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无意识涂鸦期的特征,以及父母在这个阶段的行动指南。
无意识涂鸦期的特征
孩子从九个月左右到一岁半左右处在无意识涂鸦期,他们的身体处于小肌肉发展早期。也就是说,孩子的小手没有足够的力量,仅仅是初步形成了半抓握控制力,所以他们经常会爱不释手地拿着笔戳戳点点。这个阶段的画面特点是毫无规律,戳到哪里是哪里,有时会连续戳几笔,无论有多大的地方让他们来画都不够用。无意识涂鸦期的画面呈现除了与孩子的小肌肉发展有关外,还与他们的心理发展、生理发展、敏感期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父母行动指南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婴儿的视觉发展特点为:出生一个月时,只能感知到一团影子;出生两个月左右时,能分离出形和色,可以从外形上看到一只手,色彩上可以看到黑、白、灰色;四个月起,开始出现色彩感知的过程(这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孩子在涂鸦后,父母可以问问他们画的是什么,也可以按照父母自己的理解提问(比如,“宝贝,你画的是一只小猫吗”),这个过程中渗透了父母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认知和表达。此外,在给孩子看识物卡片、读绘本时或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也可以为孩子指出来,提升其认知世界的能力,以及描述、识别色彩和形状的能力,促进其视觉发展、色感形成、初期审美能力的建立。
经历了4~8个月期间小肌肉的发展,孩子的小手具备了一定的基本抓握能力,所以在九个月左右时,他们可以握着笔画下痕迹,并在对各种痕迹的探索中产生涂鸦的早期萌芽。毕加索的那句“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在此时显得尤为贴切,所以父母应为其创造适当的涂鸦环境,并在安全边界下静观其变。最朴素的涂鸦支持就是为孩子准备一个涂鸦小画板,它环保、轻便、省空间、可重复使用。
孩子从一团影子到能完整地看到具体形状,再到有能力画出完整结构的画,至少要经历七年的时间,需要经历若干个小阶段的发展才能进入成人世界的“像不像”阶段。
此时,早期的审美萌芽会逐渐形成。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对服饰的搭配、颜色的选择很挑剔。父母在此时应充分肯定孩子,并给出适当的尝试性建议,让孩子有决策和选择的机会,这将有助于孩子变得越来越有主见。
有的父母没有把涂鸦当成重要的成长标配,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有的孩子到了三岁以后才有机会拿笔,尽管他们也会经历涂鸦的阶段(这是孩子成长中绕不过的阶段),父母却往往认为孩子没有绘画天赋。事实上,这是因为孩子开启涂鸦的时间晚,给孩子时间,孩子就会慢慢地画出该有的画面。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涂鸦的过程本就是游戏,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满足了探索的欲望。然而,有的父母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而等不了,便把孩子直接送到让他们一次就能画出个“结果”的美术机构,效果可想而知。
玛修说
在我们了解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后,就能理解涂鸦期的孩子所绘的画面是符合其发展规律的。因此,我们不能定义某个孩子是天才或拥有画画的天赋,这其实只是孩子的本能。也就是说, 对于儿童而言,画画不是天赋,而是本能。
体会孩子用五感探索世界
从思维发展特征来看,两岁半以前的孩子既处于动作思维(通过看、听、嗅、味、触五感去探索世界)的阶段,又处于口、手、空间敏感期,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用口尝、手触等方式去探索世界——他们几乎看到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特别爱吃自己的“手抓饭”,看到动的东西就会盯着看很久,乱涂的时候也会时不时地尝一尝手中的笔。
在这个阶段,父母为孩子提供的必要支持是环保的环境和接触物。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咖啡液、茶水、果汁、果酱、巧克力棒、蔬菜杆、蔬菜叶等食材,以及有触感的沙粒、胶水、泥土、面粉等作为乱涂的材料,并让他们通过拓印、涂画、泼洒等方式完成乱涂游戏,充分地动起手来。
说到“动手”,在孩子勤快、想去做事时,父母应尽量放手让他去做。其实,孩子在小时候很少有不爱动手的,之所以有的父母在孩子长大一些后会说“孩子不爱动手、有点懒”,往往是因为在孩子能动手时,父母为了省事(例如,怕孩子做不好自己还得重做,或是孩子做完后弄得很脏乱,自己还得收拾)而替孩子做了很多,这其实是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比如,有的父母担心孩子自己吃饭时弄脏脸、衣服、桌面等便给孩子喂饭,从“帮”到“帮得放不下”,再到替孩子完成越来越多的事情,这会使孩子无法独立自主,从而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
如果你明白了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成长特征,在看到孩子边吃东西边涂鸦时,你就能够理解他们是在玩耍中运用五感的方式探索世界,而不是只想着保持干净、卫生了。
玛修说
从出生到三岁,是孩子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三年,也是他们主动探索内驱力形成的关键三年,故被称为“黄金三年”。因此,在涂鸦探索中,父母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
充分理解孩子画话不分家
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孩子从无意识交流到九个月左右能有意识地交流、可以理解一些名词的语音并说出这些语音,直到一岁半左右可以说出一些短词、短句。如果父母能倾听孩子对自己涂鸦的讲解,就可为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这是读懂孩子的画的第一步。从此时起,孩子的画与话便联结在一起,画后必有话,父母可以通过理解孩子画面的内容读懂孩子。
孩子在涂鸦过程中的咿咿呀呀,也是其情绪表达和交流的方式。因为儿童的画话不分家,所以他们表达的方式就是动作和语言相伴同行,画就是话,这是他们的语言系统、文字系统、语义系统、情绪系统、心理系统、思维系统的外显方式。“画话一体”可促进孩子左右脑的同步发展,天马行空让其内心更丰富、更有趣。
玛修说
孩子在画画的同时伴随着说,说的过程是孩子输出自己想法的过程,父母听到孩子的想法,重复其表达并与其确认,能让孩子感到自己被接纳,孩子因此会变得更加自信,进而提高了表达力。
原生心像启蒙:感知到我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形成“我”的意识。这时如果父母不断地鼓励孩子让他独立做一些事情,不断地肯定孩子探索的成果,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我归属的意识,并渐渐形成自我安全区的意识,这对孩子形成自我认同、自我接纳、自我保护的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孩子在两岁时通常可以分清“我”“你”“他/她/它”,也非常强调“我认为”“我觉得”“我想”“我不”,其独立人格已具雏形。孩子在此时会进入第一个逆反期,语言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爱说“不”,这同样代表了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因此,小到画面、大到生活自理,父母应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探索的机会,这对孩子在成年后变得有主见、有独立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无意识涂鸦期,孩子好似将要破茧而出的小蝴蝶,外界并不知道茧中孕育着什么,这就像我们在看到孩子的涂鸦时不知其背后孕育着什么,其实,这背后孕育了原生心像的种子。 从此刻开始,孩子的每一笔都是他们原创的,不是别人能替代的,也不是别人示范的,而是其自然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为“原生”。也就是说,孩子在这个阶段的作品都是原创的、没有任何复制痕迹的,只属于自己的。简单地说,这就是他们本来的样子。父母在尊重他们本来样子的同时还要适当地借助外力,让他的原生不断地成长。原生、原创的造型是形象思维的基础要素,形象思维又不断刺激原生、原创意识的形成,二者相互作用,而孩子会在它们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萌芽出做自己的意识,激活内驱力。