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生产方式的进化

生产方式是企业资源的配置方式,管理方法和生产技术手段则应与之相适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生产管理方法和生产技术手段必然随之发生变化,生产方式也不断发生变革。研究生产方式的变迁,对寻求提高生产系统效率的管理手段与方法,建立有效的生产系统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社会发展历史阶段,其主要的生产方式也不同。生产方式的内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劳动者采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进行物质生产(生产的技术方面);第二是劳动者采取何种劳动组织形式进行生产活动(生产的社会方面)。这两个方面作为生产方式的两个具体内涵彼此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无论劳动者使用什么样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他们的生产过程都必须通过一定的劳动组织来进行;无论生产过程以什么样的劳动组织来进行,它都必须以劳动者使用一定的生产资料为基础,也就是说,劳动者使用的生产资料的状况决定着生产过程中劳动组织形式的状况。

生产方式的进化是一个生产方式的替代、转换和交换过程。也就是说,一种生产方式的改变,意味着另一种生产方式的兴起与发展。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亨利·福特和通用汽车的阿尔弗雷德·斯隆将世界生产由几百年的手工艺生产方式(由欧洲企业主导),引导到大批量生产的时代。其最大的影响,就是美国很快统领了全球经济。生产方式的进化取决于很多因素:变化的市场需求,变化的客户需求,市场的经济周期及其不确定性,替代品的数量,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强,科技进步,管理技术的不断创新等都是会引起生产方式的某些改变,直到一种范式逐渐取代另一种范式(原生产方式不一定消亡,只是不再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宰)。机械化代替手工,大规模生产代替简单的机械化,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代替大规模生产,以及未来客户化定制的精益、敏捷、智能化生产等不断发展变化都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

生产方式进化的动力因素主要由三方面组成:一是科技进步;二是经济发展;三是效益提高。效益提高对生产方式进化具有“驱动作用”,科技进步对生产方式进化具有“推动作用”,而经济发展对生产方式进化具有“拉动作用”。在以上三个动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产方式发生着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跃升。

2.3.1 手工生产方式

单件手工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生产方式,是一种单件的小批量生产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使用手工工具,以手工劳动和手工技艺为主。通常生产是建立在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一次完成的。它针对消费者提出的具体要求为其“量身定制”产品,消费者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手工艺生产商雇用非常熟练的工人,使用简单但非常灵活的工具,根据客户定制需求,每次只制作一件商品。由于每件产品都是靠具有高度工艺水平的工匠单件制作,几乎可以说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件产品。在这一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生产活动,生产动力(能源)主要是人力,局部利用水力、风力,多数在手工操作下完成,没有或很少使用机器生产。在制造技术制约下,依靠“能工巧匠”的专门技能只能加工种类较少的产品。因采用的是手工或简单的低级机械化生产,生产率极低,批量也很小,几乎都是单件生产。在这种方式下,产量不可能提高,而且即使提高产量也不会带来成本的降低。

家庭手工业组织形式简单,基本上不需要组织费用,具有一定的活力和动力,因而它是一种有效组织形式。但是,随着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工业生产内部开始出现了生产社会化的萌芽,主要表现在:手工工具的专门化,手工业生产过程可分性的明朗化,产品由独立手工业者的个人产品变成手工业者联合产品的条件逐步成熟。这样,客观上就要求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必须进行变革,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于是手工工场便应运而生了。手工工场与家庭手工业相比,是企业制度的一种突破,因为它是建立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的,这时为了使生产过程能够连续下去,就必须组织协调各部分生产活动。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16世纪末期到18世纪中期,手工工场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在工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手工工场在生产过程中引进分工、发展分工,并把过去相互独立的手工业者结合在一起从事协作劳动,它推动生产发展与效率提高的同时,促进了生产的进一步社会化。今天,从定制的家具、装饰艺术品,到限量版的运动跑车等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手工工场生产实例。

