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人文传承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文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当代有学者认为“此处的‘人文’可理解为‘人道’,人所理解并创造的秩序系统,人伦道德” 。学者聂振斌在《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化》一书中对中西方的“人文”概念进行系统、全面梳理,认为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人文”是指“人的文采、文雅、文操等品格和社会的一种文化、文明、气象、景观”

深圳地处岭南区域,深受岭南文化的滋养。深圳从一个小镇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化大都市,外来移民的功绩不可磨灭。移民到来,他们自身的文化精神和特质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区别于深圳本土文化,在两者的互相传播和交流中,深圳本土的岭南文化与传统的岭南文化在产生疏离感的同时,其自身又在根部闪耀着岭南文化的精神之光,最终创新出一种具有深圳特质的新的本土文化。所以,深圳资深媒体人胡洪侠在1997年《深圳商报》上发表的文章中认为:“深圳文化也因此分成两种,一种是早就存在的作为岭南文化一个组成部分的深圳本地文化,一种是‘一夜城’内万千移民正努力实践的深圳特区文化。” “深圳本地文化”和“深圳特区文化”以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时间为节点划分开来,前者作为历史传统中的深圳本土文化存在着,后者作为一种新兴正在行进中的深圳新的本土文化存在着,都是深圳人文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圳原来的居民主要由两个群体组成:一是广府人,宋元之交,为了躲避蒙古人的入侵,广府人从江西一路东移到深圳,主要分布在深圳的西北部、西部和南部。二是客家人,讲客家话,主要聚居在深圳的东部和东北部。客家人迁入深圳与清初的“迁海复界”有关。康熙三十年(1691年)起客家人大量迁入,乾隆十九年(1754年)以“新乔世居”为代表的第一批大型客家围堡相继落成,标志着客家人在深圳落地生根,并有了一定的经济财力。龙岗区、盐田区、坪山新区和大鹏新区是今日深圳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

2013年,深圳首个传统文化协会——深圳宝安传统文化协会在宝安成立,会长陈淦忠表示协会的宗旨在于发掘和传承本土的传统文化,并认为:“深圳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人文历史环境,深圳文化和广府文化、客家文化以及潮汕文化交流频繁,形成了既有岭南文化共性,又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深圳地域文化。”就深圳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交流,《广东客家史》的编者在对深圳宝安区的客家建筑进行田野考察研究后认为:“大量客家村落的建筑风格是广府式的,此点,与客家人入住广府村,领住广府人,受广府文化影响分不开;也有不少村落在广府排屋的基础上加以围合,成为围屋,如宝安西乡的黄麻布村、龙华的上横朗村等。”

在深圳客家文化的传承方面,近年来,深圳市政府和相关组织做出了诸多努力。2004年,深圳市客家文化研究会成立,标志着深圳客家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已经进入专业视野。2006年开始,深圳市客家文化节本着“抢救原生态,精品留后代;创新原生态,吸引新一代”的原则,每年举办一届,将深圳甚至全国、全球的客家文化元素进行创意整合,挖掘客家历史文化的深层内涵,用创意驱动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2014年深圳客家文化节期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和“客家山歌研习教育基地”揭牌,为深圳客家文化的传承研究添砖助力。在中国(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平台上,电视纪录片系列节目《再访客家人》在3号馆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龙岗区布吉街道的甘坑客家小镇,作为2015年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分会场展区,其依托独有的客家民居建筑,推出的“客家之歌”展览和其他相关体验活动,让深圳本土的客家历史文化在活化中得到了应有关注和传承。

深圳特区文化的历史较短,并且正在行进中。及早对深圳精神背后的故事进行关注、记录和宣传,对深圳特区历史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2014年,“深圳口述史”作为深圳市政协的一项重点工程,通过《深圳晚报》开辟专栏,最终出版《深圳口述史(1980—1992)》(上、下册)图书,拍摄《梦开始的地方》纪录片,录制《深圳口述历史影像库》,开展《深圳口述史》图片巡展等活动,全方位展现历史洪流中创业者的故事和改革开放后深圳城市风貌的巨变,弘扬了拓荒者敢为人先、以梦为马的深圳精神。 uyoP80L2kuArJ0sxcFHYVvKi+bMoCyMMzzVkEunY8mysZaMvcLhxn0MUVBTcHCS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