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何塞·路易斯·阿隆索·德·桑托斯
(José Luis Alonso de Santos)

何塞·路易斯·阿隆索·德·桑托斯(1942—),西班牙当代著名剧作家、戏剧导演、批评家和编剧。他与费尔明·卡巴尔·列拉(Fermín Cabal Riera)、何塞·桑奇斯·希尼斯特拉(José Sanchis Sinisterra)一起被评论界并称为1975年民主转型后西班牙戏剧革新的三大领军人物,对后来的戏剧家有着重要的影响。

阿隆索·德·桑托斯1942年出生于巴亚多利德,1959年移居马德里,不久后获得康普顿斯大学信息学和心理学学士学位。与此同时,他还在马德里工作坊剧团(Teatro Estudio de Madrid)进修戏剧课程,师从美国演员威廉·莱顿(William Layton,1913—1995)等人,并于1964年在该剧团开始了自己的戏剧生涯。1964—1981年,阿隆索·德·桑托斯热衷于非商业戏剧活动,尤其对具有创新和进取精神的独立戏剧团体情有独钟,譬如:马德里戏剧研究剧团、牛虻剧团(Teatro Tábano)、独立实验剧团(Teatro Experimental Independiente)和自由剧团(Teatro Libre)。他时常身兼数职,既是剧作家,还是导演或者演员。从80年代开始,他的工作重心逐步转向了剧本创作,虽然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放弃戏剧导演的工作。此时他的作品因大胆新颖、富有活力的特点日益受到评论界和公众的认可,逐渐从小众的独立戏剧领域走向大众戏剧和商业戏剧的范畴。

阿隆索·德·桑托斯的戏剧创作明显经历了从模仿、探索到成熟的过程。在早期的模仿和探索阶段,一方面,他对传统戏剧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有意识地继承了自黄金世纪以来的西班牙戏剧传统,创作内容也多取材于传统文学作品,力图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他又受到了先锋艺术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的戏剧实验,对戏剧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大胆的创新。从莎士比亚到罗哈斯·索里亚(Rojas Zorrilla,1607—1648),从普鲁斯特到波兰戏剧家塔迪尔兹·康托(Tadeusz Kantor,1915—1990),他的戏剧创作受到了众多剧作家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批判而又不失幽默地反映着社会现实。

对于阿隆索·德·桑托斯来说,戏剧创作是实现社会承诺的一种方式。关注社会现实,展现漫漫历史长河中小人物及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一直是他戏剧创作的重心。他醉心于在剧作中寻找偏离道德之犯罪行为的社会根源,擅长塑造在矛盾中挣扎的戏剧人物,努力展示当代观众生存的现实环境。虽然在西班牙戏剧传统的影响下,他似乎更偏爱悲喜剧,并且致力于新现实主义创作,也被某些评论家称为“都市大众现实主义”(Realismo popular urbano),但实际上他的戏剧创作包罗万象,包含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种类:从传统剧种、流行戏剧到美国喜剧,从神话传说到心理追踪,他都曾经小试牛刀。

他还一直努力创作一种直接、丰富、无拘无束、毫无禁忌的戏剧语言,甚至希望在舞台上再现街头语言。他用大众的语言直接将人物性格及其所处的环境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探讨人性是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变形和自相矛盾的。

