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湖南省菖蒲塘村和十八洞村: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党的十八大以后,贫困地区的脱贫奔小康成为习总书记最关心的大事。在调研了位于太行山—燕山片区的骆驼湾村、顾家台村以及位于六盘山片区的元古堆村、布楞沟村后,总书记又不辞辛苦地来到了武陵山片区的菖蒲塘村和十八洞村调研贫困状况。

2013年11月3日上午,习近平来到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了解扶贫开发和水果产业发展情况。3日下午,习近平来到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先是走进位于村口的石爬专老人的家了解生活情况,后又来到低保户施成富家慰问。在施成富家门前空地上,习近平总书记同聚拢来的村干部和村民拉家常、话发展。从水、路、电到教育、医疗等,总书记都一一询问,总书记深情地说:“我这次到湘西来,主要是看望乡亲们,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看到一些群众生活还很艰苦,感到责任重大。”在调研中习近平强调,“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脉中部。湘西自治州七县一市,其中的七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相交地带的71个县(市、区)。武陵山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党中央、国务院率先启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试点区、示范区。凤凰县地处湖南省西部边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角,凤凰古城历来享有中国最美两座小城之一的美誉。如今更是有“北平遥,南凤凰”之盛名,成为全国旅游的热点景区之一。然而,凤凰县却是国家级贫困县。花垣县位于湘黔渝交界处,人称“一脚踏三省”“湘楚西南门户”,是苗族聚居县、革命老区县、国家级贫困县。凤凰县和花垣县地处武陵山区腹地,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多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当地群众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陈规陋习依然存在,难以靠自身努力脱贫。

脱贫攻坚

菖蒲塘村

菖蒲塘村是凤凰县廖家桥镇下辖的行政村,距凤凰县城7公里,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由原菖蒲塘村、马王塘村、长坳村、樱桃坳村合并而成,全村有15个自然寨。2014年建档立卡时,全村660户、3355人中,有贫困户204户、67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0%。山多、地少、水缺、路烂,曾是这个偏僻山村的真实写照。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菖蒲塘村视察,作出了“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做大做优水果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指示,进一步为菖蒲塘村发展指明了方向。7年多来,菖蒲塘人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发展壮大水果产业为依托,走上了一条农村美、农业兴、农民富的新路子。2016年,菖蒲塘村脱贫出列。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419元,贫困发生率降至0.6%。

总书记来村考察时,村里有些群众已经靠种猕猴桃、柚子致富了,但大部分村民还是心动却不敢行动,担心种水果多了卖不掉。为了打消群众顾虑,村里推动水果业发展努力在特色上做文章,把传统水果业做成现代产业,为贫困户免费提供苗木和水泥杆等,鼓励村民扩大种植面积,同时发挥技术优势,培育销售苗木,向前端延伸,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如今,全村特色水果种植面积已达6739亩,其中猕猴桃2272亩、柚子1063亩、早熟蜜橘803亩、椪柑1911亩、高山葡萄190亩。年产水果1300万斤,农业生产总值3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

在发展水果产业的同时,菖蒲塘村以完善设施、整治环境为抓手,改变村容村貌,培育乡风民风,昔日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变为舒适宜居的幸福家园。以前的菖蒲塘全是土路,村民出行困难。如今,村组路全部硬化,90%以上的人家是两层小楼房。自来水由城镇管网统一供应,水质安全有保障。村里文体活动广场、妇女儿童之家、便民超市一应俱全。

以前村民生活习惯差,厕所臭味大,污水满地流,垃圾随风刮,房前屋后脏乱差。如今,村里的旱厕全部进行了卫生改造,生活污水入管统一排放,垃圾有专人清运。村民们生态环境意识强了,纷纷利用房前、屋后、路边的空闲地栽花种树,使得村庄同周围的果园、山丘融为一体。

菖蒲塘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坚持走农旅一体化发展道路,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走上了一条农村美、农业兴、农民富的新路子。如今,菖蒲塘村乡村风情浓郁、生态环境优良、生产生活便利,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先后被评为“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2019年菖蒲塘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19元,全村90%以上的农户建起了“小洋房”,98%的农户实现电气化,自来水和水泥路入户率达100%,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十八洞村

十八洞村是花垣县双龙镇下辖的行政村,是个苗族聚居的贫困村,村旁山中有18个天然溶洞,故名为十八洞村。十八洞村地处武陵山区中心地带,村内巉岩高耸,涧水幽蓝。由于处于高寒山区,这里冬长夏短,是高山熔岩地区,海拔700米左右。与秀美风景形成对比的是,因深处大山之中,人多地少,生存条件恶劣。不少村民家中除了电灯,就没了别的电器。墙壁是用泥巴、竹篾和木板糊的,一到冬天,寒风长驱直入,屋里比屋外还冷。全村面积是14162亩,而人均耕地只有0.83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8%。村里的劳动力大多外出在浙江一带务工,留在村里的非老即小。十八洞村有6个村民小组,2013年人均纯收入仅1668元,为当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75%。全村225户、939人中,有贫困户136户、542人。

