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拐子马”是怎么回事?

岳飞大破“金兀朮拐子马”的故事,最初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编写的《鄂王行实编年》(元人所修《宋史》中的《岳飞传》完全脱胎于此书)。其中说,岳飞在1140年与金兀朮对战于郾城时,把金兀朮最精锐的部队“拐子马”打得大败。什么是“拐子马”?岳珂的解释是:金国的骑兵,都是把每三匹马组成一个横排,这三匹马的马腿都用皮条连在一起(“贯以韦索”),以便进则齐进,退则齐退。岳飞发现了这种办法的弱点,在作战之前,命令他的步兵,人人持一柄“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砍马足。‘拐子马’既相联合,一马仆,二马皆不能行,坐而待毙。官军奋击,僵尸如丘”。

清代的乾隆皇帝,认为对“拐子马”作这样的说明不对头,就在《御批通鉴辑览》中驳斥说:“北人使马,惟以控纵便捷为主。若三马联络,马力既有参差,势必此前彼却。而三人相连,或勇怯不齐,勇者且为怯者所累,此理之易明者。”“况兀朮战阵素娴,必知得进则进,得退则退之道,岂肯羁绊己马,以受制于人?”这段“御批”批驳得很有道理。在下象棋时还不能“别马腿”,在生死交关的战场上,怎能“羁绊己马”去送死呢?但是,“拐子马”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这条“御批”中并没有做出正面回答。

其实,在北宋和南宋,都已有人对“拐子马”做出正确的解释了。北宋官修的一部兵书《武经总要》当中,有一条记载说:“东西拐子马阵,为大阵之左右翼也。本朝西、北面行营,拐子阵并选精骑。”南宋人记载1140年6月顺昌(今安徽阜阳)战役时,也说:金人“以铁骑为左右翼,号拐子马,皆是女真充之”。从这两条记载可以知道:“拐子马”阵,本来是宋朝制定的一种阵式。其中的“马”字即指骑兵,而“东西拐子”或“两拐子”则又与“左右翼”为同义语,可以互换互代。金人把铁骑(即精锐骑兵)列置在左右翼,所以就被宋人称为“拐子马”,有时也称为“两拐子马”。这种名称,只是就骑兵所在的位置说的,与兵士和马的本身并无关系。因而所谓“三人相联”或“三马联络”之说,都是昧于实战情况,望文生义之谈。

本是两翼骑兵,为什么又被称为“拐子马”或“两拐子马”呢?那是因为,从北宋以来,对于所有拐弯抹角的地方都叫作“拐子”。例如,据史料记载,1126年,在金人攻打开封城时,主持守御的李纲曾“募敢死士二千人,列布拐子城下”。这里的“拐子城”,就是指开封城的某些角落而言。

宋金交战中,金人虽经常以骑兵取胜,但遇到了扛着“麻札刀”、入阵专砍马腿的岳家军,自然要马翻人仰,落得一个惨败的结局了。

岳珂之所以有那种误解,一则由于当他编写《鄂王行实编年》时,距离岳飞生活、战斗的年代已经六七十年,对于他祖父用兵作战的历史,他一概得诸传闻;二则因为他一生从未经历战阵,没有任何实战经验。所以他捕风捉影地对“拐子马”做出了那样错误的解释。他大概不曾料到,在这以后,竟至以讹传讹,至今还没有被纠正过来。

(原载《百家言》,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 JT6OTneyiMA2/tc7pXNatdQ0oHYHgUFFSclPsOz2/74NgwCj8juXaSVem1MoOSL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