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明·卡巴尔·列拉(1948—),西班牙当代著名剧作家、编剧、导演、演员和戏剧研究学者。他与何塞·路易斯·阿隆索·德·桑托斯、何塞·桑奇斯·希尼斯特拉一起被评论界并称为1975年民主转型后西班牙戏剧革新的三大领军人物,对后来的戏剧家有着重要的影响。
卡巴尔1948年出生于莱昂。大学期间他学习的是法律,但是不久便加入独立戏剧的活动中(1972—1977)。最初他以演员的身份接触戏剧,但很快就实现了从演员身份到剧作家身份的转变。卡巴尔的戏剧创作缺乏连贯性。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创作高峰期之后,他曾暂别戏剧创作,醉心于古典、当代戏剧的改编和导演工作以及电视剧、电影的编剧工作,直到1988年才又回归戏剧创作。
卡巴尔的戏剧创作,无论是戏剧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通过不同的戏剧种类和审美观照,对西班牙当代现实进行展示或批判,从而实现卡巴尔的社会承诺。其戏剧创作风格游走于新现实主义与先锋戏剧之间。一方面,为了尽可能地提高观众对其戏剧作品的接受度,卡巴尔时常运用现实主义戏剧惯常采用的戏剧结构、情节发展、时空设置和人物塑造方式。他意识到非商业戏剧和诸多高水平戏剧的一大通病,即戏剧与观众的脱节。因此,其戏剧创作常常采用直接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主题和人物,力求以诗意的方式展现日常生活,以唤起观众的共鸣,争取最广泛的观众群体。而另一方面,其作品又充满了对实验的渴望。卡巴尔通过使用省略法、片段叙述、打破逻辑和时间顺序、戏中戏等手段,寻找新的戏剧叙事方式,实现传统戏剧形式的革新。整体来说,其作品直面社会,语言简洁明快,时常表现得粗犷而锋利。不少剧作形似独幕风俗喜剧(sainete),但因作品常含有尖锐的社会批判和悲剧性的结局,所以和独幕风俗喜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卡巴尔的绝大部分作品都以不同的方式直面西班牙社会现实:《布利翁内斯,你疯了!》(!Tú estás loco, Briones!,1978),以透视及黑色幽默的手法表现民主化进程中西班牙社会的复杂性;《你去看过奶奶吗?》(¿Fuiste a ver a la abuela?,1979),以自传式叙述反映佛朗哥时期教育和家庭的陈旧价值观和陋习;《魔鬼的小马》(Caballito del diablo,1981),以非常自然且不带道德评判的态度讲述一个年轻女人如何因为偶然的环境因素走上吸毒之路;《打消念头》(Vade retro,1979,1982年首演,获1984年“梅特戏剧奖”),呈现了两个人生观不同的修士之间的冲突;《今夜,盛会》(Esta noche, gran velada,1983),聚焦拳击比赛背后的肮脏内幕;《那一切爆发》(Ello dispara,1989),揭露当代西班牙社会在知识、道德、情感方面的巨大缺失及其冷漠残酷的社会氛围;《空中城堡》(Castillos en el aire,1995年上演)毫不留情地激烈批判政府的腐败。他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还包括《航程》(Travesía,1991)、《又一个没有戈多的夜晚》(Otra noche sin Godot,2001年上演)、《阿格里皮娜》(Agripina,2002年上演)、《绿瓦集中营》(Tejas verdes,2002年上演)。2015年他的戏剧作品集《7个半》(Siete y media)出版。
除了孜孜不倦的戏剧创作之外,卡巴尔还致力于戏剧研究,经常参加学术研讨会,发表了诸多研究论文和专著,其中包括:《西班牙戏剧状况》(La situación del teatro en España,1994)、他与何塞·路易斯·阿隆索·德·桑托斯合著的《80年代的西班牙戏剧》(Teatro español de los 80,1985)、《今日西班牙戏剧》(Dramaturgia española de hoy,2009)等。
毫无疑问,卡巴尔是民主转型后西班牙戏剧界的标杆式人物,被无数后辈剧作家尊为导师,同时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他在其戏剧生涯中收获了大量戏剧奖项,其中包括“观众和评论大奖”(Premio El Espectador y la Crítica,1984)以及“蒂尔索·德·莫利纳奖”(1991)。
《绿瓦集中营》(Tejas verdes)
《绿瓦集中营》是西班牙当代著名剧作家费尔明·卡巴尔·列拉的代表作品,2002首演,2015年修改后再次上演。
卡巴尔受“阿兰剧团”(Arán Dramática)团长兼导演欧亨尼奥·阿马亚(Eugenio Amaya)之托,创作了反映皮诺切特独裁统治时期智利人民所受迫害的作品《绿瓦集中营》。2002年,该剧由阿马亚执导,在巴达霍斯的洛佩斯·德·阿亚拉剧院(Teatro López de Ayala)首演。此后,又先后在西班牙国内外多次上演,获得了巨大成功。剧本也被翻译成英语、法语等多国语言。但受朋友之托所创作的剧本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并非卡巴尔心目中理想的版本。于是他又遵照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戏剧理念,在保持主要剧情不变的前提下,对剧本做了大幅度的改动,并于2015年亲自操刀执导,将修改后的新剧本搬上了舞台。
