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住在配有全套名牌家具的别墅里,每天坚持读书、运动,穿戴很有品位,就算初次见面,你也能感到他可以信任。他有很多朋友,经常参加社会活动,时不时在朋友圈发在世界各地旅行的照片。
他凭什么能做到?
“因为他有钱。”你可能想。
小李在国企上班,月薪就那样。无论工作多忙,他都会坚持读书、运动。他穿着打扮得体,爱交朋友,人缘也不错。而且,就算资金有限,他也会每年旅游一两次,哪怕是穷游。
我们想过像小王一样的生活,但大部分人连小李的水平都达不到。小王有这般令人羡慕的生活,靠的是三件东西:心态、实力和运气。而小李,因为养成了好的生活、阅读、运动和社交的习惯,生活也快乐自在。欲赶小王,先追小李。希望你能先花10分钟,好好学习这本书的第一件武器——习惯养成法。
习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用赘述,根据相关研究报告统计,我们行为的40%~60%受习惯影响。假如我们是一辆可以自动驾驶的汽车,那么习惯就是车上的自动驾驶系统。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觉得你的偶像长得太帅了,想要为他的颜值鼓掌,好,现在就鼓,鼓完再往下看。
你鼓了几下?三下,五下,还是七下?不论几下,你会发现,你几乎每次鼓掌的时候都会鼓同样多下。这就是习惯,它总是在你无意识的时候操纵你的行为,是个货真价实的“自动驾驶系统”。
为了搭建一套令人满意的“自动驾驶系统”,而不是在不操纵方向盘时让车子朝着人行道一路狂奔,我们需要培养好习惯。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五年前,我想要培养阅读的习惯。我抱了几本书放在书桌上,桌上有个银色蛋状计时器。每天,我拿起书,一小时倒计时就随着“滋滋”声开始,“叮叮”声结束。当我感觉眼睛酸胀得不行时,一般情况下,也只不过刚过了半个小时。有一天,我忘了阅读,第二天想补上却没补完,第三天又补第二天的,以此循环,直到放弃。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典型的反面案例。但学习自律法后,我发现,养成一个好习惯对任何人都绝非易事,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有人想练字,每天发视频到网上,利用他人监督自己,但坚持二十天就“断片儿”了;有人想早起,报了个“早起打卡群”,交了押金,痛苦地坚持早起几天后,押金就被抛在脑后,回到睡懒觉的从前。
其实,我们之所以难以养成良好习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培养习惯有太深的误解。
有不少观点让人相信意志力,如“棉花糖实验” “意志力铸造自律”“意志力决定成败”等。
这不假,许多人能取得很高的成就确实与他们超强的意志力有关。但我们大都是意志力并不强的普通人,就算我们再相信意志力的力量,意志力也只有那么点。对大多数人而言,科学使用意志力,而非一味追求强大的意志力,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因此,培养习惯,不是使用意志力,反而要减少意志力的消耗,因为意志力会越用越少。曾经有一个著名的“胡萝卜实验”:实验对象被分为两组,一组吃着飘香的曲奇饼,另一组闻着飘香的曲奇饼,啃胡萝卜。无疑,闻着香味却只能啃胡萝卜的组员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吃完后,研究者给他们出了相同的题,吃曲奇饼的组员平均花在做题上的时间远高于吃胡萝卜的组员,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商有差别,而是吃曲奇饼的组员遇到难题时没有过早放弃,而吃胡萝卜的组员在遇到难题时就轻易放弃了,因为他们的意志力已经被消耗了。
可见,意志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会随着使用而减少。
回忆一下,就你自己的经验而言,养成一个习惯真的只需用21天吗?
那些鼓吹21天养成新习惯的多半是“好孩子夏令营”或者“减脂训练营”。他们提出,有了这21天的外力推动,就可以形成好的习惯。尽管过程痛苦,但一想想21天后就能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很多人就动心了。
我的朋友杨琳就参加过所谓的“减脂训练营”,第一天练完,她满身汗水,头发和衣服像被洒水车浇了一样。她说:“这训练太酸爽了。”
大概一个月后,我问她:“你现在运动强度小些了吧?”
