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提到的Web3,是以点对点的区块链技术为基础,以去中心化协议和加密货币为载体的新一代互联网生态模式,Web3的各类网站和应用程序以去中心化的模式互通,数据以去中心化的形式互联。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所有有助于改进目前垄断互联网的技术,以及数据主权归个人所有的技术,都属于Web3的范畴。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的普及、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的价值上升,以及加密应用的普及,为Web3的流行奠定了基础。实质上,Web3是今天的互联网与加密经济(Crypto Economy)共同碰撞融合所带来的大量去中心化应用(DApp)的普及,它使得很多用户对“所有权”这个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数字世界,货币以数据的形式体现,区块链技术通过去信任化进行数据验证,这样不需要银行和金融中介的存在,就可以进行转账和账目核对。通过全新的分布式系统和点对点的交易模式,Web3摒弃了Web2.0时代的中心网络科技巨头,使得价值从垄断用户数据的科技寡头那里重新回到了用户手中。
Web3支持分布式基础设施框架,去中心化技术(如分布式账本、区块链等)使得数据传输和交易更加透明、可验证、不可篡改。去中心化技术与Web3集成之后,能缓解Web2.0时代数据被巨头垄断的状况。同时,个人隐私将会得到进一步保护,利用用户数据赚钱的情况也将不再出现。这种基于区块链的网络,带着人们希望重塑垄断互联网的愿望,构成了我们所说的Web3。
Web3在本质上是开源的,设计和协议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而且不会限制任何创新形式和内容。以太坊是典型的Web3平台,催生了各种Token化应用和去中心化应用的创新。但是由于以太坊本身还有一些亟待克服的问题,它也催生了人们对“第二层解决方案”(Layer 2)的探索与创新。
数据归个人所有是Web3的一个愿景,这也为下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带来了驱动力。新的平台、公司可以建立在Web3基础设施之上,打造更有价值的未来互联网;社区和集体的力量激励人们彼此协作前行;Web3的可组合性意味着,已经构建好的Web3平台也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随时接纳新的内容网络。这些特性给下一个时代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1991年,科学家W·斯科特·斯托尔内塔(W. Scott Stornetta)和斯图尔特·哈珀(Stuart Haber)发表了一篇题为《怎样为电子文件添加时间戳》( How to Time-Stamp a Digital Document )的论文,主要讲了如何用时间戳的方式标记数字文件,区块链的故事就从这里正式开始。
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一位化名为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计算机专家发明了比特币,其中用到的区块链技术重塑了人们对信息、网络乃至储存的认知。通俗点来说,区块链就是一个用节点组成的网络,所有节点共同维护一个数据库(在比特币世界,它也被称为账本)。基于区块链的交易信息不是由某个公司或者某个数据库来独自保存,而是分布在整个网络中,每当有一笔交易发生,每个人(节点)都会对交易进行验证,并且把交易信息放到全网络节点的交易历史中。
区块链通过密码学的哈希函数(Hash Function)和签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不可篡改性。尽管比特币是为应对金融危机而设计的,但是它带来的区块链技术为之后的新货币体系、新金融体系乃至全新的加密互联网奠定了基础。而后,业内发起了系列讨论,探讨到底能不能创建一种加密网络,而不只是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货币。2010年,域名币(Namecoin)的出现开创了去中心化的域名注册,各式各样的新型加密货币随之出现。这些加密货币都有属于自己的专用网络协议,彼此是相对独立的。
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特币并不算灵活,可扩展性也相对较弱。例如,每当有人想要新建一个数字资产交易平台,都要重新编写建立一个类似比特币的系统。那么,有没有一个通用的系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2013年,出生于加拿大的俄罗斯裔工程师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发布了以太坊白皮书,创立了以太坊。白皮书提出,通过以太坊,开发者可以构建任意基于共识、可扩展、标准化、特性完备、易于开发和协同的应用。
