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能感受,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活着的根本标准和重要标准之一。

当我们向小孩解释死亡的时候,通常会这样说:“人死了,就什么都感受不到了,就是一动都不能动了。”这种对小孩说的话,其实比任何哲学家高深的用词更准确,更能抓住要点。

人作为生命体,与那些无生命的事物存在两个重要的差别——能感和能动,即人能觉知和行动。如果这两个根本的东西无法兼得,比如几乎完全丧失了行动力的人但依然能感,那么他还是可以算作一个活人。比如,霍金全身瘫痪,仅有三根手指能动,但他还是活着的人,而且可能比很多身体健康的人活得更有深度。然而,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感觉和感受的能力,就不能称之为“活人”了。感觉是因感而觉,也就是知道了;感受是因感而有了受,即存在愉悦和不愉悦之分。在动这个方面,机器人的行动力很快就会让人类难以望其项背了,但如果机器人没有意识,它就不算是活着的。即使机器人可以采集光信号、声音信号等,还能加工信息,但只要它没有感受,它就不过是一台机器。

人会本能地追求快乐和幸福,逃避痛苦和不幸。说到底,人一生所做的事情,无非就是在感受中选择——选择那些愉悦的感受,回避那些痛苦的感受。有的人一生都在赚钱,以为自己是为了赚钱而活,但是稍微一反思就会知道,从本质上来说,赚钱不过是让人获得一种富有的感受,或是用钱换来一些其他的好感受而已。有的人非常高尚,一生为道义而活,其实也是因为他更喜欢正义感等高级的好感受。所谓的“善”,无非是给别人带来一些好的感受;所谓的“恶”,无非是给别人带来了痛苦和烦恼。

感受是人生的核心。弄懂人的各种感受,按理说是人最需要做的事情。不过,在现实世界中,人们最花力气研究的不是感受,而是诸如如何赚钱、战斗等其他的东西。好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人们常会认为,让自己的感受好,靠的是一些外在的条件。条件具备了,就一定会有好的感受;条件不具备,就只能将痛苦留给自己了。因此,人一生经营,以求获得那些外在的条件。一人如此,很多人也如此;古代如此,当今也如此。人们都想获得快乐、幸福,与之相比,研究感受就显得不那么要紧了。如果一个人没有钱吃饭,那么他首先是要去挣钱,而不是研究美食的学问。这个例子的确情有可原,但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我们不懂得各种感受和这些感受的规律,那么即使我们具备条件,也未必就能获得好的感受,这不得不说有点可惜。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亿万富翁活得很不开心的也不少,有美妻帅老公却还是感到不幸福的人也很常见。

好在有心理学这个学科,专门研究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当然也包括感受。作为本书作者之一,我还是一名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咨询师,所以研究人的各种感受对我而言是职责所在。在心理咨询课程的教学中,我也意识到,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熟悉和了解人类的各种感受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心理咨询师不仅要知道它们的名称,还要能感受到、知道产生这些感受的缘由,并能根据来访者外在的表现识别这些感受,以及知道如何转化这些感受。

有心理困扰的人,甚至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与平常人并无本质不同,只不过他们受困于某些负性的、不愉快的或者痛苦的感受之中,努力挣扎却又难以挣脱而已。例如,强迫症患者有一些在常人看来稀奇古怪的做法,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锁。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某些感受比常人更强一些罢了。例如,手碰了脏东西,人人都会产生不洁感;想到门万一没锁好,人人都会产生忐忑不安感。如果这些感受轻,人的行为就会比较正常;如果这些感受较为强烈,人就会忍不住做一些事来缓解这些感受,而这些事在旁人看起来可能就会显得不那么正常了。一旦懂得了这些感受,我们就能更理解这些特别的人。如果心理咨询师对各种感受都有过亲身体验,并能掌握相应的知识,那么在理解这些心理受到困扰的来访者时就会比较容易——虽然程度有别,但是能懂他们的感受,这本身对来访者来说就是一种慰藉。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做一些研究和教学,以提升心理咨询师对人类感受的体会和理解能力。在研究人的感受方面,很多心理学家都做过很多工作,留下了很多有用的成果。然而,他们往往是聚焦于一两种感受做研究,以让研究做得更加有专业性。这就会带来这样的问题:心理咨询师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找到并看懂那些散落在很多不同期刊文献中的、针对不同感受的研究材料。也就是说,如果一位心理咨询师想了解人类感受,他要是只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查找心理学期刊中的各种文献来学习,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推测,我打算来做这项汇总工作。抱歉,你猜错了,我也不擅长做这项工作。

我想到的是另外一种做法——我决定做一项简单、初步,但是很有帮助的工作:先汇总人类各种主要的感受,列出一张清单;然后,运用心理学知识去逐一解释每种感受。这有点类似于编写一部关于人类感受的小词典。

对每一种感受,我大体都会讲解以下内容。

·这种感受叫什么名字?

·哪种内在或外在情景会引起这种感受?

·这种感受的体验是什么样子的

·这种感受在身体上会有什么表现?

·当产生这种感受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哪些心理意象?

·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哪个阶段容易产生这种感受?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发生什么事情会影响这个人,使其更容易在这种感受上不同于其他人?

·这种感受对人的行为及性格会产生什么影响?

·这种感受会受什么影响而转变?

·现实生活或文学作品是如何体现这种感受的?

