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辞海》(1989)的定义,生产是指由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劳动工具改变劳动对象以适合自己需要的过程。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要素是指为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此外,还可以举出几个类似的定义,如《辞海》的定义,生产要素是“指可用于生产的社会资源,一般包括土地、劳动和资金(资本),有时也包括企业家的才能”。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生产要素指用于商品和劳务生产的经济资源”。上面这三个定义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把生产要素看作投入到生产中的某种资源。由于资源(社会或经济的)的含义过于宽泛,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资源如通常所说的投入生产过程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可以指抽象的非物质资源如管理、信息等资源。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每一次经济形态的重大变革,必然催生新的生产要素。如农业经济时代以劳动力和土地、工业经济时代以资本和技术为新的生产要素一样,数据成为当今数字经济时代新的关键生产要素。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当属英国“剑桥学派”创始人——阿尔弗里德·马歇尔,他在《经济学原理》这本书的第四篇,专门论述了生产要素,他指出“生产要素通常分为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类。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予的物质和力量。劳动是指人类的经济工作——不论是用手的还是用脑的。资本是指为了生产物质货物,为了获取通常被算作收入一部分的利益而储备的一切设备”。同时,马歇尔认为,资本大部分是由知识和组织构成的,由于知识和组织的公有及私有区别的日益重要,有时把组织分开来算作是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似乎最为妥当。由此可见,马歇尔主张把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从资本要素中分离出来,当成第四生产要素。
我国学术界在很长时间内将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里仅将生产力理解为一个工程技术范畴,将生产力的内涵仅仅局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纯粹从经济视角出发的工具性界定,把人类摆在了自然界征服者的地位,认为发展生产力的活动也仅仅是人类向自然单向索取的运动。这是一种反映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局限性的观念,它容易误导人们认为生产力的目的就是改造自然,由此导致对自然界生态环境的破坏。其实,人类应当追求在生态和谐中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生产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区别在于是否涉及精神财富的创造。广义的生产力是人类所掌握和控制的能用于生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各种自然力量或精神力量。狭义的生产力是人类所掌握和控制的能用于生产物质财富的各种自然力量或精神力量。
根据上述的定义,生产指的是生产力发挥作用的过程,而生产力指的是完成生产过程的力量系统。作为过程的生产要素与作为力量系统的生产力要素应该是不同的,即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明确地是指投入到生产中的经济资源,后者指并不明确的生产力的构成。
生产力的构成,就内容来看,它是参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一切物质的、技术的要素总和。生产力要素是指构成生产力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或因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通常把前一个称作生产力人的因素,后两个统称为生产力物的因素。劳动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并能在社会生产中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是物质要素的创造者和使用者,物质要素只有被人掌握,只有和劳动者结合起来,才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划分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上述定义属于传统的生产力三要素理论。生产力三要素理论已无法概括现代生产力要素的全部内容。迄今为止,生产力发展大体经过了三个历史时期:手工化时期、机械化时期和自动化时期。手工化时期,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技能单纯的劳动者、粗糙简陋的生产工具、品种极少的劳动对象。生产力结构也很简单,在小农经济中,社会生产力整体近似于个体(家庭)生产力单元的简单相加之和。生产力三要素理论基本上能揭示出这一阶段生产力的特性和运动规律。到了机械化、自动化时期,生产力的要素、结构和运行机制复杂多了。现代生产力成了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大系统,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有机整体。当代先进生产力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能力、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生态环境演化规律的最新科学认识,是高度社会化,高度知识化,高度自觉化,代表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方向的生产力。所谓现代的先进的生产力是整个生产力运行中的先进的部分,在社会生产力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它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一定时期是先进的,而随着时代的前进就会变成一般的或落后的生产力,又不断被新的、更高水平的生产力所取代。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前进,决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和方式不断发生深刻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量变;一种是质变。量变就是在各种生产力要素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攫取能力和制造能力的提高。例如,煤、钢产量的增加。质变是指生产力各要素发生了根本变化。判定生产力水平发生的是量变还是质变的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是否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从生产力质量互变的历史来看,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就是一个生产力要素不断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发展,则社会发展;这一过程停滞,则社会停滞。
生产力是一种不断向前发展的能动力量,它的发展与其内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而随着社会生产力日益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特别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及其功能作用的日益增强,生产力要素及其结构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现代生产力是由具有不同功能作用的多种要素有机合成的复杂系统,其中包括: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连结性要素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管理等;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后者融合、渗透、扩散到生产力诸要素中,从而使整个生产力系统发生质的变化,大大提高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要素有个从一到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要素从一到多,在一定时期内,总有个占主导地位的要素,而且有一种后来居上的普遍趋势,即后来产生的新要素,必然会占据主导地位,这可从生产力发展史得到证明。要素聚合为产业,产业可看作是生产力的宏观要素,也有个从一到多的发展过程。最初只有畜牧业,约在几千年前出现了农业(种植业)。18世纪开始出现了工业,工业是从手工业发展而成的。工业时代早期的生产力定义很简单,甚至过分简单——通过一定量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数量而非质量,是其衡量标准。比如,在汽车业,生产率的计算方法通常是统计生产每辆汽车需要多少工人和劳动时间。其结果就是,企业的关注点集中于每个工人生产汽车的数量,而不是如何大幅度提高产品的质量。随着工业时代的发展,工厂内部也存在科研、设计、信息、咨询、业务教育等机构,后分化出来形成知识产业。由计算机、微电子、激光、原子能等新技术所形成的新兴产业,都是以知识为基础,也属于知识产业,知识产业的总和就形成知识经济。
任何单一的生产力要素都不是生产力,只是一种潜在的能力。要转化为现实有效的生产力,还必须按各要素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比例性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现实有效生产力。生产力要素有二因论、三因论、多因论和要素体系论等说法,但不管有多少因素,最关键的是只有各种要素实行最佳的组合才能形成真正的生产力。生产力要素最佳组合律,是构成生产力的基础规律。生产力要素最佳组合规律的高层含义要求按照生产力最佳的一个要素合理配置其他相适应的生产力要素,才能充分发挥生产力水平。但客观生产力要素组合时往往是水平参差不齐,会直接影响到生产力整体发挥。按照生产力要素合理运用制约规律办事,就可以减少活劳动消费、降低物耗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生产力要素在最佳组合状态下,要素机制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或出现了恶性循环,生产力的发挥就会受到阻碍和破坏;相反,如根据要素构成特性制定了合理的操作规程,进行良性运行,生产力要素就能充分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