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版前言

从 1978 年恢复高考,至今已有将近 40 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此期间,高等教育逐步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大学生也由“天之骄子”慢慢变成普通劳动者。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就业不论是形式、环境还是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之前,大学生就业是国家统一安排,计划经济的色彩浓厚,总体来讲是“卖方市场”,多数大学生都能够如愿进入“大名府”,1992 年“南方谈话” 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双向选择开始流行。一方面,国家开始鼓励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自由恋爱,双向选择”;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嗅觉敏锐的大学生意识到了市场经济给就业带来的巨大变革,开始自主选择就业的方式、方向和类型。

进入 21 世纪,受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用人机制市场化、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国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无数的机会,当然也有严峻的挑战。就业市场已悄然变成“买方市场”,每到毕业季,大学生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似乎成为一种常态。大学生们发现,多数大学文凭不像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高能力、高水平”的标志,好像正在变成只是“你不是那么差”的证明而已,仅凭一纸大学文凭就可以轻易就业的时代一去不回了。因此,政府、学校和学生都对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职业能力提升和就业指导等问题越来越关注。

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建立起来的。2003 年,国务院批转了《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创业就业教育”。2008 年,教育部要求高校逐步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并与GCDF(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中国项目中心(北森集团)携手深入合作,陆续推出“TTT”“GCDF”和“BCC”等培训和认证项目,职业生涯教育在我国的高校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我们几位编著者也是从 2008 年左右开始进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领域,几年的教学、辅导和管理工作,感触良多。结合这些年的经验和体会,我们提出了“全程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理念,并在重庆理工大学进行了实践。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已在重庆理工大学构建了涵盖大学新生角色转变、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毕业校友生涯发展指导等内容,贯穿大学四年乃至毕业后,综合课堂教学、团队辅导、各类竞赛、工作坊、生涯系列讲座、个体咨询等形式的较为完备的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我们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贯穿大学四年乃至毕业后,而不只是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学期进行。

●交互式:交互式指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是主体,教学和开展各类活动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体验”与“分享”,引起学生的“反思”与“感悟”,促进学生的“行动”与“发展”。

●系列化:系列化是指要构建贯穿大学四年乃至毕业后,综合课堂教学、团队辅导、各类竞赛、工作坊、生涯系列讲座、个体咨询等形式的较为完备的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持续影响学生。

基于这样的思路,我们编著了这本《全程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涯DIY》。我们希望这本“手册”不仅是“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更希望它成为陪伴大学生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伙伴”,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遇到学业规划问题、专业发展问题、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就业选择问题,甚至情感问题都可以在书中得到启示和资源上的支持。

这本“手册”有以下特点:

●结构更加合理:在结构安排上,我们和一般教材相比较有一定的调整。1—2 章是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和学业规划内容,3—7 章是职业生涯规划内容,8—9 章是就业指导、职场适应和生涯发展等内容。这样的结构安排应该说是更加合理完善了,也反映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四年乃至毕业后的“全程化”特点。

●内容体例丰富:内容上弱化知识的传授,只介绍相关知识要点,并增加了“大师语录”“热点要闻”“生涯故事会”“伟伟道来”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设计了“名作推介”“生涯影视会”“互动与分享”“拓展阅读”“学习收获”“线上资源”和“课外实践”等多种需要学生参与的环节,强调学生体验—感悟—行动DIY,体现了“交互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特点。

●形式资源多元:我们设计了众多课堂上课堂下、线上线下和校内校外的系列活动,并尽可能地链接各种资源,力求形成涵盖课堂教学、团队辅导、各类竞赛、工作坊、生涯系列讲座、个体咨询等形式的较为完备的立体化的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持续影响学生,体现“系列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特点。

●理念理论融合:在编著本书时,我们试图融合生涯发展各种理论流派的观点,这当然是基于我们认为各种流派之间不是“取代”,而应该是“融合”的认识。比如在结构顺序上,先讲“职场认知”再讲“自我认知”就是后现代的建构理论视角。另外,行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教练技术、积极心理学等与生涯发展关系密切的交叉学科理论也在书中多有体现。

作为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希望本“手册”的使用也有别于一般的普通教材,它应该被这样使用:

●大学生的DIY手册:首先,我们认为这本“手册”应该陪伴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也就是从新生入校开始直到大学毕业,大学生们都可以自主或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书里面大量的DIY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这本“手册”的主体内容仍然是“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相关内容,因此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时间段里,本“手册”应该是学生的课程教材。

●生涯发展的资源库:“手册”中链接了大量与生涯发展相关联的各种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进一步了解、获取,这样就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获得更多生涯发展资讯。

●各种比赛和活动的指导手册:“手册”中介绍了大量的与生涯发展相关的比赛信息和生涯活动的开展指南,可以作为一个简单的比赛和活动的指导手册。

●生涯发展的普及性读物:本“手册”不仅是面向高校学生的手册式教材,我们也希望它是一本关于生涯发展的普及性读物。为此,我们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操作性强的练习(体验)、丰富的相关信息和较为前沿的理论,向读者传递最基本的生涯规划理念、知识和方法。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其他希望对生涯发展有所了解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收获。

本“手册”的出版得到了重庆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重庆理工大学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重庆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长期重视重庆市“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体系的构建,在师资培训、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研究、大赛组织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几位编著者在这个领域的成长与中心的这些工作密不可分。重庆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作为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行政主管部门,长期主导相关课程的开设、大赛及其他活动的组织,使重庆理工大学 “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初步建成,本“手册”也是在重庆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积极策划、指导下完成的。重庆理工大学教务处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管理提供了大力支持,本“手册”的编写还获得“重庆理工大学教材出版资助计划”的专项资助。

本“手册”由谭建伟整体策划,李凌负责编写第 1—5 章,李丽编写 6—7 章,谭建伟编写 8—9 章。书稿完成后由李凌、谭建伟进行总纂和修订,赵毅、粟道平审定。本书的完成还要感谢重庆大学出版社的唐启秀编辑,从本“手册”策划一直到出版,唐编辑不仅热情鼓励我们,宽容我们在编写过程中的拖延,还全程参与,对本“手册”的内容、风格和形式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另外,还要感谢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的陈星羽同学,她配画的精美手绘图为本“手册”增色不少。

从开始策划本“手册”到现在初步完成,面对书稿,我们真是百感交集。一方面,我们认为自己做了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也看到了一些效果;另外一方面,我们总是觉得还有很多想法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也许,只要你是认真地做任何一件事情,它最后都会变成“遗憾的艺术”。但是,我们还是赶紧“抛砖引玉”,急切地将它出版,主要是希望各位同学、同行、相关领导对本“手册”提出宝贵意见,我们一起来完善它。

欢迎读者批评指正,我们的邮箱:tjwxxf@sina.com;82966175@qq.com。

作者
2016年7月12日 eXLIv5qkqP+C4CZ4pkj9M3NNpgbwNkDQS7zi6g7MVmes5qie3L2F6e8+wS+Mo4H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