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毛泽东其人

先来介绍本书主人公毛泽东的生平。凭他在中国的名望和影响,其生平似乎没有必要再做赘述。不过,如果对其生平没有最起码的了解,就无从把握人们对年轻毛泽东所持印象的关键之处,也就难以理解其何以有趣。让我们先来了解毛泽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年)以前的经历;但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出版以后的经历,则仅做略述,以避冗繁。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的农户之家,父毛贻昌,母文素勤。泽东有胞弟二人,即泽民、泽覃,后来也都加入共产党,但因从事革命活动而牺牲。父贻昌头脑灵活,勤勉持家,善于经营,逐渐由贫而富,终成小有财产的富农。泽东受管教极严,自幼即帮父亲记账、干农活,同时涉猎群书,从而对中国的落后、衰败开始抱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为了满足旺盛的求知欲望,1910年,泽东离开乡里入读新式学校,辛亥革命时曾投身军旅,后转入长沙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本有变革中国之志,于是在求学期间积极参加湖南的政治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等。1917年,宣传和推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杂志《新青年》曾刊载毛泽东的文章。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曾游历北京、上海,以增广见闻,其间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后逐渐倾心社会主义思想,并结识陈独秀,加入共产党。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毛泽东作为湖南代表参会,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正式党员之一。当时代表全国仅五十余名党员的这次大会,就是现今拥有党员约九千万人的世界最大政党开始其曲折征程的起点。

共产党曲折历程的第一步,是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因为,当时共产国际给中国共产党的指示是,在经济十分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为时尚早,应先协助国民党完成民族革命。此即所谓“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毛泽东也在上海、广州等地积极参与国民党的工作,并任该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等要职。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自翌年至1927年实施北伐,其间毛泽东则领导农民运动;他后来被视为农民运动领袖,其背景在此。他曾于1927年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立场鲜明地赞扬1926年至翌年为呼应北伐而在湖南、湖北兴起的带有“过火”倾向的农民运动,成为他该时期的代表作。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共的“四一二政变”等,导致国共合作瞬间崩溃,两党因此形成敌对关系。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指示,撤销了陈独秀等人的领导职务,并开始采取在各地发动武装起义的方针。其后,国共两党展开了长达约十年的内战,蒋介石等人的南京国民政府对共产党进行残酷镇压,并试图实现全国统一;而共产党则予以坚决而激烈的抵抗。毛泽东于1927年秋率领共产党的起义部队进入湘赣两省交界处的山区(井冈山),翌年朱德也率部前来,两支部队兵合一处,以武装割据方式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为此所进行的战争,即所谓毛泽东的农村游击战。

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红军)在以赣南为核心建立的根据地不断扩大,于1931年11月在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就任政府主席。但在共产党中央因在上海受到镇压被迫转移到根据地后,通过革命实践成功建立根据地的毛泽东,却逐渐被排挤出中央。另一方面,曾数次进攻根据地的蒋介石也改变策略,进一步加强了“围剿”;红军力不能支,于1934年秋决定放弃江西根据地,开始了被称为“长征”的大规模战略转移。长征途中,共产党中央为总结军事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会议(遵义会议)。毛泽东开始重新掌握领导权。其后,他发挥军事指挥才能,数度挽救濒临危机的长征部队,率领红军到达陕西省北部。后世评价他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毛泽东就是在长征结束后不久接受斯诺采访的。

西安事变及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后,共产党改善了和国民党的关系,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并将其根据地改编为国民政府特别行政区(边区),红军也被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八路军),开赴前线与日军作战。毛泽东撰写了《论持久战》,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前景做了展望;而在国民党对共产党愈发敌视,加强封锁时,则强调共产党的独立性予以抵制。与此同时,在党内则开展“整风”运动,以巩固共产党在思想、组织上的统一,并在此过程中确立了其超越周恩来等其他领导人的最高领袖地位。1943年3月,党内承认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拥有处理日常事务的最终决定权;同年5月,此前一直指导中共工作的共产国际决定解散后,毛泽东的领导权达到顶峰;1945年召开的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通过党章,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日本投降后,毛泽东曾与蒋介石就成立联合政府举行会谈。但国共两党间的矛盾根深蒂固,1946年再度正式爆发内战,毛泽东指挥的人民解放军取得最终胜利,将国民党政权驱逐到台湾一隅。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定都北京;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毛泽东就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成为“新中国”航船的舵手。多说一句,在该年年底以国家领导人身份访问苏联之前,毛泽东从未踏出国门半步;这在同时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政治家乃至中共领导人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此外,除求学时曾学习过一点英语外,毛泽东基本上不懂任何外语。

再看毛泽东的家庭。毛一生四度结婚。第一次(1907年)是父母决定的,对方是附近乡下年长数岁的罗一秀(病逝于1910年)。第二次是在1920年,娶恩师杨昌济之女(杨开慧,逝于1930年)。后来,毛泽东将开慧安顿在老家,自己则与红军一同转战各地农村,1928年与根据地的女活动家(贺子珍,逝于1984年)结婚。这是第三次婚姻。长征结束后,贺子珍与毛关系破裂,赴苏联养病,毛遂于1938年与来延安投身革命的女演员(江青,逝于1991年)结婚。这次婚姻曾遭到党内许多干部反对,是在毛的坚持下才实现的。众所周知,江青后来非议不断,特别因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行为而恶名远扬,甚至有人为毛当时没有听从反对声音而痛惜。毛泽东的子女,除夭折外,与杨开慧育有三子,分别是岸英(1922—1950)、岸青(1923—2007)、岸龙(1927—1931);与贺子珍生有李敏(女,1936年生),与江青生有李讷(女,1940年生)。斯诺1936年夏赴陕北采访时,与毛一同出面接待的,是毛的第三位妻子贺子珍。

关于毛泽东的家庭,已有许多相关书籍出版,足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这些书连毛的堂兄表弟、侄子外甥、妻子的家人都有详尽记述,令人叹为观止。不过,其中虽有些较可信,但道听途说的也不在少数。这方面的情况,中国有不少学者更清楚,无须本书作者赘言。当然,这些书籍的出版,也是因为毛已经是伟大领袖。而在斯诺采访陕北以前,有关毛泽东家人的唯一记述,只有如下一篇文字。即1930年杨开慧被杀害时,湖南的报纸曾以“毛泽东之妻昨日枪决,莫不称快”为题进行报道。 78quu5y1SgxP4S0bMhsy0HKkq/+6pFif6X304Mpm1pvfBLYYDWT9eVr5K5ilBWC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