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改变策略1 和“低品质勤奋”say goodbye

不卖关子,直接告诉你这章的主要内容吧:清晨三件事。

清晨三件事,是著名生涯规划师,新精英生涯创始人古典老师对博恩·崔西 “三只青蛙法”的提炼。所谓三只青蛙法,就是把我们要做的事比作青蛙,每天选取三只最大的青蛙吃掉。或者说,每天早上,写下三件你认为最重要的事,并在这一天内完成。

这个方法妙就妙在它让你意识到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你迫切需要在哪些地方改变。据说,杰克·韦尔奇 曾经把三只青蛙法推荐给一家公司的老总,这家公司在资金、结构、投资领域都有严重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快倒闭了。老总用了这个方法后,公司终于慢慢活了过来。原来的他只知道公司亟须改变,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想不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而用了三只青蛙法后,他开始在一大堆鸡毛一样的事务中寻找埋藏的黄金,做一些真正重要的事。他每天的三件事最终改变了整个公司。

对公司老总有用,对我们也一样。这些年来,“低品质勤奋”这个词越来越流行,而所谓的“低品质勤奋”,无非就是把勤奋用错了地方,就像那位老总之前那样:努力,却没有好结果。而“清晨三件事”可以引导你不断思考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你也会逐渐明白自己该走哪条路,该放弃哪条街。这个过程会让你的努力越来越精准、高效。

每天清晨,我刷牙时会思考今天的“三件事”,并把每件事都放在清单里,给它们最高的优先级。不到一个月,我就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的处境,我需要改变什么,我在哪些方面有欠缺。而把它们写在清单里,提醒我去完成,则是实实在在地帮助我改变了我的处境,至少在意识到自己读书太少时,我把读书当成了我的头等大事。

下面,就是它的使用方法。

(1)清晨或前一天晚上睡觉前,思考你认为你今天最重要的三件事。(开始想)

(2)想想对于这三件事,你想要的结果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结果,你会怎么做。(想透彻)

(3)把它记下来,并加到待办清单中。(记录好)

(4)当晚反思三件事的完成情况。(做反思)

我们逐个分析每一步的做法。

第一步,开始想

这个思考难度不大,“清晨三件事”之所以被人惊呼有用,只是因为人们很少关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一些父母忙着挣钱给孩子,却没有花时间陪孩子,最后,孩子没有变得很出色,父母认为是孩子不努力、不懂事,而孩子却觉得是父母不关心自己,只会拿钱敷衍了事。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那些父母是真的糊涂,真的需要别人告诉他们“陪伴孩子很重要”吗?不是,他们只是从来没有“真正”认真思考过这件事值不值得去做,从来没有想过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能带来好的改变。

第一步,认真思考到底什么对你最重要,等你思考出这三件事后,也许你会发现,这和你凭直觉给出的答案完全不同。

第二步,想透彻

光想出这三件事没用,还要去做。但即便是做,也只达到了部分效果,还有大部分效果取决于能得到什么结果。我们在“改变”和“变得更好”中讲过这个逻辑:改变是手段,而变得更好才是目的。同理,做三件事是手段,把每件事推向你想要的结果才是目的。如果只是想出了三件事,却没有想透彻,不给每件事预设一个结果,不以结果为导向,就可能会像小张这样。

小张的“清晨三件事”:

(1)和女朋友约会。

(2)学习《高级工程师技术研究》。

(3)开始培养冥想的习惯。

乍一看没有问题,但一天执行下来,结果有可能会成这样。

(1)约会时嘴欠,俩人开始争执,最后把女朋友气得眼眶都红了。

(2)读书读了两页就提不起精神,去打游戏了。

(3)选了个冥想课程,听了一集,然后加入“我的收藏”(剩下几天就没碰了)。

这就是只思考事情本身,不思考结果的悲剧。你写出三件事,脑袋里应该惦记三个结果。如果小张的脑袋里装的不是这三件事,而是三个想要的结果,情况就会好很多,三个对应的结果可以是这样。

(1)和女朋友“深化友谊”,并将她带回家。

(2)熟记第二章的知识点,并对第三章一、二小节有所了解。

(3)软件里新增冥想习惯培养的任务,并有一套正规、严谨的指导课程。

这样,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一目了然了。不过,想要思考得更加透彻,你还可以想:为了达成结果,我该怎么做?

