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伊格纳西奥·阿梅斯托伊
(Ignacio Amestoy)

伊格纳西奥·阿梅斯托伊(1947—),西班牙当代著名剧作家、记者、马德里皇家高等戏剧学院(Real Escuela Superior de Arte Dramático)戏剧文学教授。1947年生于毕尔巴鄂(Bilbao),大学期间攻读信息科学,曾在电视及报刊媒体任职,担任过若干知名报纸、杂志的主编、专栏作家,至今仍活跃在新闻领域。同时,他在戏剧界也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

在阿梅斯托伊的剧作中,我们能够看到乌纳穆诺(Unamuno)和布埃罗·巴列霍(Buero Vallejo)的影子,他的第一部作品《明天,这里,老时间》(Mañana, aquí,la misma hora,1979)就是献给这两位大师的。在其早期作品中,他尝试对西班牙历史进行反思,指出狂热只能以醒悟来终结,斗争不可避免,伤痛也无法修补。

阿梅斯托伊的戏剧创作经常围绕历史主题展开,特别是与故乡巴斯克地区相关的以及其他一些对其人生造成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巴斯克地区、西班牙民主过渡时期以及女性的境遇是他的作品反复探讨的话题。他学识渊博,在西班牙古典戏剧研究领域颇具造诣,对戏剧结构的把控非常到位,对创作精益求精,善于将古希腊悲剧的诸多因素融入西班牙现代戏剧。其创作风格典雅,常运用精致、诗意、充满激情和活力的语言,有时表达精辟而又充满预言性,还常见大段激昂的独白与朗诵。典雅的风格和布莱希特的影响交织在一起。此外,循环式的构思、礼拜仪式及其相关标记与符号、合唱队的使用等,也都是其戏剧作品在形式上的突出特点。

他创作了大量的世俗剧,其中大部分是令人心情抑郁的悲剧。其悲剧性不仅仅是因为拒绝变革的政治体制,或者是因为社会运作过程中缺乏宽容性,也因为无能的人拒绝理想、建议或者出路。剧作中的人物总是饱含激情且趋于极端化的,甚至在某些作品中,带着复仇的执着并且鲜血淋漓。

阿梅斯托伊一共创作了二十多部剧作,收获了众多奖项和殊荣。他的《明天,这里,老时间》获得1980年“阿吉拉尔戏剧奖”(Premio Aguilar de Teatro)。成名作《埃德拉》(Ederra,1981,1983年首演)探讨巴斯克地区问题,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埃德拉的巴斯克少女。这个名字在巴斯克语中意为“美丽”,这里它象征的是巴斯克地区的政治暴力。这个从质朴乡村走出来的15岁少女,遭遇到了一个陌生而充满敌意的外界环境,她渴望与旧秩序决裂,终于因为绝望而走向暴力。阿梅斯托伊凭借这部作品一举斩获1982年“洛佩·德·维加戏剧奖”(Premio Lope de Vega de Teatro)和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颁发的“埃斯比诺莎·科尔蒂娜奖”(Premio Espinosa Cortina)的1982—1987年最佳作品奖。

《埃德拉》是“巴斯克三部曲”的第一部,第二和第三部分别是《堂娜埃尔维拉,你想象一下巴斯克地区》(Doña Elvira, imagínate Euskadi,1985)和《杜兰戈:一个梦想,1439年》(Durango, un sueño.1439,1989)。其中第二部先后获得1986年锡切斯戏剧节(Festival de Teatro de Sitges)“卡乌·费拉特特别奖”(Premio Especial“Cau Ferrat”)和“埃尔西利亚奖”(Premio Ercilla)。与巴斯克问题有关的作品还有《格尔尼卡:一声怒吼,1937年》(Gernika.Un grito.1937,1994)、《红色斗牛》(Betizu, el toro rojo,1991)和《最后的晚餐》(La última cena,2010),最后一部作品获2010年“巴列-因克兰戏剧奖”(Premio Valle-Inclán de Teatro)提名。

此外,他的作品还有:向西班牙戏剧致敬的作品《佛朗哥时期我曾是演员》(Yo fui actor cuando Franco,1990);关于佛朗哥统治时期儿童被拐、被偷现象的《坎德拉里亚·古斯曼,坎德拉》(Candelaria Guzmán, La Candela,2011);关于背叛佛朗哥的政治家里特鲁埃霍悲剧一生的《迪奥尼西奥·里特鲁埃霍,一种西班牙激情》(Dionisio Ridruejo.Una pasión española,2014);探讨新一代移民问题的《德国》(Alemania,2012),获2012年“巴伦西亚戏剧奖”(Premio Palencia de Teatro);关于女性境遇的四部曲《倘若柏油路上雏菊绽放》(Si en el asfalto hubiera margaritas),其中包括两部重量级作品《巧克力早餐》(Chocolate para desayunar,2001,获2001年“洛佩·德·维加戏剧奖”)和《把门关好》[Cierra bien la puerta,1999,获2002年西班牙“国家戏剧文学奖”(Premio Nacional de Literatura Dramática)]。

