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后不久,在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又来到青岛、临沂、济宁、菏泽、济南等地,深入革命老区、企业、科研院所、文化机构等,考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临沂地区脱贫经验,推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11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专程前往“老支前”王克昌家看望。在他家中,习近平挨个房间察看,并坐下来同一家人拉家常,关切询问家里有几亩地、搞柳编能挣多少钱、还有什么困难。此后,习近平又来到朱村村史馆参观,观看这个在抗战初期就建立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的村史展。当习近平总书记了解到谷牧、肖华、铁瑛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朱村战斗、工作的经历后,连连表示,朱村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办得好,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在调研中,习近平表示:“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形成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临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近黄海,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结合点。沂蒙抗日根据地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核心部分,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革命战争年代,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等都曾在这里战斗过。八路军第一纵队、115师司令部、新四军军部、华东野战军总部等曾长期驻扎在这里。沂蒙抗日根据地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在建立起战斗力强大的人民军队、支撑山东抗战局面、支援兄弟根据地、孕育沂蒙精神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临沂因为人口多、底子薄,老百姓大多守着传统农业“一亩地里打转转”,沂蒙山区一度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1984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解决的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即沂蒙山片区)。改革开放以来,沂蒙老区在扶贫开发中艰辛探索,跑出了临沂“加速度”,1996年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临沂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朱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朱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鲁东南苏鲁交界处,境内河流纵横、溪水汇流、玉带缠绕,呈“九龙戏珠”之格局,故得名“珠村”。在革命战争年代,村民踊跃参军,朱村曾被誉为滨海“小延安”,1939年成立了临沭县最早的党支部,刘少奇、粟裕、肖华等都曾经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八路军朱村反扫荡是滨海抗日战争史上较为重要的一次战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朱村人民筹军粮、做军鞋、抬担架、救伤员不计其数,先后有近百人参军,40多人负伤,8人为抗日救国和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朱村还是鲁东南地区唯一保留较为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的村落,全村有40%的民居保存着清朝民居风格。村内的玄武庙、王氏祖陵明清古碑、清朝节孝牌坊、王椽进士故居、白家花园遗址等遗迹,都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民居建筑群的特色。村庄现存的30余间较为完整的民居足以显示当地的地域人文特点,历史脉络仍然清晰可见。朱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了村民脱贫致富,达到小康标准。2013年,朱村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朱村视察时指出,“要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自此之后,朱村党员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嘱托,种葡萄、做柳编、办工厂,坚持实行居住区、农业园区、旅游区“三区同建”,朱村走上了一条以古韵、民俗、红色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朱村集体年收入从2013年的15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33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0.8万元增长到1.5万元,全部翻了一番。
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朱村土地稀少,人均只有4分地,只种粮食吃不饱,但这里土质好,水源充沛,种经济作物有销路。这几年,朱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特色产业项目,规划建起了15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涵盖了葡萄科技示范园、梨园、食用菌基地、九朱农业生态园和寿桃园等项目,而且还利用绿色水资源,发展起了绿色网箱养鱼。“别人家的葡萄卖八毛多,我们能卖到两块二,每亩能为农户增收8000元呢。”村民还成立了珍珠苑农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参加农业合作社。现有6户贫困户、15人参加珍珠苑农业合作社,这部分贫困人口预计年收入合计增加6万元,人均年增收4000元。
“农业+文化+旅游”助力绿色发展。临沭是全国闻名的柳编之乡。为了促使传承了1400余年的柳编产业实现动能转换,朱村编制了《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确立了“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发展的思路。目前,该综合体已发展杞柳种植1500亩,建成1.5万平方米的柳编展厅。以前主要是卖柳编制品,现在是将花艺师、园艺师、家居设计师与柳编打包在一起,卖文化、卖服务与体验。园区的扶贫项目已帮助1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20多名村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2019年9月,朱村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中国(临沭)柳编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仅用7天时间就吸引游客4万余人,带动消费600余万元。朱村柳编的“绿叶子”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票子”。
产业振兴让朱村村民的生活有盼头、有甜头,朱村正在力争实现“产业旺、生态好、乡村美、农民富”的全面振兴。朱村聘请了规划设计团队编制了《朱村村庄规划》,居住区、农业园区、旅游区“三区同建”,加快推动朱村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习总书记7年前来朱村时相比,村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右边是整修的清代古建筑,左边则是新建筑,村里整修了街道,泥泞路变成了水泥路,路灯换成了太阳能路灯,生活环境比以前好了,村里还建起了社区服务中心。村民的生活也好了,90%以上的家庭都有了小轿车。站在朱村东侧的沭河堤岸上,该村建起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尽收眼底。这个1500余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引入了葡萄、冬桃、晚秋黄梨等先进品种和种植管理方式。
临沭县、临沂市、山东省贫困发生率变化