对于每种感受,我并不会一一讲解上述所有内容。对于有些感受会讲得比较详细,有些则可能讲得比较简略。

描述这些感受的依据,大致来自以下几种。

第一,我的亲身经验。我会先从文字和心理学的理论出发,辨析和确定这种感受。然后,我会诱导自己产生这种感受,并按照一个标准化的程序去内省体验这种感受。这个程序如下。

· 第一步: 在过去的生活中,找到一个曾经激起我产生这种感受(或情绪)的事件。

· 第二步: 放松身体并想象这个事件,让这个想象尽可能清晰,让自己尽可能感到身临其境。我还可以想象一个在现实中没有发生过但是的确会激发这种感受的情景。

· 第三步: 在感受或情绪被激发出来之后,内省观察这个心理能量在身体中的起点、运动的方向、运动的速度和形态,内省观察这个心理能量如果有颜色的话,会是什么颜色,以及它的声音、温度、气味、味道、触感等。

· 第四步: 看看这个感受会不会唤醒一个意象。

· 第五步: 回忆过去体验过的这种感受,并把它的特点描述出来。

第二,在文学作品中寻找激起某个角色产生这种感受的情节,并看看作家所描述的这种感受有什么特点。

第三,让我在学校教的学生或培训的学员按照我设计的标准化程序去体验感受,并把结果反馈给我。当然,并不是所有感受都需要他们这样去体验。

第四,观察和总结心理咨询中的来访者、团体咨询中的参与者,以及心理学成长小组的成员在产生某种感受时的动作、表情、姿势等。

本书并未采用学术论文或学术著作的文体,更像一部以散文手法写成的科普词典。我会为每种感受严格命名,并用易于理解的语言来阐释其含义,以便让读者(尤其是心理咨询师)更容易阅读和理解,更容易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心理咨询实践中。此外,既然不是论文,那么除个别地方我标注了引用来源外,就不再列出长长的参考文献清单了。还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个别感受的描写,我参考了我带的研究生的作业中的表述,在此表示感谢。

在写完整本书后,我请曹昱复核了一遍,并请她把所有她认为不够精准的内容都重写了一遍,还添加了很多具体的细节。她贡献了这本书大约三分之一的字数,因此她当之无愧地被列为本书的第二作者。

虽然刚开始时,我是为了满足心理咨询师的需要而写的这本书,但随着写作的深入,我越发意识到,其实不仅仅是心理咨询师需要它,心理咨询中的来访者和那些有心理困扰的人也会发现这本书对他们的益处。能了解自己的感受是所谓“心智化”的一部分,而很多人之所以会感到困扰,正是因为他们心智化的水平不足。如果他们能了解人类的感受,就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的感受,进而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这本书写得通俗易懂,也是希望他们能通过读这本书来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事实上,这本书适合任何对心理学感兴趣,或者说对自己的内心感兴趣的人。也就是说,这本书适用于几乎每一个人——谁会对自己的内心不感兴趣呢?

人生就是在种种感受和情绪中度过的。看到新鲜事,我们会产生新奇感;看不到新鲜事,我们会产生无聊感。成功了,我们会产生成就感;失败了,我们会产生挫折感。得不到,我们会产生缺失感;得到了,我们会产生满足感。热恋时,我们会产生幸福感;失恋时,我们会产生失落感,甚至是强烈的痛苦感……有时,我们的处境会非常复杂,让我们百感交集。

我们会经历人生的百转千回,感受种种情绪和感受。当我们回忆一生时,眼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景象:童年门口的小河,院子里大树上的知了,夜空中一颗又一颗相继划过的流星……但是对我们来说,并不是这些景象本身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如果记忆中没有保留下那些当时被唤醒的感受,那么这些画面又有什么意义呢?也就是说,只因我们眼前再现这些画面时,我们再度感受到了那些当时的感受,这些画面才那么打动我们的心。

因为有这些感受,所以我们活着。因为有过感受,所以我们活过。因为感受过美好,所以人生美好。就算感受过痛苦,也是我们存在的证明。

读这本书可以很有用:心理咨询师可以用于助人,来访者可以用于自助,平常人可以用于自学心理学。不过,读这本书也可以不去关心它有什么功用,而只是就这样去读而已。它自会成为一个引子,引导我们再次体验我们有过的那些感受,让那些感受的百涛千浪在心中尽情地起伏。甚至,有一些我们一生都没有机会体会过的美好的、高境界的感受,我们也可以通过读这本书获知。即使我们还没有经历过,也可以心向往之。而心向往之的结果说不定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机会,让我们在将来的某一天能够感受到它。

你可以将本书作为词典来用,在面对某种感受时,查一查书中相应的描写。不过,限于自身的能力,这本书自然不会像词典那么精准,但我计划过些年后再来修订它,让它更加精准。在现阶段的这个版本中,我希望它能给人们一些启发,让人们通过查阅,了解一些自己没有注意过的关于某种感受的东西,或在闲暇之余作为轻松读物,让生活多一些波澜起伏。

当然,我本想把书写得更好看一些。但是,一方面,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感受,目前被研究的还不多,所以也难以写得更深刻;另一方面,我发现我老了,常常心如止水,很难像年轻人那样深深地卷入各种感受,且文采也不足,所以难以写得更生动,这让我多少有一点惭愧。不过,百尺之湖固然不算大,但如果在沙漠中有这样一个湖,对旅人也还是颇有益处的。

希望这本书对你有益。

picture zl1Ft5+mhuTNpqStZWzH+t8u4RkejFnfjaDt90GCbSUfWb86wZScoAupx3emzUi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