2005年卡特德拉出版社将《埃德拉》与《把门关好》合集出版。

《把门关好》(Cierra bien la puerta)

《把门关好》(1999)是西班牙剧作家伊格纳西奥·阿梅斯托伊戏剧生涯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创作于1999年,次年12月由弗朗西斯科·比达尔(Francisco Vidal)执导,在马德里自治区的阿道弗·马尔西亚奇剧院(Teatro Auditorio Adolfo Marsillach)首演,2001年9月在马德里市文化中心(Centro Cultural de la Villa de Madrid)再度上演。2002年阿梅斯托伊凭借该剧作将西班牙“国家戏剧文学奖”收入囊中。

《把门关好》以《两幕的女人纪事》(Crónica de mujeres en dos actos)为副标题,是阿梅斯托伊创作的关于女性境遇和命运的四部曲《倘若柏油路上雏菊绽放》中的第一部。作品讲述了一对母女之间的故事:母亲罗莎是一位知名记者,她将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发表一则重磅新闻,是关于某显赫人士严重腐败丑闻的特别报道。因此她加班到很晚才下班,下班后又跑去酒吧庆祝,一直到清晨5点才醉醺醺地回到家。女儿安娜当天有个非常重要的工作面试,她一大清早就醒过来,等着母亲回来陪她一同去面试。母女二人,一个因为酒精的作用显得非常亢奋,一个一大早醒来睡意全无,于是两人谈起了她们的过去和未来,对各自的生活展开了讨论。随后故事进入第二幕:安娜在工作上取得了成功,数小时后就要出发去巴黎,并且未来几年都会在巴黎工作。母亲罗莎此前因为工作上的不顺利,身体一直欠佳,现在又面临职业的新阶段。她无法忍受和女儿的分离,想陪女儿去巴黎开一家公司。但是安娜想过自己的生活,她坚决捍卫自己独自生活的权利,由此引发了母女之间一轮新的讨论。

如果非要给这部戏剧归类,可以把它归入正喜剧的范畴,也就是正剧和喜剧的结合,既有正剧的严肃性、批判性和冲突,又有喜剧的轻松感、日常性和幽默因素。虽然作品中不乏轻松幽默的因素,但从深层次来看,它延续了阿梅斯托伊作品中一贯的悲剧性内涵。阿梅斯托伊的戏剧创作纵然形式多样,题旨、体裁也不尽相同,但是作品的统一性是显而易见的:在他的作品中总能看到对西班牙历史的思考,笔下的人物渴盼幸福却求之不得。他们受出身和传承所累,无法从不幸福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就像神话中的西西弗,背负着历史的重石,负重前行。这就是阿梅斯托伊作品最深层的悲剧性,是他戏剧创作的真正主题,贯穿其全部作品。

这部剧作中的母女二人家境富裕,可是优越的家庭环境不是罗莎个人奋斗的结果,而是来自她父亲在佛朗哥独裁时期积攒下来的财富。罗莎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享受家庭的优越条件,恰恰得益于独裁统治的腐败。然而戏谑的是,罗莎一生都致力于与腐败作斗争。这就出现了阿梅斯托伊作品常见的悖论。罗莎一方面表现出与传统决裂的强烈意愿,另一方面又享受着家族优越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为她带来的好处。她的出身既是她个人发展的平台,又是她不幸福的源头。

此外,作品还探讨了西班牙新社会女性境遇和命运的变化、家庭关系的新变化、家庭的代际冲突等问题。这些新的变化给传统家庭模式、传统意识带来了冲击,造成了集体性的失落。但作者并不想单纯地表现这种失落和哀伤,他试图让他的人物跳出困惑,接受新的挑战。罗莎的生活并不会因为女儿离开她去巴黎独立生活而结束,她还有时间面对和弥补亲情的缺失,还能重新开始,再次期盼幸福的到来。喜忧参半的结局正好体现了正剧和喜剧因素的平衡,完美地展现了母女之间的冲突和羁绊,也为作品深层的悲剧性平添了一丝希望。

(温晓静) U23ZvQkQgvn7OfLzTfTYf+yVdG6KF2uCwPoHcjHoyfXwbGLfiATKNfl/DmJGgc+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