再拿小张举例,他也许可以这样想。

(1)问问那个把女朋友带回家的同事小李,他是怎么做到的,另外,在一些专业的心理学账号上学习有关的文章。

(2)先做一套第二章的自测题,根据错题回溯知识点,最后,简单浏览一遍第三章一、二小节。

(3)先定一个很小的目标:每天冥想一分钟,在软件里进行冥想习惯打卡。最后,在相关网站上查找、询问关于冥想的好课程,试听感觉不错就购买。

像这样,你就可以把一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搞得有理有序,知道三件事的结果,也知道该怎样靠近结果。

第三步,记录好

之后,你就可以把这三件事记下来了,可以记在本子、备忘录上,也可以记在微信上,甚至可以发到朋友圈,只是要去掉一些敏感词(女朋友、朋友姓名之类的)。发出去,好让朋友们监督你。

至于加到清单里,这一步可有可无。因为如果你已经思考了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该怎么做,这三件事在今天对于你就已经印象深刻了,不需要清单的提醒。当然,如果你已经习惯把每天要做的事用一个本子或以一页清单的形式记下来,你就可以直接把这三件事加入每天的清单。一般清单上的事项都有优先级,那么“清晨三件事”就应该排到最高的级别,用最亮眼的颜色标注,以便于提醒你那三件事很重要。

到一天快要结束的睡前时间,记得一定要清理掉这几项任务,没完成的就删了。当日事,当日毕。今天没做好就没做好,不要把今天的任务、压力带到明天,把明天一起毁了。

第四步,做反思

第三步一定程度上是在给第四步做铺垫。你对每天的三件事有记录,也有行动,现在就是反思的时候了,看看行动和你想要的结果之间有什么差距。很多时候,我们的目标会在实现的过程中被损耗:你早上想约一个女孩吃饭,到了晚上就莫名其妙地变成和她在微信上聊了几句。这些被损耗的目标,不经反思,很难发现。另外,反思下面介绍的方法本身也会让你从过去、从自己身上学到东西。

你可以选当晚或第二天早上抽出一点时间进行回顾和反思。一般情况下,反思分为以下几步。

(1)对于这件事,我想要的结果是什么?

(2)实际的结果是什么?

(3)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4)下次我可以在哪些方面改进,有什么具体的建议、指导?

这个反思模型简单好用,但要是你还是觉得烦琐,也可以尝试孙正义的方法:每天晚上直接问自己“我今天是输了,还是赢了?”逼着自己回答。输了,就找原因,分析遇到类似的事该如何改进;赢了,就找经验,哪些因素帮助你赢了,把它们写下来。

即便“清晨三件事”没有完成,如果你推进了另一些更重要的事情,也是一种成功,因为这些事的价值超过了你的“清晨三件事”。比如,你的三件事中有“去附近的游泳馆游一次泳”,但你去了水上乐园,玩得更久,游得更爽,当然也算赢了。孙正义的“输赢”判断看似绝对,实则更加灵活。

通过这四步,“清晨三件事”的方法你就学得很好了。“清晨三件事”属于自律的核心,即改变的方法,它能帮你知道要改变什么、找到有用的意见并促使你改变。但是,它也是一个习惯,需要用习惯养成法一步步培养。下面,借着“清晨三件事”,我们再看看培养习惯还需要注意些什么。

对于养成习惯的指导

第一个核心:一个相对简单的开始,起步时阻力要足够小

首先,你不应该把目标设置为“每天清晨三件事”,而应该是“每天清晨一件事”。记得吗,要换上最小的量词。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开始培养一个习惯时很有热情,意志力也足够,所以哪怕目标很大也能应对,但当热情褪去、其他事情找上门时,形势就大不相同了。平时不忙,每天读30页书也可以,一忙起来,哪怕你觉得读了很久,一看页数,也才不到10页,自信心很容易受挫。