朱村还结合了现有的红色文化纪念馆和明清古建筑群,将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进行了有机融合。通过绘制“红绿蓝古”(红色文化、绿色农业、蓝色水域、古色建筑)发展规划,朱村焕发了新生机。来朱村参观红色纪念馆,欣赏明清古建筑,游览沭河好运角的同时,还能顺便赏花、采摘,这里一年都有好景色。曾经的“抗日模范村”已成为“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思想,解决了“扶持谁”的问题,但是“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则是摆在面前的重大课题。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时曾经说过,贫困村“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总书记也同样高度重视已脱贫地区的“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离开十八洞村不到1个月的时间,总书记就来到了山东革命老区沂蒙山区的临沂。改革开放以来,沂蒙老区在扶贫开发中艰辛探索,跑出了临沂“加速度”,1996年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临沂率先实现整体脱贫,其脱贫经验对全国来说有重要的可借鉴之处,这是总书记考察的背景所在。
朱村的脱贫经验可以总结为,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柳编产业,以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所以,在考察中,用总书记的话总结就是“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一样,都要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抓扶贫开发,要紧紧扭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任务、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个基本保障、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这个治本之策,突出重点,上下联动,综合施策”。
总书记的这一指示实际上是指出了“怎么扶”的问题。即,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摆脱贫困。不久后,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总书记的这一意见得到了体现,在第二部分“注重实效,扎实解决突出问题”中实施的十项工作之一就是:实施“特色产业增收工作。指导连片特困地区编制县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强规划项目进村到户机制建设,切实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受益度。积极培育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组织,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鼓励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探索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农户稳步增收。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在贫困地区的推广应用。到2015年,力争每个有条件的贫困农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至少参与1项养殖、种植、林下经济、花卉苗木培育、沙产业、设施农业等增收项目。到2020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不断提高贫困地区防灾避灾能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完善流通网络。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这一指示后来演变为“怎么扶”中的重要措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即总书记所说的“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之后,发展这一内容演变成为“五个一批”中的“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有两个重要内容,一是通过产业发展增加经营性收入脱贫,二是通过就业增收工资性收入脱贫。这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中得到了明确强调。发展生产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是脱贫攻坚战“五个一批”中最重要的一批,也是乡村振兴中最重要的内容。
目前,“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已取得显著成效,成为贫困户收入增长的最重要来源。在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中,有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村民的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不断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
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目的在于促进贫困个体(家庭)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在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中明确要求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专项政策,统筹使用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等。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加强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发挥其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强化其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推介营销支持力度。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科学合理有序开发贫困地区水电、煤炭、油气等资源,调整完善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政策。探索水电利益共享机制,将从发电中提取的资金优先用于水库移民和库区后续发展。引导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分别设立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主要用于吸引企业到贫困地区从事资源开发、产业园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等。
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通知》第二章明确指出,农林产业扶贫、电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科技扶贫是产业发展脱贫的重要内容。同时提出农林种养产业扶贫工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贫困地区培训工程、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乡村旅游产品建设工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森林旅游扶贫工程、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乡村旅游扶贫培训宣传工程、光伏扶贫工程、水库移民脱贫工程、农村小水电扶贫工程等“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的产业扶贫工程。
1.《习近平看望“老支前”:“请你批评指正”》,新华网,2013年11月25日。
2.《山东临沭朱村:老区人民想和总书记“拉拉幸福呱”》,人民网,2018年2月22日。
3.《临沭县朱村:穷山村六年变身美丽宜居村》,新华网,2020年10月5日。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5年12月8日。
5.《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16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