作品以绰号为“金翅雀”(La Colorina)的女孩在皮诺切特独裁时期的不幸遭遇为主线,展现了与她相关联的形形色色的人们如何成为独裁统治的牺牲品。独裁统治所带来的恐惧和压抑如影随形,或毁灭躯体,或侵蚀灵魂。女主人公来自智利的一个富裕家庭,因为走路姿势轻盈形似金翅雀,所以人们也用“金翅雀”的绰号来称呼她。“金翅雀”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学生,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共产党人米格尔,两人很快便成了恋人。但其实她并不知道米格尔的真实身份。结果,好景不长,智利中央情报局四处追捕米格尔,机缘巧合之下“金翅雀”受了牵连,被关进了“绿瓦集中营”。“绿瓦集中营”原是一座温泉疗养院,皮诺切特政变后被改作关押和审问犯人的集中营。“金翅雀”在集中营里遭受了各种折磨和侵犯。一次,一位军官的手枪“擦枪走火”,“不小心”伤到了她的脚。于是她被送到医生那里医治。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受伤就医了。这一次,她决定抓住机会,要求医生帮她出具一份关于她身上新伤、老伤的诊断报告。“金翅雀”的这一举动惹怒了集中营的军官,他们决定秘密处决她和她的男友米格尔。于是两人被缚住手脚从直升机上扔进了海里。25年后,也就是1998年,西班牙法官巴尔塔萨尔·加尔松(Baltasar Garzón)代表在皮诺切特独裁时期被杀害的西班牙人,以反人类罪为由,向英国政府提出引渡皮诺切特的请求。在案件诉讼过程中,“金翅雀”不幸遭遇的真相才借助每个认识她的人提供的证词或证据浮出了水面。
原作由七段个人独白组成,每一段独白都对应一个人物,或是“金翅雀”本人,或是认识她的人,每个人物都在独白中讲述自己过去的经历以及和“金翅雀”相关的事情。独白内容取自当事人的回忆、第三者的证词、独立调查等。卡巴尔将这些主观片段和客观材料有效地拼接在一起,将戏剧性和纪实性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作品非常具有表现力。同时,独白并不是按线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的,独白中涉及的空间也不完全统一,再加上作者在每一段独白中都故意设置了留白,观众需要仔细比对每个人物所讲述的内容,并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整理,才能拼凑出故事的全貌。修改后的版本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对白和表演,作品不再是个人独白的串联。虽然原作的每段独白都非常精彩,但是千篇一律的独白让剧情的推进略显单调。新版本中,作者增强了人物之间的互动,使得人物性格也更加突出。故事情节的推进也不再单单依靠个人的讲述,而是加入了真实的对话和表演。总体来说,新作的戏剧表现更具多样性,人物之间的对比更加强烈,作品变得更有活力,也更容易感染观众的情绪。此外,新版本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增强了作品的嘲讽性和幽默性,它和剧情本身的悲剧色彩交相辉映,两者之间形成张力,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在舞台设置上,不管是原作还是新作,布景都非常简单。新作的布景仅仅是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以及背后的百叶窗。百叶窗同时也充当屏幕的作用,导演可以把影片投射在百叶窗上,直接呈现给观众。作者的核心思想通过简单的舞台布景和灯光效果得以实体化:在独裁统治期间被迫害的人们,他们的故事看起来是那么简单,但又是那么沉重。
作品以史讽今,讲述历史的同时,也促使观众审视今天的社会。虽然作品描写的是智利的集中营,但它指向的却是冷酷无情的政治权力。“金翅雀”只是人类历史上无数大屠杀中无声消逝的生命之一,她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作品最后一场中,演员为观众奉上了一段夜总会风格的舞蹈。该舞蹈以百叶窗为背景,而百叶窗上投射出的是诸多国家政变制造者的面孔。这一布景设置无不含有辛辣讽刺的意味。
不可否认,作品所触及的主题是非常沉重的,但是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乐观和愉悦。不仅因为剧中不乏或幽默诙谐或感人至深的场景和片段,还因为卡巴尔塑造了“金翅雀”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悲情人物。她生前遭受种种不幸,死后也无安息之处。但即便是变成幽灵,她的身上仍然存留着生命的活力和快乐,这恰恰是许多活着的人所缺乏的。在她的身上我们看见了女性特殊的力量:战胜悲痛,乐观地负重前行。
(温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