阿隆索·德·桑托斯的主要作品包括:《我们的主人,公爵万岁!》(¡Viva el duque, nuestro dueño!,1975年上演)、《从迷宫到30号方格》(Del laberinto al 30,1979年上演)、《公主和龙的真实又奇异的故事》(La verdadera y singular historia de la princesa y el dragón,1980年上演)、《巴列卡斯的烟草店老板娘》(La estanquera de Vallecas,1981年上演)、《家庭相册》(El álbum familiar,1982年上演)、《给睡美人的吻》(Besos para la Bella Durmiente,1984年上演)、《南下摩洛哥》(Bajarse al moro,1985年上演,并于1988年被拍摄成电影,由安东尼奥·班德拉斯主演)、《最后一跳》(La última pirueta,1986年上演)、《失常》(Fuera de quicio,1987年上演)、《两个密友和妮内斯》(Pares y Nines,1988年上演)、《肉欲先生与斋戒女士的争斗》(El combate de don Carnal y doña Cuaresma,1989年上演)、《为鸟儿设下的陷阱》(Trampa para pájaros,1990年上演)、《浪荡子的影子》(La sombra del Tenorio,1994年上演)、《探视时间》(Hora de visita,1994年上演)、《瘾君子和美国佬》(Yonquis y yanquis,1996年上演)、《野孩子》(Salvajes,1998年上演)、《卡尔拉和路易莎的喜剧》(La comedia de Carla y Luisa,2003年上演)、《将军的晚餐》(La cena de los generales,2008年上演)、《圣费利佩教堂的守门人(加的斯,1812)》[Los conserjes de San Felipe(Cádiz 1812),2013年上演]以及《文化周》(La semana cultural,2016年上演)等。除了戏剧作品之外,他还出版了三部戏剧理论或戏剧研究专著:《80年代的西班牙戏剧》(El teatro español de los 80,1985,和费尔明·卡巴尔合著)、《戏剧创作》(La escritura dramática,1998)、《戏剧理论与实践教程》(Manual de teoría y práctica teatral,2007),并经常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戏剧研究的评论文章。

此外,他还改编了普劳图斯(Plauto)、莫雷托(Moreto)、阿里斯托芬(Aristófanes)、莫里哀、莎士比亚、卡尔德隆(Calderón)等诸多大师的经典作品,创作了电影、电视剧剧本、童话故事和小说。他的作品不仅在西班牙出版,还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日语、俄语等多国语言。他亲自执导了超过40部剧作,其中包括布莱希特、阿里斯托芬、辛格(Synge)、卡尔德隆、比奥·巴罗哈(Pío Baroja)、巴列-因克兰(Valle-Inclán)、普劳图斯、莎士比亚、阿尔尼切斯(Arniches)以及他本人的一些剧作。

阿隆索·德·桑托斯因其包罗万象且独具一格的戏剧创作和戏剧实践,先后收获了“蒂尔索·德·莫利纳奖”(Premio Tirso de Molina,1984)、“梅特戏剧奖”(Premio Mayte de Teatro,1986)、“罗哈斯·索里亚奖”(Premio Rojas Zorrilla,1986)、“国家戏剧奖”(1986)、“巴亚多利德戏剧金质奖章”(Medalla de Oro de Teatro de Valladolid,1993)、“马科斯最佳改编剧本奖”(Premio Max a la mejor adaptación de obra teatral,2005)和“卡斯蒂利亚-莱昂文学奖”(Premio Castilla y León de las Letras,2009)等众多的奖项和荣誉。

《圣费利佩教堂的守门人(加的斯,1812)》[Los conserjes de San Felipe(Cádiz 1812)]

《圣费利佩教堂的守门人(加的斯,1812)》(2012)是西班牙当代著名剧作家何塞·路易斯·阿隆索·德·桑托斯的戏剧作品。

2011年,为纪念《加的斯宪法》颁布两百周年,阿隆索·德·桑托斯创作了该剧;2012年初,西班牙国家戏剧中心(Centro Dramático Nacional)决定将它搬上舞台;数月后,该剧由埃尔南·赫内(Hernán Gené)执导,在马德里的西班牙剧院(Teatro Español)首演。同年,卡特德拉出版社(Cátedra)出版了该部作品。