更恐怖的是没有激情。“三分钟热度”是在人性中雕刻好了的,别想去改变它,而应该想方法“安置”好它,让它不在你的生活中作恶。定一个非常小的目标,哪怕激情没有了,仅凭微弱的意志力也可以完成,“三分钟热度”就不会造成什么破坏。但如果目标大过你高估的意志力,这个习惯基本就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了。

所以,刚开始的目标一定要定得特别小,轻易就能完成,等行为基本固定了(至少两周)再考虑提高难度;提高的难度也要很小,这样才能保证意志力被合理利用。还记得那个楼梯的例子吗?我们是爬楼梯,不是攀岩。

在完成三件事上,你可以一开始先简化为完成一件事,再去掉其他能去掉的步骤(设想结果、思考行动、反思),只需要将一件事记在便签上。等开始每天有意识地思考时,再把步骤一步一步补全。千万别傻里傻气地一上来就要求自己执行“标准的步骤”,这只会让你的习惯最终瓦解。

第二个核心:拆解习惯,分清楚你在培养几个习惯

我们经常把一件事想成好几件事,也经常把好几件事想成一件事。国家之间有纠纷,一会儿说是合作不好,一会儿又说是债券纠纷,说来说去,还不就是利益瓜葛的问题,那些纠纷只是利益的组成部分。但有时候情况会反过来,情侣分手,看起来是因为刚才吵了一架,实际上原因有很多,甚至上周的约会迟到也有责任,吵架只是一个导火索,不满不断积压才是火山爆发的根源。

习惯也一样,有人会想,一个看上去培养起来不难的习惯,怎么这么难坚持?那是因为你把好几个习惯当成了一个习惯。就拿“清晨三件事”为例,思考和写下来姑且算一个习惯,但预设结果、思考行动、每日反思加起来就是四个习惯,只不过所有的习惯都对第一个习惯有依赖。正是这四个习惯交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保证了这套方法严谨有用。

这些习惯只有一个个养成,先确保思考和写下来,再考虑预设结果。你或许觉得这样做太麻烦、太慢,这时候试着用理智提醒自己:在慢慢养成的、受用时间很长的好习惯和半个月的激进行为中,选前者要划算得多。

其他习惯也一样,比如“按时回家吃饭”看起来是一个习惯,实际上算两个习惯:按时回家和在家里吃饭。这时,你先养成一个对后者作用更大的习惯,如果过了饭点儿你的肚子就咕咕叫,那就先养成按时回家的习惯,想办法早点下班,在路上吃点东西,之后再养成回家吃饭的习惯,坚持回家才吃东西。就这样,通过拆解习惯,使一个习惯对应一个行为,养成习惯便会更加容易和有效。

第三个核心:把新习惯连接进老习惯

继续刚才那个按时回家吃饭的例子,为什么先养成按时回家的习惯?因为这个习惯固定后,回家吃饭就顺理成章了。你不可能先在家吃饭,再下班回家。这两个习惯在时间上相连,按照先后顺序串起来,我们把这种情况叫作串联事件。

在养成习惯方面,你可以用这个技巧,把新习惯跟老习惯串联。我每天背单词的行为就串联在午饭行为之后,吃完午餐,拿出手机,打开软件开始背单词。只要这个动作行为反复在午餐后重复,就可以把这两个习惯行为接起来,这有点类似加缪效应 :处理两个行为的神经元连接到了一块。

除了串联,你还可以试试并联,两件事一起做。我把“清晨三件事”和早上洗漱合起来进行,一边刷牙一边思考三件事,把它们想透彻,刷完牙、洗完脸就记下来,加到清单里。这样,轻易就把新老习惯“并联”了起来。

并联的事不能选择太耗费注意力的,因为我们实际上没有并联的能力,我们只是把注意力在这两者之间来回切换,你能同时观看两部电影,视线又不时左时右吗?所以,最好拿下意识就能做且必须要做的事(洗漱、扫地等)与想培养的新习惯并联,当然,我也不建议你并联太多事。因为有时候,专注刷牙、扫地、洗碗,本身就是生活。