她说:“唉,也许我这种人天生不适合运动。”
后来我才知道,21天后,因为她累得剩了半条命,也只减了不到10斤,而且看上去和原来差不多,所以她很失望,运动频率也越来越低。再后来,干脆就不动了。这21天只给了她汗与泪,并没有让她搭建好“自动驾驶系统”。不到3个月,她的体重又回到了减脂前的重量。
事实上有研究表明,人养成习惯的平均时间是66天。而我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不同的习惯养成时间并不一样。行为习惯大概需要1个月,身体习惯需要3个月;最难的是思维习惯,平均要6个月才能养成。
所谓行为习惯,是指那些做起来不费力,如“多喝水”“出门前检查钥匙”等习惯。而身体习惯,就需要你付出一定的行动,需要时间和意志力,比如运动、读书等。思维习惯,即所谓的“方法论”,比如换位思考、逆向思维,又如这本书讲的自律法。但不论哪种习惯,养成一个习惯需要的时间都不止21天。
即便你学会了我们接下来要讲的方法,也一定要认清这一条。这是典型的用力过猛的表现,大力不一定出奇迹。有这种观点的人,本质上是因为没有弄清培养习惯的原材料是什么,它的原材料正是意志力。
我们之所以不能依赖意志力,正是因为培养习惯需要使用意志力。过度使用意志力,就像因为疯狂购物而把信用卡刷透支一样。而科学使用意志力,就像合理节俭地购物,该买的东西都买了,银行卡上仍有余额。
一个人想要做的事越多,注意力就越分散,分散会带来不必要的注意力损耗。而几乎在所有情况下注意力和意志力都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注意力就是意志力的一种表现。消耗注意力,就是在耗散意志力。
培养一个习惯,需要关注一件事;而培养两个习惯,可能需要关注好几件事。如果培养一个习惯只需要消耗一份意志力(注意力),那么培养两个习惯,则会消耗三四份意志力,甚至更多。
再者,哪怕你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但另一个习惯还没养成,你可能也会不高兴,甚至懊恼。这种情况持续几次,最后,你很可能把两个习惯一块“扔”了。
我建议,在养成习惯这件事上,最好一次只培养一个习惯,慢慢积累经验(如果你有经验,有把握,可以且最多同时培养两个习惯)。等这个习惯基本固定下来,再去培养新的习惯,至少需要两个星期的时间。
这个想法是消灭习惯的“第一杀手”,坚持这种观点,那几乎什么习惯都达不成。维基百科对习惯的定义是,一种常常出现的行为,而且经常无意识地出现。常常出现不代表每天出现,如果要求自己必须每天都做到,往往会因为某一天没做到而放弃习惯的养成;因为即便再自律的人,也做不到从不间断地坚持做一件事。
不过,不少人相信养成习惯需要“每天坚持”。他们下载了记录习惯的软件,天天打卡。累积的“连续打卡天数”越多,他们就越不想放弃。我听朋友讲,有一个“铁人”,即便发着高烧也坚持去游泳馆游两圈。但是,不论他再怎么严格要求自己,也总会有几次因没打卡而使连续打卡天数清零,这种感觉当然不好。果然,又过了一段时间,听说那个“铁人”放弃游泳了。
习惯,经常做就行了,没必要那么严苛。我有看书的习惯,有时候一天能看好几个小时,但一个月中也只有20天左右能拿起书。但这不仅不妨碍我每年读30本书的目标,恰恰相反,因为灵活性较大,我可以根据自己的状态来。没有状态时安心追剧,有状态时手不释卷,反而做得更好,不仅达成了目标,还看了不少好剧。跟着自己的状态来,才是对待习惯和践行自律该有的态度。
自律领域的知名专家纪元老师曾经讲过:“我有每天早上4点起床的习惯,但在一年中,也只有两百多天能够做到。剩下的一百多天,我照样睡到自然醒。”连自律领域的顶级专家都做不到每天坚持,我们为什么要强迫自己做到呢?