作为“精准扶贫”思想的发源地,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牢记总书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仅用了3年多时间,全村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8313元。2017年2月,十八洞村宣布成功脱贫摘帽,成为全国精准扶贫典型。2018年10月,十八洞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习总书记的来访打开了十八洞村发展的金路子,十八洞村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探索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经验。全国各地前来学习精准扶贫经验的人员接踵而至,十八洞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虫儿回来了、打工的人儿回来了、外面的人来了。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做产业、开农家乐,忙得不亦乐乎。过去,十八洞村是人们不想留、不愿留的地方,大龄单身汉比比皆是,村民大多外出务工。如今,这个小山寨成了很多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在旅游脱贫中十八洞村开启了“全域规划+全民参与+五个统一”的旅游扶贫利益联结。一是在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总局关心下,将十八洞纳入全县旅游“五大景区”总体布局,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浓郁的民族文化,引入外部企业开发本村“红色旅游”“神秘苗寨”“峡谷溶洞游”等。二是全民参与开发推出苗家腊肉、农家豆腐、苗鱼、苗鸭等民族特色餐饮,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景区民居改造,实施了改厨、改厕、改浴等“五改”,建成村级游客服务中心等景区配套设施,开发苗族“三月三”“赶秋”“过苗年”等传统节庆活动。三是村里成立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对“农家乐”实行统一接团、统一分流、统一结算、统一价格、统一促销“五统一”管理模式。“农旅园”开发结合方面,采取“企业+基地+贫困户+村集体+观光体验旅游”的模式,由公司统一运营。

跳出十八洞村发展“飞地经济”。村里人均只有0.8亩耕地,要想发展产业必须有足够的耕地。十八洞村在30多公里外的花垣镇流转了1000亩土地,建设了猕猴桃基地。村民以产业帮扶资金和自筹资金入股的方式与苗汉子果业公司合作发展猕猴桃产业。2019年,十八洞村猕猴桃种植收益118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1600元,非贫困户人均增收800元。在产业发展方面,十八洞村还利用自身优势,引入步步高集团,投资创办了山泉水厂。“十八洞”山泉水每年以“50万+1”的形式给村集体分红,即50万元保底,每卖出一瓶水再注入1分钱到集体收益中。2019年,村集体获分红66.4万元。除此之外,组建苗绣合作社、开设农家乐、乡村民宿、发展乡村旅游等措施,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2019年,十八洞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466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100万元,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56.76%下降到2019年的0。

十八洞村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充分做好“精准”战略,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发展支柱产业,精准改善基础设施,精准建设民生事业,精准创新扶贫机制,让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山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这首苗歌是早些年十八洞村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走进十八洞,进村是黄泥竹篾的苗家宅院,地面是青草点缀的石板路,房前屋后绿树盈盈,家家用上了放心电,户户通上了自来水,无线网络覆盖全村……当年那个贫困冷寂的十八洞,已变身热闹新景区。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山青青,路宽敞,十八洞的今天变了样,哎嗨嗨……”

凤凰县、花垣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贫困发生率变化

政策解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要求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如果说总书记调研过的河北阜平县是革命老区贫困的典型,甘肃东乡县和渭源县是偏远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那么位于武陵山片区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县则是民族地区贫困的典型代表,这是习总书记选择这里调研的主要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2月对骆驼湾村的考察中初次提出了扶贫要精准的思想。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和酝酿,在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精准扶贫”思想。从这一刻开始,我国脱贫攻坚从以前的开发式扶贫阶段进入了精准扶贫新阶段。“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意味着我国的扶贫体制机制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

在总书记视察十八洞村后不久,2013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以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为核心的六项机制创新和十项重点工作。这一文件的发布出台标志着中国的扶贫工作从开发式扶贫阶段进入到精准扶贫全面实施阶段。此后,围绕该文件,相关部委出台了《关于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工作的意见》《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政策配套文件。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等方面都做了详尽规制,从制度上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的问题。

截至2014年底,全国范围对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全部完成。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就是要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开展考核问效,实施动态管理,检查帮扶责任人履职情况和贫困对象脱贫情况。对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进行监测和评估,分析掌握扶贫开发工作情况,为扶贫开发决策和考核提供依据。建档立卡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和帮扶成效。

建档立卡的贫困标准是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相当于2010年的2300元不变价)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为识别标准。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按本省标准开展贫困户识别工作,纳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统一管理。贫困人口规模原则上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8249万人为基数,各省可适当浮动。识别程序是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通过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的方式,整户识别。

对于总书记重视的“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扶贫经验的要求,十八洞村也不负重托,2017年6月23日,习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两次提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对湖南针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深度贫困问题统筹推进产业、就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社会保障等“十项工程”,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2013年我到过的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3年多时间摘掉了贫穷帽子,实现了全部脱贫,当年的40个光棍已有一半成了家,而且新娘都是外村人。”

扶贫小卡片

精准扶贫

201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创新机制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

(二)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专项扶贫措施要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

(三)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现有工作基础上,普遍建立驻村工作队(组)制度。可分期分批安排,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组),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四)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加大资金管理改革力度,增强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项目资金要到村到户,切实使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把资金分配与工作考核、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结果相结合,探索以奖代补等竞争性分配办法。

(五)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贫困地区信贷投放。在防范风险前提下,加快推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规范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贫困村资金互助组织。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增加财政贴息资金,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

(六)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制度。充分发挥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在社会扶贫中的引领作用。支持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与扶贫开发工作,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新华网,2013年11月5日。

2.《习近平牵挂的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如何精准扶贫》,中国网,2016年10月25日。

3.《总书记带领我们“精准脱贫”》,《人民日报》,2018年10月5日。

4.《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十八洞村经历了什么?》,央视网,2020年8月21日。

5.《菖蒲塘村的“甜蜜”事业》,新华网,2020年9月11日。

6.李培林、魏后凯主编:《扶贫蓝皮书: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7.《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国政府网,2014年1月25日。 aMB+o76+Gf6qa51wPWkgNB6khDNzcQXOf4USRsSuPsfPF8X7AFju7WwzT+AeRkX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