

[2]陈晓松,吕传柱,程少文. 建国以来急救医疗工作的相关政策及重要文件回溯(1)(1949—1995年)[J]. 中国急救医学,2014,34(11):1047-1050.

[3]吕传柱. 中国院前急救近十年的发展及未来展望[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6):568-570.

[4]田建广,王娟,顾璇,等. 上海市院前急救系统卫生人才队伍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11,14(6):431-432. MrGSwQ5IkvRpI+A4CcowmeU85oAOZNeANE2aexNeJ+dfBWcTQXkwShzvNjmPvvD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