2.3.2 大批量生产方式

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不但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铺平了道路,而且,为手工工场向工厂的过渡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工厂制度的确立使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和手工工场相比,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表现在:第一,手工工场的技术基础是手工的,管理组织也是经验型的,而在工厂制度中,物质技术基础是机器生产,管理协调强调要求运用科学知识来指导;第二,与工场手工业相比,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一开始就要求较大规模的生产和经营,要求较大的资本,因为机器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只有扩展到一定的规模,才具有经济性。另外,与手工工场相比,工厂制度具有很大的扩张性。一部分的变革、发明,必然引起或带动相关行业的变革,部门的前向和后序联系,使得国民经济成为一个整体。

大批量生产也被称作重复生产,是那种生产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的生产类型。生产商可能需要负责整个产品系列的原料,并且在生产线上跟踪和记录原料的使用情况。此外,生产商还要在长时期内关注质量问题,以避免某一类产品的质量逐步退化。大批量生产技术有两种:一种是制造标准的、可以互换的零件,然后以少量的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适用于离散制造业);另一种生产技术是借助先进的机械设备处理大量的原材料,例如:钢铁工业(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离散、流程混合工业)。美国是大批量生产技术的先驱,世界各国纷纷学习和效仿这一方式。吸收福特工厂的实践经验,加上斯隆的营销和管理技巧,再混合有组织的管理工作分配和工作任务的新角色,就看到了大批量生产的最终的成熟形态。数十年来,这种系统无往不胜。20世纪50年代,在亨利·福特开创了大批量生产30多年之后,这种在美国已极为常见的技术才传到其他国家。到了20世纪60年代,这一生产方式已成为主流,至今在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等领域仍被采用。不过,福特设计的第一条汽车生产线与现在的完全不一样,那条生产线要完成由铁矿石制造成汽车的每一个步骤,即从炼钢开始第一个生产步骤。这样的生产模式使得建立工厂成为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且每设计一个新的工业产品要投入的建设成本也巨大。这也造成了工业品的创新成本高昂,使得产品的种类单调,迭代速度也很缓慢。20世纪80年代,欧洲制造企业不断发现简单复制美国的大批量生产存在的问题,开始寻找先进的、适应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模式,并把目光关注到日本汽车行业开发的一套全新的制造产品的方式——精益生产。

20世纪,大规模生产模式在全球制造业领域曾占据统治地位,一度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大批量生产方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一方面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廉价的产品,使人类在物质文明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的进步;另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主要提供体力劳动的工人正在消失,提高了企业和整个社会知识化程度。这一阶段,生产系统管理的重点是如何提高设备自动化程度及可靠性,加强质量控制和生产计划管理,保证均衡生产,生产管理向科学化、标准化发展。但这种生产方式,只适应了市场需求较单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今天,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的消费观和价值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随之而来的是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越来越明显,大规模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这种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

2.3.3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

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由于用户越来越强烈的个性化需求,能灵活适应市场、面向产品快速更新换代的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化生产方式已成为提高生产率、增加企业竞争能力的一种主要生产方式。源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由于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能够向市场提供大量的产品,人们的基本需要已经得到满足,顾客对商品的要求也由过去数量上的满足向质量上的满足转化,这就要求制造企业提供更多、更好、不同花样品种的商品供不同层次的人们选择,这是最根本的驱动力;第二是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出现与采用,使得新产品层出不穷,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改进产品品种,尽快地推出质量好、价格低的系列化产品,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是适应市场变化多端,按市场的需求,订单保质、适量、准时地生产,目标是以缩短交货期、降低库存的生产体制。

这种生产方式是随着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以及客户需求变化、全球性市场竞争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多种先进制造模式,如计算机集成制造、敏捷制造、精益生产、大批量客户化定制、智能制造等都是为了适应不同需求而生产和发展的。由于生产技术尤其是工业机器人、柔性加工等先进制造和网络技术的普及,规模化、个性化生产现已在许多领域成为可能。即一个企业可在一定时间生产许多完全按照个人愿望而设计生产(个性化)的产品。网络技术则使成千上万个不同需求的信息以成本低、速度快的特点输送到产品制造者手中。由于用户较易参与产品的开发制造过程,它将最大限度地提高消费者的效用。这种生产方式的变化实际上也是技术创新方式的重大变化,它大大提高了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0eSo4GoyjQ/i1LQnPgOy5EPbcJ5zVVuf+92ZSfCvXUfdXGEp/sDIEPH6sTy3Ofd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