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遇到了一个难题。
上司陈总问小张:“小张,你最近在跟进的A借款项目进展如何?”
小张说:“陈总,是这样的,因为客户对第一次提交给他们的融资方案中的利率有点异议,加上前期的尽职调查不深入,客户还没有补齐报告中需要的部分数据和资料。我计划在利率区间和放款条件等要素上再进行完善。另外,由于多家银行对客户都提供了利率更低的融资方案,客户对于我们的态度也不是很积极,很多需要落实的事项一拖再拖,我打算下周一再去拜访一下A公司的杨总……”
小张的话还没说完,就被陈总打断了。
结果,就因为这次汇报没有做好,小张失去了这个项目的主管权力。
在这里,小张犯了几个致命错误:
(1)汇报工作无重点;
(2)汇报工作太杂乱;
(3)光说问题,没提供解决方案。
那么,面对工作汇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在这里我介绍一个通用模板,只要按照这个模板进行内容的整理与输出,就可以自如地应对各种场景下的工作汇报。
从原理上讲,这个通用模板就是结构思考力一直强调的“总分总结构”:结论先行,表明观点;依次阐明要点,对观点进行说明;再一次总结观点。
我将从结论先行、表明观点开始,按照工作汇报的不同场景,逐步搭建汇报结构,让你的汇报有总有分、条理清晰。
我们前面说过,职位越高的人,注意力的时间越短,这种说法不准确。准确的说法是:所有人的注意力一开始都是集中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注意力快速下降。
所以,无论我们的汇报对象是公司老板,还是部门领导,甚至只是同事间的同步信息,都要求我们抛出的结论尽量简单,字数越少越好。
在小张的例子中,他说的那一段略显混乱的文字,如果用一个符合简单、准确原则的结论概括,应该是什么呢?
大概是这样的:
“陈总,目前项目进展不顺。”
这是简单、准确的。
这个利益点可以是你所表达的观点,为你的汇报对象所带来的收益;也可以是你所汇报的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小张的例子中,利益点就是指“项目进展不顺”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它可以是这样的:
“陈总,目前项目进展不顺,我本周会对项目进行调整,下周去拜访客户,争取合作尽快落地。”
到这里,我介绍了“一语中的”的技能,通过该技能,能够解决汇报工作没重点的问题,并引起领导的兴趣和注意。
先讲What:你的工作目标是什么?或者,你对这项工作的理解是什么?
再讲Why:你为什么订立这样的目标?或者,你为什么这样理解自己的工作?
最后讲How:你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或者,你将如何完成自己的工作?
先讲现象:你在工作中遇到了什么样的负面现象?或者,遇到了什么问题?
再讲原因:分析并确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现象或问题的产生。
最后讲方案:你准备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先讲S(Situation,情境):工作是在什么情境下发生的?
再讲T(Task,任务):你是如何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的?
再讲A(Action,行动):针对情境和任务,你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最后讲R(Result,结果):在采取前述的行动后,取得了怎样的工作成果?在工作中学习到了什么?
在这三个模型中,2W1H模型比较适用于工作前期,对工作的目标、方法和价值进行传递,展现你的工作激情;现象、原因、方案模型比较适用于工作中期,对工作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展现你的工作能力;STAR模型比较适用于工作后期,对工作中已经完成的部分进行总结汇报,描述完整的工作过程,展现你的工作成果。
那么,在小张的那个例子中,比较适合采用哪个模型呢?现象、原因、方案模型。
当陈总问小张“最近在跟进的A借款项目进展如何”时,小张可以这样说:
陈总,目前项目进展不顺,我本周会对项目进行调整,下周去拜访客户,争取合作尽快落地。
进展不顺主要是由内、外两部分原因导致的。
第一,内部原因:我们的报价区间还需要调整;尽职调查报告数据不完整;放款条件未落实。
第二,外部原因:同行竞争激烈,竞争对手给出了比我们更有竞争力的融资方案;客户对我们的态度不够积极明朗。
接下来,我会尽快行动:
第一,本周内按照客户需求调整报价,完善尽职调查报告,落实放款条件;
第二,下周一拜访客户,就修改后的融资方案与客户进行深入会谈,争取尽快让合作落地。
到这里,我们完成了前两步:结论先行,表明观点;依次阐明要点,对观点进行说明。
当你的内容非常翔实、发言时间较长时,为了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和内容,建议你一定在结尾处再次陈述自己的结论,给领导留下更深的印象。
好的汇报从一开始就要结论先行,这句结论还应该简单、准确,能凸显与汇报对象有关的利益点,让领导对你的汇报感兴趣,做到“一语中的”;好的汇报在展开的时候,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分类原则和逻辑顺序,让内容的展开条理清晰。要按照不同的汇报场景或工作阶段,选用2W1H模型,或现象、原因、方案模型,或STAR模型。好的汇报在结尾处,应该再次总结,强化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