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外国教育史的学科起源

外国教育史的萌生与发展基于学术研究和教学科目的双重起源,并对其后的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历程的主体、主要动力、发展标准及其主要指标产生直接影响。

一、学术研究领域起源

关于教育史学科作为学术研究领域的最初起源,学者们一般将其追溯到古希腊 和古罗马 。不过,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作为学术研究领域的起源,则要晚近得多。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遭遇严重危机,封建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开明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主张变革维新,引进西学,发展教育,开启民智。郑观应在其著作《易言·论洋学》和《盛世危言》之《学校》(上、下篇)中,向国人详细介绍了德、英、法、俄、美、日等国的学校制度。1882年,颜永京将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的代表性论文《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译成中文,名为《肄业要览》,开国人译介西方近代教育理论之先河。1893年,李家珍译介出版《泰西教育史》,成为我国最早出版的通史类外国教育史著作。

甲午战争后,国人假道日本,大量引入西方教育思想、学说和教育著作。明治二、三十年间,在日本传播步入盛期的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教育思想,成为国人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理论的主要选择。

1901年5月创刊于上海,前后发行166期的《教育世界》杂志积极介绍外国教育实践改革动态,以较大篇幅评介了赫尔巴特与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活动,并将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福禄培尔(F. W. A. Froebel,1782—1852)、斯宾塞等人的教育思想介绍给国人。《教育世界》杂志社还译介了一些日本学者撰写的教育史著作,如日本熊谷五郎著《十九世纪教育史》,原亮三郎著《内外教育小史》,大漱甚太郎、中川延治合著《教授法沿革史》等。

同一时期出版的教育史译著还包括:能势荣著、叶瀚译《泰西教育史》(上海金粟斋,1901),中野礼四郎编、蔡锷等译《东西洋教育史》(上海开明书店,1904),加藤驹二编著、中国国民丛书社译《德国学校制度史》(商务印书馆,1903),撒瓦士曼氏著、大村仁太郎编述、吴燕来译补《蒙养镜》(天津教育图书局,1906),为我国学者独立编纂教育史著作提供了参考。

20世纪初期,我国学者还翻译出版了一批有关欧美教育史的著作,如《西洋教育史》(张怀编译,1912),《西洋教育史讲义》(蔡振,油印本,1912),《德美教育新潮》(吴鼎昌翻译,1915)。

上述外国教育史译著、编著著作的出版及对外国教育实践与教育学的引入,为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的诞生奠定了初步的学术理论基础,标志着作为学术领域的外国教育史学科的诞生。

二、学科教学科目起源

19世纪中后期,德国历史学发展日趋成熟,历史学分支学科不断涌现,其间德国大学开设教育史课程,四卷本《教育学史》作者劳默尔(Karl Georg von Raumer,1783—1865)于1822年在哈勒大学开设教育史讲座,成为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史的教育史学家。

19世纪后半叶,欧美各主要国家教学趋向专业化,教育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正式的教学科目。在法国,教育史最初并未获得正规课程的地位,偶有哲学教授客串讲授教育史知识。1875年,孔佩雷(Gabriel Compayré,1843—1913)在图卢兹大学始设教育史讲座。1881年,法国教育部规定,在师范学校第三学年开设教育史课程。在英国,1872年,佩恩(Joseph Payne)教授在伦敦教师学院首开教育学讲座,其中即包括教育史。1881年剑桥大学教授赫伯特·奎克(Robert Hebert Quick,1831—1891)在剑桥大学开设教育史讲座。牛津大学从1883年颁发教育专业文凭开始,一直把教育学列为该校的正式科目,其主干课程包括教育原理、教育哲学和教育史。在美国,教育史早在南北战争前即成为教师职业训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后半叶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外国教育史学科被引入中国。20世纪初,我国近代学制的颁布,将外国教育史纳入大学堂及师范学堂的课程体系之中,自此,外国教育史学科在制度上正式确立。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把《教育理论》与《应用教育史》作为优级学堂各专业“一概通习”科目,相当于现在的基础科目。其中,《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对教育类课程作出说明:“先讲教育史,当讲明中国外国教育史之源流,及中国教育家之绪论,外国著名纯正教育家之传记,使识其取义立法之要略。”将教育史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于第一学年开设。《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则强调文、史、理、生四类学科的学生均须于第二、第三学年修读“应用教育史”与“教育史”。

《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之后,武昌师范学堂、保定师范学堂、成都师范学堂、贵州师范学堂、全闽师范学堂等一批官立师范学堂设立。在兴办官立师范学堂的同时,中国第一所民办师范学堂——通州师范学堂也得以开设。在上述官办或民办师范学堂中,教育史课程始有开设,如通州师范学堂寻常师范科所设课程包括:《教育史》(包括中外教育沿革、中外教育家传记及思想)《教育学》《学校管理》和《教育实习》;速成师范科所设课程包括:第一学期为《教育史》,第二学期为《教育学》,第三学期为《教授管理法》,第四学期为《教育管理与实习》。自此至20世纪50年代末,教育史一直作为师范院校教育专业的重要教学科目而存在。 mVcwM4Y1gO3f+x0+R6w7EDFsII4U+yTL8ZXX787Nmg3//nio9mBUg3J1EITCAxD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