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营养素”一词的概念、分类、生理功能。
2.掌握七大营养素的名称、分类、生理功能。
3.了解各营养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4.学会用营养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018年3月6日上午11时55分,莫某因驾驶电动车行驶在机动车道上,被来宾民警引导至非机动车道内等待接受教育。在等待过程中,莫某突然缓缓倒地。执勤民警立即上前查看,发现莫某系突发疾病,于是立即拨打了“120”求救。
“因为我们不知道她究竟得的是什么病,所以也不敢擅自施救。”民警介绍,当时莫某处于半昏迷状态,自称头晕手麻。天气寒冷,民警担心莫某着凉,便脱下自己身上的警服盖在莫某身上,并与好心市民一起为莫某搓手,拿来纯净水给莫某润口。
救护车到达后,现场民警与医生一起将莫某送上救护车,并驱车一同前往医院,同时通知了莫某家属。
经医院检查,莫某晕倒是因为低血糖。输完一瓶葡萄糖后,莫某便随家属回家了。据莫某小女儿黄女士介绍,莫某今年50多岁,平日干一些家政、保洁工作,有不吃早餐的习惯。事发当天,莫某没吃早餐便出门干活,回家途中因低血糖晕倒。
人作为个体参与社会生活,每天都会有各种生理活动,如胃肠蠕动、神经传导、体液的维持,以及思考、学习、运动等,这些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来源于食物。个体为了精神和身体保持在良好的状态,每天必须摄入一定量的食物。
对人体具有供给热能、促进生长发育、构成身体组织、调节生理机能等作用的物质统称为营养素。
除氧气外,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膳食纤维等,通常称为七大类营养素。
营养素对机体的调节功能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分为营养状况良好和营养失调两方面。
营养状况良好时,营养素对机体的有利影响如下:
①促进机体生长发育。良好的营养状况能使儿童的身高、体重、智力、视力等各方面的发育趋向正常,从而奠定健康的发展方向。
②维护身体健康。良好的营养状况能提高人的免疫力,使人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
③提高生活质量。良好的营养状况能使人有良好的情绪,促使人的器官保持良好的功能状态,延长青壮年期。
营养状况失调时,营养素对机体的不利影响如下:
①某种营养素轻微不足时,会不利于生长发育,使人精神上萎靡不振,易疲劳,免疫力差等。某一种或多种营养素摄入严重不足时,则导致人患上严重的疾病,如坏血病、脚气病等,严重的可危及人的生命。
②营养素过剩会引起肥胖,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中国营养学会专家委员会2013年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中,将营养素的摄入量参考值分为以下4种:
1)平均需要量(EAR)
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当摄入量达到平均需要量水平时,可以满足群体中半数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针对人群,平均需要量可以用于评估群体中摄入不足的发生率。针对个体,可以检查其摄入不足的可能性。
2)推荐摄入量(RNI)
满足某一特定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的需要量。长期摄入量达到推荐摄入量时,可以保证身体组织中有适当的储备。推荐摄入量是健康个体的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目标,当个体摄入量低于推荐摄入量时,并不一定表明该个体未达到适宜营养状态。当个体摄入量高于或等于推荐摄入量时,可以认为该个体没有摄入不足的危险。
3)适宜摄入量(AI)
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适宜摄入量能满足目标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适宜摄入量的准确性不如推荐摄入量,有时会高于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可作为个体的营养素摄入目标,也可用作限制过多营养素摄入的标准。对于健康个体来讲,当摄入量达到适宜摄入量时,出现营养缺乏的危险很小,但如果摄入量长期超过适宜摄入量,就有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4)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该营养素的最高量。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对一般人群中的几乎所有个体都不至于损害健康。它的用途是检查个体摄入量过高的可能性,避免发生中毒。当摄入量超过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时,发生毒副作用的危险性会增加。
目前已证实人类必需的营养素多达40余种,这些营养素必须通过食物摄入从而满足人体需要。其中,蛋白质、脂类和糖类不仅是构成机体的成分,还可以提供能量。
在人体必需的无机盐中,有钙、磷、钠、钾、镁、氯、硫等常量元素和铁、碘、锌、硒、铜等微量元素。维生素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是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 1 、维生素B 2 、维生素B 6 、维生素C、泛酸、叶酸和生物素等是水溶性维生素。除此以外,水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最近,膳食纤维因含有膳食成分也被认为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