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学法 你读了那么多年书,为什么还在为自律发愁?

不少人总是看起来很爱学习。

有一次,我坐电梯时,一个身穿深空灰夹克的男人走了进来,低头看着手机,手机里播放着:“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五种策略,第一种……第二种……”等电梯到一楼时,已经播到了第三种。

出了电梯,走几步便是大门。大门需要手动拨开,那个男人就在门口站着,很明显,他是在等我开门。

我左手拿着一个蓝色旅行箱,右手拿着一个要扔的垃圾袋,只好笑道:“大哥,您能开下门吗?”

他没有说话,把门打开,径直走了出去,我也只好赶紧跟上,趁着门关前走了出来。

看着他离开,我突然想起来,他听的“策略”中,第一条就是:给他人提供便利,不要总是麻烦别人。

这个经历让我记忆深刻,不是因为对那个男人不满,而是深刻认识到对很多人而言,“知道”与“做到”之间的鸿沟如此之大。仅仅“爱”学习是没用的,把知识转化为行动才是重中之重。

体验式学习大师大卫·库伯曾提出一个叫“库伯学习圈”的理论,如图2-1所示。该理论认为,一次成功的学习,必须要经过行动→经验→规律→行动这个闭环。第一步,先从行动中探寻经验;第二步,根据经验总结规律;第三步,用规律指导新的行动。然而在大多数人的“学习”里,通常只有第一步。

图2-1 库伯学习圈

之所以讲库伯学习圈,是因为想要学会自律,以至学好任何东西,都应该遵循这个理论。因为,它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有效的学法之一。

缺席的“从规律到行动”

先说最后一步:用规律指导行动。

缺少行动是学习中最普遍的现象。随着知识付费等产业的发展,人们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但行动力却没有随之提高。比如,你刚才学习了习惯养成法,有没有马上用它来培养习惯呢?

只有增强与知识的联系,也就是“行动”,知识才能产生价值,才会影响我们。比如“换位思考”这个概念,你一定听过,但你行动过吗?有一次在和爱人争吵时,我尝试换位思考,发现她生气有理有据,我便没有再和她争吵,而是任她发泄,等她气消,也因此避免了一次大吵。通过这次经历,我对“换位思考”的理解加深了,也让这个概念不只是睡在我的脑袋里,而是让行动产生了效果。而这,正是行动的美妙。

知识与技能

如果你说,我知道行动很重要,但把所有学过的知识(即便是所有重要的知识)都转化成行动,还是太难了。那么恭喜你,你还算正常。我们不可能把学过的每个知识都转化为行动,因为我们学到的“知识”太多了,一个还没结婚的人不小心学到了“对付青春期孩子的方法”,难道就应该赶快生个宝宝吗?

但是,我们至少得把每个重要的“技能”都转化成行动。技能不同于知识,但技能很像知识,大部分人,包括我,经常把知识和技能混为一谈,但它们完全不同。“养成习惯要循序渐进”与“循序渐进是符合人性的”,在一般人看来,前者是后者的引申,两者具有相似性。但是,我们要明白,这两条信息对我们的意义完全不同。前者是一项技能,后者是一条知识。

技能与知识的根本区别是,对于一项技能,即便你认为你懂了,如果你不亲自实践一下,也永远不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如果你不去尝试循序渐进地养成习惯,你永远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效果,会遇到哪些困难。大部分知识只需懂了就行,比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生存空间在萎缩”,但技能必须得练才会养成。所以,“换位思考”其实并非知识,而是一项技能。因为如果你不实践、不练习,就不会明白到底该怎么做。

技能还有一个特点:只要不“刻意运用”就产生不了价值。知识的运用很多都是无意的,你不会把店开在鸟不拉屎的地方,这背后其实就运用了“流量多的地方机会多”这条知识,但你肯定没意识到。不过,是技能就必须要刻意运用,你学了再多人际关系的知识(其实是技能),不去刻意练习、使用,就一定还是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自律”也是一项技能,不刻意练习、运用也不会有什么价值。

在我看来,自律是好的时间管理的结果,当你能在对的时间做好该做的事,就已经到达了“自律”的终点线。而时间管理,与其说是对时间的管理,不如说是对自己的管理。时间管理和管理一样,都是技能。这些东西懂再多,只要不去用,不练习,都是没有用的。

我有时候会把自己的时间管理经验分享给别人,有一次,我就把我的习惯养成法分享给了我的朋友吕昂。他觉得太有道理了,觉得一定要这么做。“我一直觉得养成看书这个习惯很重要,谢谢你告诉我,我要去试试。”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大概是他当天晚上回家就忙忘了吧。半年后偶然提到,他告诉我,他对我讲的方法有点印象,但记不得是什么具体的方法了。至于阅读量,他半年读了一本书,也没用什么方法。