作品以19世纪初期的加的斯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小人物在战争和爱情面前演绎的悲喜故事。故事发生在1812年《加的斯宪法》颁布前夕,议员们齐聚圣费利佩教堂,准备即日颁布宪法。但与此同时,教堂的三个守门人安塞尔莫(Anselmo)、贝尼多(Benito)、孔特雷拉斯(Contreras)和两名女清洁工比尔图德斯(Virtudes)、胡安娜(Juana)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拿到报酬了。生活极度困顿的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意图暗中盗走即将颁布的宪法文稿,以此胁迫议员支付他们应得的报酬,却未曾想到竟被人捷足先登:就在准备行动的当天晚上,他们发现文稿已经被人盗走。于是守门人聚在一起讨论谁是这起偷盗事件的最大嫌疑人,得出结论之后,他们决定前往圣玛利亚港夺回被盗的宪法文稿。他们的行动得到了路易斯的鼎力相助。路易斯是其中一位守门人的儿子,同时也是一名士兵,正在与围困加的斯的法国军队作战。战争的间歇,爱情来袭。他爱上了自由党议员的女儿伊内斯,但他们的关系遭到了议员的坚决反对。路易斯加入之后,大家决定夜间潜入目的地夺回宪法文稿,却不料众人都被法国人抓住,就地枪决。最后,混乱之中,女清洁工冒死夺回了宪法文稿。

阿隆索·德·桑托斯在作品中提到,故事的灵感来自他的好友、研究圣玛利亚港的历史学家胡安·戈麦斯。戈麦斯在研究该港历史时发现,《加的斯宪法》颁布前夕,在圣玛利亚港的海滩上有几个立宪议会的守门人被法国军队枪决。为什么法国入侵者会在此时处决几个无关紧要的守门人呢?这个问题一直在阿隆索·德·桑托斯的脑海中萦绕,于是便有了这部作品。

作品由一个引子和十四场构成。每一场都附有一个标题,标题言简意赅地呈现每一场的内容。从整部戏剧的总体构架来看,作品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历史层面,涉及19世纪初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1812年宪法的拟定、反法战争等;第二是人物故事的层面,如剧中的爱情故事、人物间的矛盾和冲突、守门人密谋盗取宪法文稿的缘由等;第三是作品营造的戏剧氛围,剧中歌舞交融,将人生和时局的艰难困苦融入如狂欢节一般恣意欢歌的气氛当中。

阿隆索·德·桑托斯依托历史,以19世纪初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对剧中涉及的时代、真实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其相关内容都做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将真实与虚构和谐、有效地融为一体。同时,作品秉承阿隆索·德·桑托斯创作的一贯特点,关注边缘人物,把焦点聚集在终将被历史所遗忘的小人物身上,为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的芸芸众生发声,将其作为自己戏剧作品的主角,展现他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以及他们的爱国情怀、勇敢无畏。在立宪会议进行的同时,在抗击法国侵略者的同时,在这些历史重要关头,还有一群卑微的小人物在艰难而乐观地生活。另外,尽管女性人物被看成是这一历史时期的边缘人物,但也在作者描绘的芸芸众生相中占有一席之地。作者重点塑造了伊内斯和清洁女工的角色,前者为自己的爱情和独立不懈抗争,后者冒着生命危险夺回了被盗的宪法文稿。她们是真正的英雄。

全剧一共有四十多个人物,守门人、清洁女工、自由党、保皇党、普通士兵、酒馆老板、酒馆常客、法国人、加的斯人等。而且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语言,或文雅或粗俗,或法语或安达卢西亚地区方言,每种语言对应着人物的身份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导演埃尔南·赫内需要用十几个演员演出这四十多个人物,这对演员和导演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此外,从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黄金世纪戏剧大师洛佩·德·维加的影子,具体体现为: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糅合,民间歌舞的运用。在这部作品中,文雅和粗俗并存,爱情因素和悲剧因素并存,戏剧的紧张节奏与喜剧的欢腾气氛并存,政治宣言与传统歌谣并存,历史的重大事件与个人的日常琐碎并存。作者用喜剧幽默的口吻来展现鲜血淋漓的现实,无疑也是巴列-因克兰的谐剧和戈雅的黑色绘画的延续。

而民间歌谣的运用,一来鲜活地体现了作品主人公——也就是这些小人物——所生存的真实环境,二来也暗喻了作品,整部作品实为一部生活之歌,因为生活也像是狂欢节的歌谣,在灾难和痛苦降临之时,唯有爱与乐观的精神能赋予人们继续活下去的力量。

(温晓静) j8uof+dQs0KDr2hFuYDTP6dgtDXXehxSiJ+O2NOpaz1IA3C3tdEALCtYOz53mrs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