进入正题,下面我们来聊一聊应该怎样养成一个习惯。
第一步,描述你想养成的习惯。比如,每天读书1小时、每天打1个电话给爸妈、每天锻炼半小时……把这些习惯描述出来。
第二步,用括号括上量词、限定词。如(每天)读书(1小时)、(每天)打(1个)电话给爸妈、(每天)锻炼(半小时)。
第三步,将括上的量词或限定词,改为你认为的程度最低的量词或限定词(如果量词、限定词都有就根据情况只改一个)。如(每天)读书(5分钟)、(每3天)打(1个)电话给爸妈、(每天)锻炼(10分钟)。
第四步,将改过的量词或限定词的程度再往下降一级,并坚持至少两个星期。如(每天)读书(1分钟)、(每周)打(1个)电话给爸妈、(每天)锻炼(2分钟)。
第五步,使用日历或下载一个习惯打卡的软件,按计划做完后就打卡。
第六步,每周日根据打卡记录计算本周的习惯达成率。
图1-1所示为我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养成的练字习惯的记录,养成后就不用再打卡了。
图1-1 我的练字习惯记录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每天设一个闹钟提醒自己,闹钟最好设在刚下班后。这样,就可以保证你收到提醒后还有意志力去做你计划要做的事。
最后一步,当某一周的打卡率≥5/7时,再从第三步开始重复。
但是,我们说的重复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提高标准,比如把量词乘以2,或者把限定词除以2,两星期后评判结果,再考虑下一步的计划。一般而言,打卡8~10周,这个习惯就养成了,哪怕你不去刻意想它,你的“自动驾驶系统”也可以开始精准运作。
另外,改量词还是改限定词也是一门学问。假如你的目标是“每天读书半小时”,改量词是“每天读书5分钟”,改限定词是“每3天读书半小时”。一般而言,改限定词对意志力要求更高。如果你之前从未养成过读书的习惯,就最好改量词,原因在于“反复铭刻”:习惯必然对应行为,一定时间里某个行为重复得越多,就越能“铭刻”在大脑里。
而改限定词,更适合“重拾习惯”或者培养简单的习惯。比如你之前有看书的习惯,但是最近没有坚持下去,那就尝试每3天看半小时书,然后逐步提高标准。如果你想养成记账的习惯,因为难度不大,也可以尝试每3天记一次账。因为修改限定词需要更高的意志力,所以,只有在对这个习惯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才能去尝试。
一句话概括这个方法的逻辑——竹子是一节一节长的,即做事要循序渐进。道理谁都知道,但光知道没有用,要做到才行。在养成习惯上,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地冒进,定一些对自己过于严苛、不切实际的目标。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设定一个极其简单的目标。
最开始培养习惯的两个星期,要把你理想习惯的对应行为刻到脑子里,这就是“反复铭刻”。反复铭刻的深层原理是凹槽效应:人们总能在一个爱哭的女孩脸上瞥见两条泪痕,因为当流泪频率过高,并持续一段时间后,眼泪在脸颊上会雕刻出凹痕,就像河流在大地上创造河道一样。如果再流泪,眼泪就会顺着凹槽流下。这就好比我们的行为,行为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出现,就会逐渐形成“下意识”的现象,换句话说,就是“行为刻到了脑子里”。
哪怕每天阅读1分钟、看1页书,你也要有找书、翻书的动作。小目标的好处是任务极其简单,拿起书很轻松、没压力,能保证这个动作被反复强化。这样你就不会像那些每天要求自己必须读30分钟书的人一样,把读书当作一项苦差事。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一是继续强化行为,让“凹槽”更大、更深;二是逐步提高标准,最后在一个满意的点停止并保持。像爬楼梯一样,习惯对应行为的难度也是一层一层爬升的。进步的时候,我们需要一点点提升。如果习惯难度跨越过大,如原先是每天读书5分钟,两周后变成每天读书半小时,单凭数字看,难度就翻了6倍,这样做到的难度就有点大了。
好习惯受用一生,如果图快而不稳,就很可能在阴沟里翻船。目标突然变大,达成率难免有所下降,这时,摧毁这个习惯的可能性就会提高。
所以,你可以先定一个你认为可能达成的目标进行强化,如果感到吃力,或一周的达成率有所下降,那就马上退回到原来的目标;如果达成轻松,达成率也没有降低,那就持续两个星期,之后再进一步提高难度。
现在,你便可以放下书,想一个你想养成的习惯,播种下去,按照上文的方法栽培起来,等待两个月后收获甜美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