2014年,维塔利克在北美比特币大会上宣布以太坊项目正式成立。以太坊的初创理念是,通过通用的去中心化网络,以开源的模式,创建一个开放的区块链平台,任何人都可以编写自己想要编写的应用。以太坊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可扩展性强、效率高的基础协议,各类分布式应用程序都可以在以太坊中运行。也就是说,以太坊不仅是一种加密货币,更是一种可以供人们开发各类去中心化区块链应用的平台。
以太坊联合创始人加文·伍德将以太坊描述为“世界计算机”,认为以太坊的计算能力是分布式的,不会受任何单一公司控制。之后十余年,各类新兴加密货币进一步发展,去中心化技术逐渐成为各类去中心化应用、去中心化金融主要采用的技术。去中心化理念作为新的价值范式,越来越围绕着去中心化技术和加密生态,构成新的生态系统。这就是Web3的缘起。
Web3的去中心化是指将单一的控制决策从集中式实体(个人或公司)转移到分布式网络。第一,去中心化可以降低整个系统对特定个体的依赖程度,因为如果系统过于依赖单一个体,一旦这个个体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故障。第二,在去中心化的网络中,任意成员都可以访问属于所有人的区块链账本,如果区块链账本上的数据被篡改或损坏,网络中的其他成员则不会通过数据的写入。第三,去中心化网络有助于强化数据协同。传统的公司存在数据孤岛的情况,可能会发生数据丢失或数据传输错误。但是,通过去中心化的网络,所有节点都可以实时访问数据的具体情况。
2014年,加文·伍德发表了一篇名为《去中心化应用:Web3.0长什么样》( DApps: What Web3.0 Looks Like )的博客,首次提到了Web3这个概念(当时还叫作Web3.0,加文·伍德成立Web3基金会之后改名为Web3),针对互联网数据隐私保护问题进行了思考。加文·伍德认为,由于Web2.0时代大型科技寡头的垄断,个人信息和数据被掌握在巨头手中,用于谋求利益。这种现象加剧了互联网的不平等,给科技巨头带来了极大的收益,而个人的数据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个体失去了对个人数据的控制权。
但是,随着各类加密应用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和技术的相互作用模式将改变。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技术将会被重新设计。Web3中的通信将会通过加密形式进行,以假名作为接入点,不存在可追踪的地址。而就信息发布而言,由于Web3的各个部分的交互方式完全不同,信息的发布模式会有三种类型:如果是完全公开的信息,可以直接发布;如果是已经达成一致的信息,会通过具备共识机制的分类账本发布;如果是私密信息,则会完全保密,以保障信息安全。
从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来看,目前互联网上的各类技术栈和协议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在云计算流行之前,企业的IT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自己采购硬件,租用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机房,当时的交换机、机柜和网络配置需要专业的管理和操作。而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企业只要选择租用“计算资源”即可。类似这种渐进式的转变在科技领域时有发生。在Web2.0时代,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Web3模式的网站和应用,这种趋势将会一直持续,这些Web3平台将会逐渐与真正的Web3浏览器集成,Web3时代的浏览器不仅具备端到端的绝对安全性,而且交互也是可信的,用户自己掌握私钥,不需要信任任何第三方,比如交易所、中心化机构等。
根据加文·伍德的构想,Web3的基本构成包括四个方面:加密信息发布系统、动态信息系统、Web3共识引擎和集成化交互界面。
加密信息发布系统同样具备去中心化的属性。发布信息时,只要获取信息的一个内在地址(即用于加密的哈希值),之后返回信息,由于地址(哈希值)是固有的,因此可以保留信息的正确性。
以比特流(BitTorrent)为例,BitTorrent由工程师布莱姆·科恩(Bram Cohen)自主开发于2003年,是一个点对点(P2P)的去中心化文件分享协议。在使用BitTorrent下载文件时,下载文件的用户会同时向其他也在下载文件的用户上传已经下载完毕的数据。BitTorrent的技术实现形式如下:
第一,BitTorrent运用DHT网络。DHT(Distributed Hash Table,分布式哈希表)是一种分布式的存储方法。在不需要服务器的情况下,每个客户端可以负责一个小范围的路由,并存储小部分数据,从而实现整个DHT网络的寻址和存储。
第二,在BitTorrent中,每个用户都被称为一个节点。当BitTorrent用户想要下载文件时,首先运行BitTorrent客户端,就会获得一个种子,这个种子使用的是DHT网络。其次,BitTorrent客户端会在DHT网络中进行搜索,每个用户之间会有路由记录,因此,只要一个用户和任何一个DHT网络中的其他用户连接,BitTorrent客户端就会继续寻找更多节点,连入网络。我们使用的BitTorrent种子通常都有默认节点,可以协助没有连入网络的用户与网络相连接。