吕昂像松鼠收集松果一样,不断收集各式各样的、看似有用的技能,但从来不刻意使用,最后的结果一定是“道理都懂,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技能不去刻意练习、使用,就是垃圾,既占用大脑的储存空间,又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缺席的“从经验到规律”

除了缺乏行动外,分不清经验和规律也是我们常犯的错误。

小王前段时间工作压力大,每周的周一到周五一共只睡20多小时,在他崩溃想要辞职之际,突然间工作任务量减小了,工作逐渐变得轻松,之后他还升了职。小王颇有感悟,总结了一条经验: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

一年后,小王又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他依旧咬牙坚持,终于把自己累进了医院,还被老板开除了,说他效率太低。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只是在用经验指导行动,而不是用规律指导行动。经验是有漏洞和局限的,用经验指导行动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规律是对经验的提取,是看透经验中本质的东西。比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经验,而“少与他人冲突,除非不可避免”才是提炼出的规律。用规律指导行为,成功率会比用经验高很多。

小王之前的职位是创意总监,手下只有3个人,人少任务多,当然很忙。后来,因为公司把他们的大部分业务外包了出去,所以任务量才会减小。再后来,公司干脆把所有的相关业务都外包了,他和几个总监因为工作卖力,晋升到了新岗位。如果他有能力把经验转化为规律,就会得出“做对公司重要的工作,如果实在撑不住,公司一定会找别的方法”这一条规律。

规律被提炼出来后,或许他会“细思恐极”:事实上,升不升职是完全无法预料的,运气不好直接就被开除了,根本不会有什么“后天很美好”的情况发生。

但他却把错误的结论牢记于心,他的新岗位是运营副经理,但做运营的人很多,副经理也不用做什么特别实际的工作,主要是协调各部门的关系。换言之,他的工作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稀缺性),谁做都行。这时候,如果他脑子里装的不是经验而是规律,就会在工作时多留个心眼,少滞留任务,多把任务发出去,而不是一个人蛮干。到最后,公司没理由把他的任务减少,只有将他开除。用规律而非经验指导行动是重要的,它能避免许多不该出现的糟糕结果。

而把经验转化成规律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一共就两步:反思、验证。

反思

关于反思这件事,我的朋友骆雨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有一次,我无意间把“习惯养成法”告诉了她,大概一星期后,她说:“你的方法不错,但另一个方法对我更加有效——只打卡,不进步。”她的意思是,自己永远停留在一个极其小的目标上。比如,她的目标就是每天读一页书,坚持读完打卡,不需要所谓的“爬楼梯”,只要每天都坚持读就行了。因为,总有几天她的状态会很好,她就会多读几页甚至几十页;也会有一两天状态很糟,读一页书也是可能的,但读书的行为从不会断。半年后,她告诉我:“用了这个方法,我读了13本书,还算挺满意了!”

后来我问她,她是怎么得出这个方法的,她说,在听了我的方法后,她马上就思考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尽管我告诉她是“循序渐进”,但她认为还有更好的解释。接着,她便发现了“减少阻力”的原理:一旦一个目标极小,行动起来就不会有什么心理压力。如果目标是看10页书,光想想都有点畏惧,但如果是一页,就会觉得很容易,拿起书很轻松。状态好时看完一页又看一页,每多看一页就觉得多赚到一点。即便只看了一页,习惯也不会断,最后,“看书”便成了日常行为。

这正是反思,是把经验提炼成规律的关键一步。我们看书、学习时,大多数时候只是在被动吸收:书里的各种数据、研究、案例告诉你这就是规律,我们也把它们当作规律,觉得看一眼记住了就行。但这些其实也仍然只是经验,规律得靠我们自己反思才能总结出来。

比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听上去很像规律,但它也只是经验。你再快,对方力量是你的3倍,你打他10拳他才会晕,他给你一拳你就不省人事了。所以,经过反思,“在力量、体型、技巧相似的情况下,速度在格斗中起决定性作用”才是规律

看这本书也一样。我告诉你的种种是我提炼的规律,但这只是你看过这本书后得到的经验。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不同,不可能有什么万能的方法。你要做的,就是像骆雨一样把经验拿来反思、验证,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历总结出自己的规律,指导自己的行为。

验证

我们之前都在讲反思,对于验证该怎么做呢?最好的方法是对比,用“经验”与“规律”分别指导行为,看看哪个更有效。骆雨最初同时培养了两个习惯:一个是看书,另一个是每日复盘,分别用我告诉她的方法和她归纳的方法,即经验与规律来指导。最后,她认为我的方法不如她的简单好用,索性把我的方法扔进了垃圾桶,带着自己的方法上路。