第四个核心:好习惯不是越多越好

每个人都听过二八法则:20%的人掌握世界80%的财富,或者20%的努力决定80%的成果。在培养习惯这方面也一样,大多数好习惯,比如按时下班、每天看一篇期刊等,有用,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们的作用不大。考虑到我们可以养成的习惯那么多,而真正孵化一个好习惯又要那么久,还不如拿精力来培养重要的、能改变你很多的好习惯。

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看重的东西也各不相同。对我而言,健康、见识、财务、爱和朋友是最重要的。为了在这些方面有更好的改变,我养成了运动、看书、记账、冥想、聚会等一系列习惯,这些习惯最多也只有七八个,却让我觉得自己比以前牛多了。

早在学《孙子兵法》时,我就在思考,好习惯真的是越多越好吗?换言之,就是“打胜仗多的将军真的是个好将军吗?”两者答案皆是否定的,我是通过理解后者理解了前者:你打了十次胜仗、二十次胜仗,却还要接着打,打了一百次胜仗也还继续打,这只能说明你打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仗,对输赢影响不大的仗。想想曹操,凭淝水之战,以弱胜强打倒袁绍,一战称霸。而长坂坡之战、赤壁之战,每次输赢都关乎天下大势的发展,打几次便成三分天下之态势。而那个“百战百胜”的将军恐怕只是长安城的一个混混头。

习惯也一样,你养成了那么多好习惯,最后却变化不大,是因为你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习惯,把重要的意志力、注意力放在了无关紧要的东西上。先想清楚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哪些事对你很重要,再合理规划培养习惯的事,而不是觉得某个习惯不错就培养,像一个在山间快乐地采烂松果的小松鼠。

你买了这本书,说明你了解自律的力量,重视时间给你带来的改变。那么,你至少得培养改变的思维习惯,“清晨三件事”就是一个好方法。另外,读书、运动和冥想是我推荐给你的三个我认为最重要的习惯(别小看冥想这个习惯,桥水基金创始人雷·达里欧 把它视为最重要的习惯,它可以帮助你大幅提高专注力、缓解焦虑),有了这三个习惯,你就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开放的头脑、健康的身体及平和的情绪。

一些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会接触到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在我提供给他们培养习惯的方法的时候,他们也会问到他们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我把最常见的问题整理在下面,供你参考。

Q:培养一个习惯之后,多久可以再培养新习惯?

A:至少一个星期。要看你是不是轻易就想起或下意识去做你培养好的习惯,如果是,那就可以添加新习惯。但记住一个指标:培养的习惯中,最多有两个没法下意识去做的、需要提醒的习惯。

Q:两个月可以培养多少个习惯?

A:如果是新手的话,两个月的时间差不多养成一个习惯了,除此之外,应该还在孵化3、4个习惯,我们不妨说第三个月可以收获多少习惯吧——三个月左右,即便是高手也最多培养6个。

Q:什么都可以当习惯来培养吗?

A:当然不是,但对于长期会用到的行为、思维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Q:怎么判断一个习惯养没养成呢?

A:我不太建议依靠“感觉”判断,因为感觉时常不准。你可以思考一下养成的标志是什么。比如培养读书的习惯,你能每天有空就打开书看,或者一看看很久,就代表这个习惯差不多养成了。不过,你也可以用我们之前的习惯养成时间作参考,按照“1、3、6个月”的时间规律来判断。

查理·芒格 有一句很长的名言,道出了改变的真谛:“每天起床的时候,争取变得比从前更聪明一点儿。认真地、出色地完成你的任务。慢慢地,你会有所进步,但这种进步不一定会很快。但你这样能够为快速进步打好基础……每天慢慢向前挪一点儿。到最后——如果你足够长寿的话——大多数人得到了他们应得的东西。”

希望你能从“清晨三件事”开刀,试用一下这套培养习惯的方法。但事实上,只要你去试一试这个方法,就迈出了改变的步伐——这也是告别“低品质勤奋”的第一步。这一步,也许是健步行走,也许是蹒跚而行。 J7Sh2xckSTzKPhs3rdqtDAnMUAF/9mnAFqlAbBYwKIgXE0n0nL5Tw7v/j2BYEI2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