第三,与BitTorrent的模式类似,Web3中的信息发布机制会辅以带有激励性质的框架,例如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简称DDoS)证明和Token奖励,以激励用户在Web3中进行信息的维护和分享。
Web3的通信系统又被称作动态信息系统,主要用于Web3中用户之间的通信。在加文·伍德的构想中,动态信息系统是一个通过加密技术,可以对信息传输进行加密的匿名消息传输系统。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可以代表每个人身份的公钥对信息进行加密(每个人的以太坊地址就是通过每个人的公钥推导出来的),然后再通过被允许接收信息的特定个体的私钥签名来解密,以保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安全和隐私。在传统的Web2.0中,人们的信息传输是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实现的。而Web3支持点对点的实时通信和实时更新,并且这种通信采用自组织模式。
共识这个概念起源于比特币。比特币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分布式意味着它有多个节点。在系统中,所有正确的节点对某个决定表示一致同意,称为达成共识。具体来讲,如果在比特币系统中发生了交易,那么每一笔交易在所有的记账节点都是一致的,账本也是一致的。在比特币运行的系统中,区块链由全网所有节点共同维护,如果想要往区块链上新添一个区块,需要全网所有节点达成共识,该区块才可以添加至区块链中。由此,出现了各种基于共识机制而创建应用程序的想法。
而Web3中的共识机制不仅仅是参考比特币系统的共识机制。Web3的第三大构成是共识引擎,它是一种方法,也可以形容为一种社会契约。共识引擎是一套基于共识的交互规则,包含很多类别的契约,它不可撤销,具有网络效应,可以汲取广大用户的共识,按照指定命令执行。如果Web3中有用户违背了某项协议,其他协议也会受到影响,从而让参与其中的用户更加谨慎。例如,如果有一个声誉系统,这个系统与用户每天使用的微博、脉脉、领英等有熟人和朋友参与的社交系统相连,用户就会更加在意自己的声誉。Web3共识引擎可以用于所有可信信息的发布和更改,而传统的互联网依赖于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等集中化机构的信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每个个体的共识和信任问题。
Web3的第四大构成是集成化交互界面。它是一个将加密信息发布系统、共识引擎、动态通信机制集合在一起的集成体。可以想象一下,这个集成化交互界面同样有属于它的“浏览器”和“地址栏”,用户可以通过这个界面,访问去中心化的网站和网页。
通过使用一个基于共识的域名解析系统,通用资源标识符(URI)地址可以被简化为该系统前端的唯一地址(即哈希值)。通过Web3信息发布系统,可以将地址进一步扩展为文件和程序的集合,例如,集合是一个包含扩展名为“.html”“.js”“.css”和“.jpg”文件的档案。不过,这个文件集合主要包含分布式应用的静态内容,不包含动态内容。动态内容需要确认出处,根据网络中用户的声誉、账户余额等来最终确认,并通过浏览器中的应用程序接口(API)进行交互。
Web3的特性是开放包容、易于参与,并且它是分布式的、具备弹性的。Web3还具备可组合性和互操作性,基于Web3构建的不同平台可以像乐高一样拼凑在一起,形成一个流动的空间。平台上的用户身份可以保持不变,即用户不再需要在不同的平台上创建账户。
Web3时代,社区的力量是巨大的,通过社区对项目的支持和集体参与,Web3平台可以获得社区凝聚力所带来的网络效应。数字资产所有权归还给用户,使得社区成员更加具有主人翁意识,所有成员都认为自己是平台的一分子,而不只是简单的参与者,这种更深切的参与感会充分推动社区成员对产品的投入,甚至把社区形象作为自己在网络上的化身,通过共享的平台体验形成一种隐形纽带。
从运营的角度来看,如果Web3时代的数据归用户所有,很可能改变未来公司的运营方式。在Web3时代,如果平台无法创造真正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价值,用户就可以迁移到新的平台。除此之外,Web3基础设施的构建意味着信任成本的降低,因为区块链上的数字账本是完全透明的。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随着Web3基础设施的增多(这些设施之间不是完全封闭的系统,彼此之间是可以互相操作的),Web3平台的创意内容也会随之增多。例如,Web3的艺术平台可以直接与艺术家在链上发布的作品打通,艺术家不需要反复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到单独的平台。
从Web2.0到Web3的转变主要是由于底层技术应用的转变。随着治理更趋向以用户为中心,构建者和开发人员的思维方式也会发生转变,区块链上运行的Web3应用解决了新互联网时代的信任问题,它们是由建设者和用户所真正拥有的互联网,用Token进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