验证是一种行动。我通常用的验证方法比骆雨简单:学到了A,反思A,得出规律B,拿B指导行为。几次下来结果不错,就坚持用B指导,除非有什么事能让我重新思考,那就回到经验A,重复这个过程。

不过,我们在“习惯养成法”中也讲过,循序渐进对任何习惯都是有效的,对思维习惯也一样。最好先养成反思“经验”,提炼“规律”的习惯,再逐步加入“验证”这个环节。学习本书也是如此,最开始,你学习的是我归纳的方法论;反思后,你形成了一套由我讲的知识观点提炼出的自律体系。而你经过不断验证,逐步把这套方法论改造成自己的方法论,把我的知识体系改造成你自己的体系。

自律也好,时间管理也罢,都是需要终生学习的学问。软件银行集团创始人孙正义说:“我时常都在反思现在的时间管理是否正确。”别指望万能的方法——不仅对谁都有用,而且还能一直有用(失去了改进的空间)。你可以学习,反思、验证我提供的方法蕴含的内在原理,即规律,再拿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学着把经验转化成规律,再实打实地用规律指导行动,从行动中感悟经验,再由经验转化成规律……一个一个的学习圈就搭建成了,掌握库伯学习圈的方法,把它反思、验证成自己的学习规律,再学习任何其他技能都会事半功倍。

自律的规律

方法讲完了,咱们再接着聊聊这本书的主题吧。既然几乎所有知识、技能都能转化成规律,那么,自律,或者说“时间管理”这件事又有什么规律呢?或者说,自律的核心是什么呢?

改变。

一切自律的方法、技巧都是为了产生好的改变。

那些制订计划并认真执行的人,那些有好习惯并还在持续进步的人,那些珍惜自己时间的人,那些别人眼中无比“自律”的人,他们都只有一个诉求:把自己塑造、改变得更好。

追求自律的人,至少是有上进心的人,从这一点看,我们就已经与“丧”的人截然不同(尽管有时候我们也很丧),我们会追求让自己更好的改变。一个工作的人想变得自律,是为了让自己的健康、人际关系和收入情况变得更好。一个学生想自律,是为了让自己的成绩、个人素质和前景变得更好。一个妈妈想自律,是为了在平衡自我需求、家庭、事业方面变得更好。改变是途径,变得更好是目的。自律以及它的源动力——时间管理,正是要在对的时间做好该做的事,借助时间这一原料,日积月累,将自己改变得更好。

我对自律的认识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所谓自律,不是忍住欲望做苦行僧,也不是事无巨细地做好每一件事,甚至也不是做好最重要的事,而是让“时间”促成我们,促成我们实现我们想要的、更好的改变。

用了很多提高效率的方法、工具,即便深夜也在加班加点地学习,也许仍是一条错误的路,它在牺牲你的健康、意志力等很多东西,十几年后,你可能还是跟以前一样,平庸地忙碌,并没有好的改变。而哪怕仅仅养成好的读书、运动和睡眠习惯,一两年后都可以产生很大的变化。人群中只有极少数人能获得巨大成功,但是,自律能让每个人都变得比从前更好。

话说回来,学习,只是知晓一件事;行动,才是做一件事;改变,是做一件让今后的你与现在的你不同的事,是一种指向自己的行动。改变是一种行动,你看完这本书如果不去运用,那你就是在浪费时间,糟践自己的生命。如果你学习只是为了对抗焦虑、得到获取知识的快感,那你还不如去看美剧,或背几句又绕又拗口的哲理名言。

将改变持续一生的人,若不是变得更差(坏的改变),必将是变得更好(好的改变)。如果把改变当作自律的重点行为考察,那么,在你的一生中自律的方法也应该不断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有源源活水,你也才能重新做回自己的主人。

不论如何,我都希望这本书能给你带来好的改变,这当然最需要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持续改变的力量大过出身、文凭和能力。随着时间流逝,前者的力量会越来越大,而后者会一点一点地消磨。如果能驾驭人性的弱点,管理好时间,促进自己不断往好的方向改变,自然是莫大的幸事。

我们Ⅰ段的主要内容是“自律的核心”,什么是核心,该怎么修炼,你都已经知道了。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推进,锻造“改变”的技能。培养习惯只是万花丛中的一朵,还有更多娇艳的花等你来摘。 2+UIKa4gK2of9OREGAESI1XpdqjSyQ9Po1dw4Fd99s6gUXKhXCzfaLz5emcTFtm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